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02日08:34 來源:河北日報數字報
富安新村新民居。 記者 李 遙 貢憲雲攝
3年前,淶源縣土安村啟動易地扶貧搬遷。如今,土安村鄉親們過得咋樣?端午節前,記者來到他們的新家富安新村——
土安村是淶源縣煙煤洞鄉東北部的一個深山村,距縣城40多公裡,位於海拔1300多米的山上,“出行靠步走、吃水靠人擔、東西靠肩背、種地靠天收”。
全村343戶、1026口人,散居在37個自然村裡,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2014年3月,土安村啟動易地扶貧搬遷,成了淶源縣第一批搬遷村。
一晃三年多了,搬出大山的土安村鄉親們過得咋樣?端午節前,記者來到他們的新家——富安新村,在這裡聽到的、看到的讓人感慨很多,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三個故事。
張大姐“上班”第一天
5月24日14時許,在富安新村富安服裝加工廠,54歲的張淑格坐在縫紉機前,麻利地踩動踏板,布料在針板上快速地挪動。
張淑格已經上崗一年半了,採訪中,她給我們繪聲繪色地講起她“上班”的第一天。
2015年12月6日,這日子張淑格一輩子也忘不了。當天早早出門的她又歡喜又揪心。
喜的是上班的事有了著落﹔憂的是雖然自己針線活兒還算麻利,可學習用縫紉機才幾天,也不知能不能干好。
臨出門,丈夫王海田叮囑:“好好干,別給咱山裡人丟臉。”
從家到廠子步行隻有不到1分鐘的路,可她卻走了十來分鐘。故意走慢點,是想把培訓老師講的做領、貼袋、釘扣等工序,以及手把手教的縫紉過程都細想一遍。
車間裡已來了十多位工友,有男有女,都是中老年人,臉上都挂著同樣緊張的神情。
這天上午,她工作起來格外賣力,或許因為技術不熟練,或許因為太想干好反而過於拘謹,幾個小時才縫紉了十來件衣服。快到晌午了,張淑格一抬頭,看到大伙兒沒一個人有想下班的意思。
這一天,大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加班”,上下午都多干了半小時才陸續回家。
“對山裡婦女來說,過去就是在家種田、帶孩子、養老人。這是我們很多人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所以我們都很稀罕。”張大姐說。當晚,她久久不能入眠,想起白天不理想的“戰果”,心裡默默念叨,“明天定要干得更好。”忽然,她推了推身邊的丈夫:“明早八點上班,俺干事沒卡過點兒,你記得叫醒俺。”
服裝廠是土安村搬出大山后的第一個扶貧項目。村委會主任張國立告訴我們,為了“拔窮根”,土安村曾經苦苦尋覓致富產業。
流轉土地搞高效農業?不行。 “那些地五步一塊、三壟一條,就像草帽、手絹一樣高高挂在山上,我們叫它‘手絹田’‘草帽田’﹔跑水、跑土、跑肥,又叫‘三跑地’,靠天吃飯,種一葫蘆打一瓢。哪有外地人要啊。”
發展畜牧業、鄉村游……都試了,但都不行。淶源縣有關部門多次進村調研,最后的結論是:“要想脫貧,這村不搬不行。”
按照國家“十二五”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本著村民自願的原則,採取政府補貼和群眾自籌相結合的方式,2014年3月,土安村啟動了易地扶貧搬遷,並選擇縣城附近的淶源鎮馮村組建新村。第二年4月,新村落成,水電路配套齊全,村民陸續搬遷入住。首批搬遷的有89戶、340人。
由於緊鄰縣城、就業崗位較多,很多人在家門口就找到了工作。張淑格的丈夫在縣城當建筑工,兒子開大車搞運輸,兒媳在商場做售貨員。但張淑格找工作卻耽擱了幾個月,年齡大、身體弱,又沒有一技之長,工作不好找。
這年10月,縣裡投資16萬元購置了縫紉機等設備,租賃民房100平方米,免費幫土安村搬遷村民建起了服裝加工廠。經過培訓,20名50歲以上的村民當上了技術工。
為找到穩定的產品銷路,煙煤洞鄉黨委副書記劉旺往白溝、高碑店、容城跑了好多趟,最后與高碑店幫衣坊服裝有限公司談攏,由其負責包銷產品。“我們還將擴大工廠生產規模,在新村北側新建2000平方米的廠房,新增就業崗位100多個。”劉旺說。
目前,土安村人均年收入已由2013年不足2000元提高到2900元,其中搬遷村民人均年收入達6000多元。
“張大廚”有了用武地
52歲的張國賓一搬進新家,就覺得“過日子的錢可能不夠用了”。
