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砥礪奮進的五年】綠化面積從“一雙鞋”到“一間房”

上海人均擁有公園綠地7.82平方米,5年增綠相當於多了53個“辰山植物園”

2017年06月03日14:59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綠化面積從“一雙鞋”到“一間房” 上海人均擁有公園綠地7.82平方米,5年增綠相當於多了53個“辰山植物園”

“一雙鞋”、“一頁報”、“一張床”,這是過去對上海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的形象比喻。如今,這個比喻用語中又多了“一間房”——截至2016年底,上海人均擁有公園綠地7.82平方米。

點滴綠意匯聚成一座生態之城,上海2016年底的綠化覆蓋面積達到143028.7公頃,和2011年底比,增加的面積相當於53個辰山植物園,讓上海市民有了滿滿的“綠色獲得感”。

寸土寸金仍堅守生態

2013年初,5隻小天鵝被發現在大蓮湖區域的一處魚塘內覓食,這是多年來申城首次在內陸湖泊發現小天鵝。野生動植物保護人士推測,可能是大蓮湖近年來經過濕地生態修復,食物較為豐富,且人為干擾較少,吸引了原本僅在沿海地區灘涂上越冬的小天鵝。

小天鵝的光臨有偶然因素,但大蓮湖魅力的提升卻是必然。市區兩級政府和國內外高校、專業機構聯手,在大蓮湖啟動了625畝的濕地生態系統修復項目,如今已成為范例,在項目周邊區域及上海多個水源保護區推廣。

苦心耕耘,最終心願是還綠於民。鑲嵌著大蓮湖的青西郊野公園去年對外開放,而繼廊下、長興島、青西3座郊野公園之后,今明兩年又將有至少4座郊野公園陸續開放。根據規劃,上海將建設總面積約400平方公裡的21座郊野公園,為市民打開一個又一個生動的開放空間。

然而,在寸土寸金的上海,綠色獲得感每提高一點都相當不易,近期將開放的7座郊野公園一期項目,涉及的工業用地減量化搬遷企業就已超過500家。

堅持生態發展之路,上海今年讓全世界看到了決心——約187.7公頃的世博文化公園規劃近日出爐,其中公共綠地面積就佔八成,還規劃保留意大利館等4處上海世博會場館,並建設大歌劇院、世界級溫室花園等文娛和生態休閑設施。據預估,這樣的大手筆將減少上千億元的商業收益,而上海仍毅然守護這片土地的綠色屬性,把它打造成向紐約中央公園等高標准看齊的開放式大綠地,向老百姓開放。

公園綠地更“平易近人”

更多的綠色獲得感源自互動,而非簡單的綠色面積增加。仔細觀察,便能發現,上海近年來新打造的公園綠地,更注重人與自然的交流,公園綠地更“平易近人”,服務功能也更加多元。

沿著透濕性良好的路面前行,映入眼帘的,是被雨水打落的銀杏葉,鋪得一地金黃,靜謐河面倒映出水杉的層層鏽紅……去年12月,位於寶山的上海環城綠帶范圍內首條市級綠道示范段建成並對外開放,置身其中,仿佛來到一座小型公園。

不僅可以休憩,環城綠帶還將承擔一部分“路”的角色。2020年前,上海將建設總長112公裡的外環林帶綠道,串聯起郊野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綠地林地、林蔭片區等綠色空間,以及一些歷史景點、傳統村落等人文節點,讓市民能夠在綠道裡散步、騎車、上網,從一個景點逛到另一個景點。

上海外環林帶綠道,只是上海綠道的一部分。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上海總共將建設1000公裡綠道﹔到2040年,上海綠道總長要達到2000公裡,它們中的大多數就建在居民身邊,可以就近使用。

東明路街道的上海首條社區綠道就是一例。綠道范圍內超過九成區域有綠化遮陰,每天早晨和傍晚,隻要天氣不錯,周邊社區居民都愛在此漫步健身。家住金桂苑小區的沈阿姨贊不絕口:“哪怕天氣再熱,綠道兩邊有樹木遮陽,很舒服。”

延長公園開放時間,也能從中感受到不斷增強的綠色獲得感。2011年7月起,上海首批35座公園試點延長開放時間,試行“夏令時”——7月到9月的3個月內,開園不晚於5時,閉園不早於20時。今年,延長開放的公園增加到了133座,43座公園全天開放,市民無論是早鍛煉還是“孵夜公園”,都更加從容。

根據規劃,“十三五”上海公園數量將增至300座,預計其中八成將延長開放,使城市公園的生態價值惠及更多市民。

打造“綠城”靠全民參與

國際先進經驗証明,打造“綠城”,僅靠政府單方面的投入,效果有限。在經濟發達城市,維護宅前屋后的綠意,已成為居民的自覺和責任。

引導市民愛綠,從而取得更多的綠色獲得感,上海一直在努力。兩年前,上海首屆“市民綠化節”先后舉辦了3000多場次活動,吸引近941萬人次參與。在各方力量參與下,上海去年新增林地7.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5.56%,力爭“十三五”末,使森林覆蓋率達到18%。

要愛綠,先要知綠。上海從去年開始推進園林街鎮創建,市民的參與率成為創建成功的關鍵指標。朱家角古鎮近日就悄然多出一道風景——在漕河街西段200多米的石板路上,擺出了上百個盆盆罐罐,裡面種植了孔雀草、矮牽牛、一串紅、紫嬌花、五色梅等色彩豐富的花卉。細心的游客還能發現,水稻、茭白、玉米等常見的農作物也作為盆栽景觀,不時出現在沿街的店鋪外。這些植物的挑選和養護都由當地的居民負責。

讓更多綠化能夠走進居民的客廳和陽台,進而讓他們知綠愛綠,今年舉辦的上海(國際)花展還把主題花卉改成了好看又很好養的天竺葵,替代了嬌貴的百合,更符合綠色、低碳和節約型社會理念,一經推出就獲得了市民的喜愛。同樣的理念還被復制到了上海城市的綠化景觀中,比如在世紀大道部分路段兩側的花壇裡,原本四季都要更換、“壽命”隻有一兩年的草花,近期被更換成了紅、粉兩色共四個品種的比哥海棠,這種宿根花卉的花期非常長,可以從春季一直“撐”到秋季,而且凋謝后,來年還能長出來。

在市民的呼吁和參與下,上海的公園綠地也愈發充滿人文氣息。去年,上海公布了18條落葉景觀道路,涉及徐匯、長寧、虹口、普陀、鬆江、青浦、金山等區,在特定的“落葉不掃”時段,如果天氣晴好,而且掉下來的葉子色彩豐富,這些景觀道路上的部分落葉就將保留到每天晚間再清掃,成為上海一張獨特的生態名片。(記者 陳璽撼)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