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中華兒女》

蔡建國:致力為公 心系使命

記者 宋漢曉

2017年06月06日13:5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每一次華麗轉身的背后,飽含著他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教育事業的熱忱、強烈的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對追求完美的那份執著與信念

蔡建國,歷任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中國致公黨第十二、十三、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第五、六、七屆上海市副主委,中國僑聯第九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副主任、上海市僑聯副主席、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

“你們雜志以前報道過我。”一見面,蔡建國非常熱情地和記者說。20年前,1997年第11期中華兒女海外版曾經以《中日“民間大使”蔡建國》為題報道了他為中日友好所做的貢獻。當時,蔡建國擔任第八屆全國青聯常委。他從事中國近代史和中日關系等研究,被中日人士譽為“民間大使”。蔡建國曾作為旅日新華僑的唯一代表赴香港出席政權交接儀式和回歸慶典。

東渡扶桑講好“中國故事”

與那個時代的青年一樣,蔡建國經歷過十年動亂、上山下鄉。恢復高考后才重新坐到課堂上,之后供職於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改革開放以后,趕上了赴海外求學深造的留學浪潮,為了弄清楚我國近代史上遺留的許多問題,蔡建國於1987年4月東渡日本,在異國繼續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學習和研究,后來又拓展到近現代中日關系、民間外交、對外文化交流等相關研究及教學工作。

“剛出國時就曾下過決心:今日萬裡求學,明日報效祖國。使命感決定我最終要回到自己的祖國來。”

自上世紀90年代起,蔡建國先后執教於日本茨城、東海、早稻田等多所知名高校,他在早稻田大學執教15年,是該校文學部東洋史專業聘請的第一位外國人講師。

蔡建國成功地踏出一條從求學到講學、從留學生到教授的人生之路,這是一條鮮花與荊棘交織、血汗與歡欣相融的道路,對“治史”的執著,對事業的熱愛,推動蔡建國艱辛走過。

在當代日本,一位中國學者走上他們的大學講壇,講授中日關系、中華文化和東洋歷史,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作為一名嚴謹的歷史學者,蔡建國深知自己在這個講壇上的最大作用和意義在於把正確的歷史觀傳授給日本青年一代,使他們能比較客觀地看待中日兩國關系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飽含著對祖國的熱愛和思念,蔡建國向學生講述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中國近、現代風雲變幻的多舛命運,也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介紹給學生們,猶如春風化雨,蔡建國的講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增進了日本青年一代對中華文化的認識,也激發了他們探究中日關系的濃厚興趣。“日本的青年學生對中國史學的偏愛極大地觸動了我,他們對中國歷史、文化和中日關系的諸多思考常常讓我感到燦爛的中國文化具有的獨特魅力﹔他們對兩國未來的熱切關注,讓我深刻感受到加強民間交流的重要性和作為一名站在日本大學講壇上的中國教員所擔負的神聖使命。”回憶起這段執教生涯,蔡建國依然很動情。

蔡建國並不僅僅是位蝸居書齋的學者,更是一位有著堅定政治立場和把握大局能力的社會活動家。在日本十幾年間,他積極宣傳祖國,維護祖國的形象,批駁右翼勢力對中國的攻擊。對近代史的研究使他深知加強中日友好關系的重要性,他利用在日本較多的社會關系,充當了促進中日友好交流的“民間大使”。1993年起,他每年都利用假期組織日本學生到中國實地考察和體驗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了解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作為旅日知名學者,蔡建國始終不忘為旅日華僑、華人社會傾力貢獻,他曾擔任在日最大的華人社會科學學術團體的會長,他是中國駐日大使館的常客,經常應邀參加各類重要活動……他積極促進新老華僑間的團結,中國大使館和老僑領們對他評價極高,他被公認為留日學生中的優秀代表、是旅日新華僑的杰出代表和一面旗幟,在日本華僑社會有很大影響力和號召力。1996年,蔡建國還被受聘為中華海外聯誼會的第一屆理事會理事。

蔡建國多次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1997年香港回歸時,應中央政府邀請,他作為旅日華僑代表參加了隆重的香港交接儀式,1999年共和國五十華誕時,他在天安門城樓參加國慶觀禮。

“澳門回歸時,我又應中央之邀在北京參加了慶祝活動。我不禁心中暗下決定,要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

“蔡元培的精神鼓舞我”

蔡建國是中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侄曾孫,1953年10月出生在上海。他的名字便是蔡夫人周峻女士所起。