搬家那天,他和媳婦雇了一輛三輪車,將老家能用的家當都運了過來。花半天趕路,又花半天收拾,天快黑了他才跟媳婦癱坐在軟綿綿的沙發上,細細打量這70多平方米新家的角角落落。
“錢緊著花吧,先交水電費,吃飯啥的就拿玉米湊合。”兩口子一邊啃著帶來的玉米餅,一邊商量。口袋裡僅有幾百元錢,他們的心情有些沉重。
玉米餅還沒啃完,張國立就上門了。“為找活兒發愁呢?別急,鄉裡說要給搬遷戶征集一批就業崗位,估計很快能下來。”
“好事啊!不過我們不能‘干等著’,而要‘干著等’,明兒我先去縣城轉一轉,反正離得不遠。”張國賓打定了主意。
比預想的順利很多,張國賓夫妻倆很快就在縣城找到了工作,一個在工地,一個在餐館,雖然都是零工,可他們的心裡踏實了。
在打零工時,張國賓發現,跟山裡不同,這裡的村子和人口集中,辦紅白事宴席的挺多,做這個生意應該不錯。
過去,張國賓的廚藝在山上小有名氣,誰家有個紅白事,他都去幫忙燒菜,不過地廣人稀,他並沒有能大展手藝。
正好,南屯鄉朱家庄村有戶人家要辦喜宴,他毛遂自薦找上門去,人家覺得價格挺公道,便欣然同意。20桌菜,張國賓精心准備,每道菜都美味可口,賓客贊不絕口。喜宴結束,他就拿回1000元錢酬勞。
聞訊的劉旺帶著幾個鄉村干部找到張國賓。“辦‘流動飯店’食品安全最重要,要按規定備案。”劉旺拿出一份食品安全協議書,跟張國賓細細講解各類注意事項。張國賓當場簽了,“我知道這事的輕重”。
此后,他跟媳婦雇了一輛三輪車,自帶鍋灶碗盆,四處奔波,為周邊村民紅白事提供宴席上門服務。
一傳十,十傳百,張國賓的“流動飯店”名氣日盛,人們都稱他“張大廚”。
5月24日,我們見到張國賓時,他正在家裡為一場農村婚宴做准備。四喜丸子、蛋卷肉、青椒羊肚、拔絲紅薯、白菜豆腐……“農村婚宴講究經濟實惠,同時不失面子,我得好好琢磨。”
“‘流動飯店’越來越火,現在一年能輕鬆賺四萬多元。”張國賓說,“要不是那時勇敢搬出來,要不是那次毛遂自薦,就沒有現在的好日子。”
王秋兒成親啦
去年秋天,搬遷村民王秋兒發出的喜帖,成了一件令全村人高興的事兒。
王秋兒在老村住土坯房,以養羊為生,日子一直過得不景氣,年過半百了也沒成家。村裡老人們對大齡未婚青年常說一句話:“趕緊想辦法,不然就是下一個王秋兒。”
誰也沒想到,搬進新家1年多的王秋兒,竟然娶上媳婦啦!
辦喜事那天,王秋兒在屋裡屋外貼上了大紅喜字﹔搭棚做飯,殺雞殺鴨,擺了十桌。喜宴大廚就是張國賓。
走進王秋兒獨門獨院的新家,3間房,六十多平方米,採光很好。“有自來水,有暖氣,既敞亮、又舒適。搬過來后,居住條件好了,打工收入也不低,這一相親就成了。”王秋兒說,經人介紹,他跟新村周邊村的李叔平見了面,雙方都看著順眼,處了一段時間就決定在一起過了。
5月25日,為直觀體驗一下老村和新村的不同,張國立開車帶著我們去土安老村走了一趟。我們提出自己開車,張國立沒答應,“挺危險”。
4米多寬的柏油路,一邊是山壁,一邊是深溝,彎多坡陡,步步驚心。走了一個多小時,車子在一個轉彎處停下了。張國立指著前方綿延山嶺中隱約可見的民宅說,那就是土安老村,從東到西有27公裡,光是走山路就得大半天。
換成一條石子路,坡更陡,彎更急,我們的心一直懸著。顛簸了半個多小時,終於到了土安老村。沿著沙土路走上去,看到王秋兒的老房子孤零零地立在山坡上。房子上面,薄薄的瓦片破了幾塊。低矮昏黑的屋裡,土牆破敗,還裂了一個碗大的口子。
“老村沒衛生室,村民看病拿藥得走10公裡山路到鄉衛生院。沒有幼兒園,過去有一個小學,現在也沒有了。老村和新村,一個在地下,一個在天上。”我們想起王秋兒的話。
后記
從淶源縣扶貧辦獲悉,“十三五”期間,縣裡將把47.5%的貧困人口2.7萬多人,加上同步搬遷的1.6萬多人一並搬出深山,這是淶源縣歷史上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
為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去年,該縣按照移民小區和產業園區“兩區同建”的思路,首批建設了縣城、白石山、南道神、塔崖驛、卜荷5個安置片區,搬遷貧困人口2501戶、6747人,計劃今年6月底前完成安置。
2014年,給土安老村修建移民新區時,原定名叫“土安新村”,可村民們不同意,他們一起商議起了個名字——“富安新村”,縣裡很支持,並給新村挂了牌。記者 貢憲雲 李 遙[發自淶源縣]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