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扶貧攻堅

【砥礪奮進的五年 脫貧攻堅篇】三公裡脫貧路

吳迪

2017年06月02日09:57    來源:《工人日報》

在海拔約3300米的白塔山頂,上金巴台村書記楊生安(左)與肖全良規劃旅游觀景台事宜。記者 吳迪 攝

肖全良的肌腱炎又發作了,在一次入戶走訪后。

“每次發作,腳部最疼。”他一瘸一拐地挪動著步子,“這條路已經走了無數次。”

“這條路”,是青海省門源縣北山鄉連接上金巴台村的水泥路,單程約3公裡。2015年11月,他到上金巴台村擔任扶貧第一書記以來,每次都是步行入村,再步行回到鄉上。

遭遇“下馬威”

生於1987年的肖全良,研究生畢業后考入青海省原子城紀念館。“完全沒想到,我還能成個書記。”提及自己被選派為扶貧第一書記時,他憨憨地笑了一下,“挺突然,剛開始也有些茫然,畢竟自己還年輕,能不能擔得起重任,心裡打鼓。”

2015年11月,肖全良來到上金巴台村。“一來就著手開展工作了,首先是精准識別貧困戶,每天和村支書楊生安、村主任韋成珠一起,挨家挨戶走訪,了解他們眼中的貧困家庭是哪些,原因是什麼。”

本以為這樣廣泛征求大家意見后,工作開展會順利很多,沒想到卻遭遇了“下馬威”。經過對全村153戶人家走訪后,初步篩選出一份大家比較認可的貧困戶名單,然后拿到村民大會上討論和評議。但現場產生諸多分歧,甚至一度接近失控。

“主要是因為大家對條件基本相同的家庭選誰不選誰有不同意見。”肖全良事后分析說,“沒想到,精准識別的這個過程這麼難。”

這樣的村民大會開了11次,經過一輪輪地篩選,最后評定的17戶是大家認可度最高的。“這個過程真的太勞心勞力了。”他感慨地說。

心裡有數

“這條路,走一次少一次了。”肖全良停下腳步,蹲下揉著腳跟說:“我來這邊兩年,還有幾個月就要離開了。”

在這之前的幾個小時裡,肖全良共走訪了6戶貧困戶,了解他們今年1月到4月的收支情況。

最開始還扑了個空。這些貧困戶有的是政府給安排了護林員工作,出去栽樹和巡邏了,有的去山裡挖虫草了。

就在折返即將走出村子時,貧困戶樊忠貴騎著摩托車從林場下班回來了,緊隨其后的還有趙奎學、郭金忠。整了整手提袋裡的貧困戶資料,肖全良加快腳步向樊忠貴家走去。“你家牛下了牛犢沒有啊?這牛犢賣了就是五六千元呀。護林員工資、低保金都發了沒有?”事無巨細,肖全良一一在工作日志上記錄下來,“下面說說你家支出有哪些?娃兒讀書生活費?”

一家又一家,走訪持續了整整一個下午。在離開村子的路上,遇到幾位從田裡回來的村民,肖全良都叫出了名字並與他們打招呼。

“他們戴頭巾口罩,就剩一雙眼睛你也認得出來?”記者不解。

肖全良說:“將近兩年了,幾乎天天到村裡來走家入戶,樣子都記住了。而且這邊的田是誰家的,我心裡也有數。”

“這個地方會更美”

每天下午下班后,鄉政府的工作人員紛紛回到7公裡外的縣城,來自150多公裡外的肖全良隻能一個人住在鄉政府宿舍。他從冰櫃裡拿出幾塊饃饃,又從兜裡摸出兩包榨菜,草草解決了晚飯。

聽到幾聲拍籃球的砰砰聲后,記者從屋裡出來尋覓半天也沒有看到人影。順著鄉政府小院子前的路走了幾百米,在北山根村的籃球場附近再次聽到了聲音。這是個標准化的籃球場,肖全良一個人在這裡打籃球。

“這邊天黑得晚,傍晚六七點都還大亮著,沒什麼娛樂活動,村裡人也少,隻能自娛自樂。”說話間,肖全良投球,籃球被彈了回來,他追出去再次折回來跳躍、投球。

記者邀請他陪同走一走沿山小路,他欣然同意,卻帶記者不自覺地再次走上了通往上金巴台村的那條水泥路。“再過10年,山坡上的鬆樹就長成了,這個地方會更美。”他指著右側的白塔山南坡說,“到時候,我會再來看一看。”

夕陽余暉裡,在這條“走了無數次”的小路上,肖全良放慢了腳步,“我以后肯定會為幫助過老百姓脫貧而自豪的。”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