“之所以取名建國,我妹妹取名建新,合起來正好是寓意建設新國家,是因為她希望我將來能為祖國繁榮、國家建設而奮斗。”

自兒時起,蔡建國受到周峻女士及先生子女的影響至深,言傳身教、耳濡目染。言談之中,能感受到他對蔡元培先生的欽佩之情。

“蔡元培對人類、對祖國、對民族、對教育事業熾熱之愛的偉大精神,在我的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的祖母和父母也時常以‘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做事’的家訓教導我,這種思想和原則也始終貫穿於我一貫的工作和生活中。”

“文革”以后,蔡建國曾經有幾年的時間整理蔡元培生前的資料,研究蔡元培的思想,30多年前就先后出版過《蔡元培紀念集》《蔡元培畫傳》以及研究專著,發表過多篇學術論文,對蔡元培的鑽研很有獨到之處。

日本的留學生活是艱辛的,“每天隻睡四五個小時,有時身體疲倦得幾乎癱倒,但一想到我的事業、我的理想,再苦再累也要挺過去……”他說,先輩蔡元培孜孜不倦的治學精神和熱愛祖國的博大胸懷時刻鞭策著他不能鬆懈。

在成功闖過了語言關后,蔡建國進入著名的慶應義塾大學,師從中國問題專家山田辰雄教授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和中日關系,其間又赴德國洪堡大學等高校訪學,得到德國漢學家費路、羅梅君等知名教授的指導。他在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並以全優的成績通過答辯取得了學位。時任德國洪堡大學漢學院院長卡登教授說道:“蔡建國的論文和答辯是他見到的外國學人中最為優秀的。”

“蔡元培先生曾在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游學訪問,回國后用洪堡大學的理念創建了北京大學的辦學模式。”

和他的先輩蔡元培先生一樣,蔡建國也是一個人生和事業上的強者。他在一篇《旅日生涯自述》中寫道:“熱愛人生和事業,乃是人類生活最好的老師,它指導著人們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它引導著人們去迎接新的生活,它教導著人們在前進的道路上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去完成最終的目標。”

十幾年間,蔡建國發表蔡元培研究學術論文數十篇。他的研究專著被德國翻譯出版;論文中的《蔡元培與近代日本》部份已被日本國會圖書館保存。

蔡建國自認繼承了前輩“做人要講公德、淡泊物質欲望”的特點。回國的時候,蔡建國帶回了一集裝箱的書籍資料和舊家具,甚至連學生的作業、花名冊、成績表都帶了回來,他說,學生的作業能給他的研究以啟發,學生的花名冊作為在日本工作的永久紀念,是無價的。

回國效力不爭名利

作為上海市2001年重點引進的海外高層次留學人員,蔡建國毅然放棄在日本十分難得的終身聘任的專任教授職位和優厚待遇回到故鄉上海,投身祖國教育事業。回國后他當時的工資每月不到兩千元,這次毅然返滬一下子舍棄了近30倍的工資。

蔡建國說:“我要以平常心做平常事、當平常人,為國家建設多出力。”回到上海后,蔡建國很快增補為上海市政協委員、市政協常委。

選擇同濟大學任教,組建亞太研究中心,迎風破浪,蔡建國開始了新的航程。當時,同濟部分文科專業還很薄弱,他被作為學科帶頭人引進后,在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創立同濟大學亞太研究中心,並兼任同濟大學文科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同濟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同濟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同濟大學發展委員會委員,埋頭科研的同時,四處奔走,為學校的文科發展爭取了豐富的國內外人脈和學術資源。他在日本十多年的教學經驗被借鑒、發揮到他所負責的同濟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和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的工作之中。

“作為炎黃子孫,立誓為振興中華奮斗的豪情,終於可以在祖國的土地上轉化成行動,我感到天空是那樣湛藍,內心的充實和快樂有時要沖破胸膛溢出來……”

秉承“立足本校、服務上海、放眼全國、胸懷世界”的理念,十多年來,在蔡建國和同事們的艱辛努力下,亞太研究中心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40余項,承擔了10多個國際國內研究課題,並及時對國際問題提出見解,為政府相關部門的決策提供建設性的參考意見,亞太研究中心成為上海乃至全國中日關系、東亞區域合作研究、決策咨詢的重鎮之一,成功舉辦了八屆“中日韓民間交流論壇”,成為該領域學術研究交流的品牌之一,在日韓也有一定的影響力。許多決策咨詢報告上報有關部門,多次得到中央有關部門和領導同志的肯定,推動了同濟大學在國際問題研究和文科建設方面的發展。在蔡建國的努力下,日本前首相羽田孜、福田康夫先后訪問同濟,日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先生等來同濟演講,實現了諾貝爾獎得主訪問同濟的零的突破,使同濟大學加快了與亞洲、特別是東亞交流的步伐。“國內外學術界同行對我們的肯定,讓我真的感到很開心、很安慰。”

