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先鋒

一名村支部書記的道德感召力

姜春勇 匡麗娜

2017年06月04日11:03    來源:重慶日報

原標題:一名村支部書記的道德感召力

周召蘭正在田間勞動。匡匡 攝

5月27日下午,涪陵區同樂鄉仁壽村村民委員會的會議室裡熱火朝天。作為涪陵區唯一一名農村基層黨員代表,參加了市第五次黨代會的村黨支部書記周召蘭正在和黨員、村民代表一起分享她的參會見聞和感受:

“今后五年,黨和政府會堅持不懈保障改善民生,給我們老百姓謀更多福利!”

“政府鼓勵發展現代特色效益農業,我們村種胭脂蘿卜和油茶,沒得錯!”

“還有,大伙要記住我們村的‘村訓’,當文明人,做文明事。”

“要得!周大姐。”眾人紛紛點頭答應。

周召蘭說的“村訓”是什麼?她的號召力從哪裡來?一個農村基層黨員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如何踐行黨代會精神的?

這一切,還得從周召蘭的家訓說起。

女漢子

用勤勞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周召蘭出生於武隆區一個鄉村,1985年嫁到仁壽村。

丈夫張信林一家兄妹8人。周召蘭剛到張家時,上有多病的公婆,下有兩個妹妹還未出嫁,一家六口擠在70平方米的簡陋土房裡,兩個小姑子隻能打地鋪。貧寒的家境讓當時隻有20歲的周召蘭心裡涼了半截,“當初隻看上他人好,哪曉得恁個惱火!”

“娃兒哪,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人一輩子,一定要講責任。對老人,盡贍養之責﹔對后輩,盡撫育之責﹔對旁人,盡幫扶之責。”就在周召蘭苦惱之際,她想到了出嫁前父親對她說的家訓。

“隻要肯下力,我就不信過不上好日子。”周召蘭和丈夫承包了20畝地,種谷子、包谷。每天天不亮,她就起床給雙親做好飯,喂豬喂雞,然后兩口子就上山種地。荒坡邊角周召蘭也不放過,“多種點洋芋,家裡就多點吃的。”周召蘭嫁過來當年,張家的生活就有了明顯改善,梁上挂起了臘肉,家裡有了余糧,公婆臉上露出了笑容。

光靠種糧不能致富。周召蘭雖是個農村婦女,卻喜歡動腦筋,有決斷。1989年,村裡號召村民養蠶增收。大家都還在觀望時,周召蘭毅然拿出家裡僅有的幾十元錢買了蠶種,第一年就結了40多公斤蠶繭,收入近400元錢,不少村民見后也紛紛開始養蠶。

養蠶是樁辛苦活,晚上每隔一兩個小時就要起來給蠶喂食,除蠶沙,“最多的時候我們一季要養10張蠶,每天光桑葉就要500多公斤。”周召蘭回憶,那段時間夫妻倆每天早上四五點就起床干活,晚上八九點才收工。“一天最多隻睡三四個小時,往往回來吃著飯就趴在桌子上打瞌睡。”

夫妻倆的辛勤勞動有了回報。2003年,家裡蓋起了兩樓一底的新房,成為村裡率先脫貧的家庭。

如今,當了村支書的周召蘭依然是村裡的致富能手,年過五十的她仍天天不輟勞作。去年她家種的胭脂蘿卜收獲了一萬多公斤,還收了5000公斤包谷、300多公斤黃豆,養了兩隻大母豬和10多個豬仔……村主任張建學感嘆:“我經常和村民說,都像召蘭這樣肯下力,哪愁生活不變好?”

好家風

孝老睦鄰幫助鄉親

“你要學學信林家的媳婦喲。”每當仁壽村有新娘子過門時,村裡的老輩子總會這麼說。

婆婆因風濕病長期臥床不起,周召蘭堅持每天給老人擦洗身子,老人便秘,周召蘭就用手摳,幫助老人排便。婆婆90歲臨終時,緊緊拉著媳婦的手不鬆開:“這麼多年難為你了……”

公公患有前列腺病,不能吃辛辣食物,喜歡吃辣的周召蘭炒菜時就注意清淡,平時也不讓公公做重活。

周召蘭將近30歲才生下雙胞胎兒子,她用家訓、用言行教育影響孩子。兩個孩子品行優良,學習刻苦,兩年前,兄弟倆以優異的成績雙雙考入中國民航大學。去年暑假,看到孩子們用勤工儉學掙來的錢給家人買的禮物,周召蘭舒心地笑了。

在村裡,周召蘭是出了名的熱心人。

同村的車安木有殘疾,母親去世后孤身一人,生活困頓。周召蘭一嫁到仁壽村后就開始幫助他,家裡做頓好吃的,她就叫車安木來一起吃﹔上街買水果,周召蘭也會多買一些,給他拿點過去。有一年,遭遇干旱,好不容易下了一場大雨,村民們都抓緊時間耕種,可周召蘭卻放下自家秧田,叫上丈夫一起把車家的田全部搶種上了水稻。