蔡建國時常說,從事學術研究不能隻埋頭苦讀書,要關注國內外大事,把國家發展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注重理論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他在教育學生的同時,自己也在努力踐行著。學校有老師親切地稱先生“既是專家,又是社會活動家”。

在學生眼中,蔡建國也是一位和藹可親,對學生關懷備至的“父親”,時常與年輕學者和學生們打成一片。平日裡工作繁忙,但心裡始終裝著學生。他說他喜歡和學生在一起,與學生的接觸和互動也能讓自己保持著年輕的心態。他幾乎每個禮拜都會抽時間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探討學術話題,也關心學生的生活問題,對於家庭經濟不好的學生,蔡建國總會想盡辦法幫他們解決困難,很多時候都是自掏腰包給補貼。

2010年,一名研究生被推薦作為校際交流生赴日本東京交換留學一年,雖然有獎學金,但是要到達國外數日后才能領取,對於出身貧寒農村家庭的學生來說,出國前的換幣准備也是不小的挑戰,蔡建國了解到情況后,換好了外幣給了學生。為了讓學生的家人安心、放心,蔡建國還專門搭乘近10個小時的夜間火車陪該學生遠赴在安徽的老家去家訪,因為購票不易,最終隻買到了兩張硬臥車票,這也是他第一次坐這麼久的長途夜班車。

參政議政出實效

“作為一名致公黨員、全國政協委員,用心,用情,用手中的筆,為群眾代言,為政府獻策,是我的理想與追求。自從擔任政協委員以來,我始終在政協的大舞台上,積極參政議政,一直把寫好政協提案和大會發言、反映好社情民意作為自己堅持的原則和努力的方向。”

在擔任上海市政協常委期間,蔡建國連續兩屆被委任為提案委員會副主任,不僅要求自己的提案要注重質量,也為政協的提案水平建言獻策。在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十年履職期間,蔡建國每年都算得上是“提案大戶”。

十年間,蔡建國積極發揮多重社會身份的優勢,利用自己的學術積累,在“軟實力”建設,公共外交,僑務工作,孔子學院及華文教育,世博會、后世博,“一帶一路”,綠色經濟,創新發展,糧食、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及社會服務等國家戰略及諸多民生熱點問題上,通過調研、建言獻策,累計向全國政協提交提案230余份、大會發言書面材料近百篇、社情民意20余份,合計約360份60萬字。且絕大多數提案都獲得了政府有關部門的反饋,其中大量的提案和大會發言被各類媒體報道,大會期間接受採訪的更是難以計數。

全國政協第十二屆委員會期間,蔡建國的多篇提案獲得全國政協高度重視,並三次獲邀參加了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主持召開的“雙周協商座談會”,分別就“華文教育發展問題”、“邊境貿易問題”、“城管執法問題”等進行了發言和討論。在全國政協第十一屆委員會期間,他也因有關公共外交的發言得到過時任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聯組會議上的肯定。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趙啟正也曾對他的參政議政工作予以肯定。中央和上海市委的有關領導也在多個場合給予了表揚。

此外,蔡建國因呼吁通過完善立法來破解城管工作困局,建議出台全國性的城市管理法,並遞交了我國較早呼吁“城管立法”的提案,也曾被相關媒體評選為“2013年十個影響力代表委員”。

“從旅日僑領到歸國教授,從教育學者到政府官員,從咨詢專家到政協委員,從社會活動家到政府參事,從僑務部門的服務對象到為僑服務的政府公務人員,蔡建國老師每一種身份皆能游刃有余,力求做到最好,綻放出同樣精彩的花火。而每一次華麗轉身的背后,飽含著他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教育事業的熱忱,這離不開強烈的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也離不開他對追求完美的那份執著與信念,更是對其先人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完全人格理念的繼承和弘揚。”這段話是來自於蔡建國委員所帶的研究生對他的評價,這大概也與了解和熟悉蔡建國的每一位朋友對他做的評價是類似的。

《中華兒女》雜志 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