如今,根據相關政策,車安木享受到低保救助,每逢過年過節,周召蘭仍要送去慰問金和米面油等物資,讓他的生活明顯好轉。

她長期幫扶照顧車安木的事跡感動了村民。“你說一兩天、一兩次可以,但一二十年一直照顧,確實不易,我們是真心佩服她呀!”村民陳明新說。

周召蘭不僅僅是對車安木有副熱心腸。2014年,村裡20歲的學生周露娟患重病,無錢醫治。周召蘭聽說后,立即組織村干部到處募捐,自己才拿到手的1500元村干部月補貼,給了兩個上大學的兒子每人500元生活費后,剩下500元全部捐了。在周召蘭的感召下,很快就募得捐款7萬多元,周露娟的病情得到及時治療。

好支書

以身作則贏得群眾信任

2003年,周召蘭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2007年,周召蘭被村民高票選為村文書,3年后當選村委會主任,2013年,她成為村黨支部書記。

仁壽村被稱為“一村踏三縣,三山夾兩溝”,地處偏僻,道路不通、缺水,村民缺少致富門路。擔任村干部后,周召蘭開始琢磨起怎樣帶領大家脫貧致富。“我要對得起大家的信任。”這是周召蘭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

交通閉塞是貧窮的首因,周召蘭決定硬化村道路、修建到各戶的便道。

由於國家補助資金有限,需要村民集資,但有的村民對集資修路不理解。為此,周召蘭帶領村社干部,逐戶做工作聽意見。“走爛了兩雙膠鞋喲。”周召蘭說,“好在鄉親對我們很信任理解。”2015年,村裡集資修路的工程順利完成。

記者注意到周家門前還有幾百米的路是沒有硬化的土路,村民潘靈說,周書記說了,要等全村的入戶道路全部硬化后,最后再修自己家門口的路。

仁壽村缺水,人畜飲用、農業澆灌都很困難。為解決這個問題,周召蘭借助整村脫貧項目資金,並動員群眾集資,整合其他項目資金,在2014年,終於讓村民喝上了自來水。

仁壽村過去都是以種糧食為主,沒什麼特色產業,如何讓村民增收致富?周召蘭有一次回娘家得知種植胭脂蘿卜有很好的經濟價值,自己就試種了幾畝,效益不錯。於是,她又把經驗傳授給鄉親。她還千方百計聯系上涪陵區丹青生物公司,採取訂單收購的模式,於2014年在全村推廣種植胭脂蘿卜,當年就種植了1500多畝,僅憑這個項目,全村人均增收500元。這一年,仁壽村實現了整體脫貧。

在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同時,周召蘭不忘引導村民培育良好的家風村風。在她的倡議下,村裡開展了“孝順兒女”“好婆媳”“文明家庭”評選。“這幾年,仁壽村確實不一樣了。吵架的事很少見了,沒有一家麻將館,違法犯罪的更沒得,鄰裡和睦,尊老愛幼,全村就像個大家庭。”說這話時,村民張光合滿臉自豪。

“這都是周書記帶頭帶得好,給我們樹立了榜樣!現在村委會黨支部威信高得很,有什麼事村民都積極響應。”村主任張建學感慨地說,如今仁壽村的工作業績已成為同樂鄉的標杆,村黨支部多次被評為“五好黨支部”“黨風廉政示范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周召蘭也先后獲得“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重慶市三八紅旗手”等榮譽,去年,周召蘭家榮獲全國“最美家庭”殊榮。

周召蘭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今年,我們村的胭脂蘿卜要拓展到5000畝,還准備辦個蘿卜深加工企業。接下來,我們還要種植油茶樹和二荊條辣椒,舉辦胭脂蘿卜賞花節,讓城裡人來參觀旅游。我們的好日子還在后頭喲!”

記者手記>>>

以道德的力量去贏得人心

一個基層黨員干部如何在群眾中樹立威信,讓群眾發自內心地信任和尊重,團結帶領大家一起干?

周召蘭以自己的堅守與奉獻給出了答案。

做基層工作,群眾最看重的就是你是否以身作則,是否把為民解憂放在首位。周召蘭話並不多,但她數十年堅守家訓、牢記責任、孝老睦鄰、愛崗敬業,真心實意為群眾做實事、解困憂。她以強大的道德感召力、人格魅力感染、教育、引領著村風民風的轉變,帶領鄉親走上脫貧致富之路,樹立了黨組織的威信和黨員的形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要“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贏得人心、贏得事業成就”。道德的力量是無窮的,黨員干部必須以德服人、以德聚人、以德率人,才能團結群眾,凝聚共識,激發奮斗的力量,引領社會風尚,推動工作進步。

(責編:謝磊、趙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