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科技幫扶讓張有煥的收入翻了一番

2017年06月01日08:30    來源:內蒙古日報

原標題:科技幫扶讓張有煥的收入翻了一番

  賽烏素是二連浩特市唯一的農業種植嘎查,全嘎查共有131戶391人,現有耕地面積1000畝,主要以果蔬種植為主,是當地和蒙古國部分省市的果蔬供應基地。今年對這裡的菜農來說,注定是一個豐收年,因為實施了科技扶貧,這裡的果蔬產量已由以前的600萬公斤增加到650萬公斤。

  這幾天,賽烏素嘎查張有煥家種植的蔬菜格外熱銷,一批批訂單讓夫妻倆忙得不可開交。記者來到他家菜地時,張有煥正在給蒙古國客戶訂購的50多箱生菜稱斤並包裝,他說,這批菜純利潤將有2000元。

  以前,張有煥常年以種植葉類蔬菜為主,然而僅僅靠種植生菜、油菜、白菜等品種,不僅種植成本高,銷路也成問題,再加上年久失修的大棚溫濕度不夠,病虫害的防治技術又掌握不到位,成活率隻有60%,往往是忙乎一整年,掙到的錢卻寥寥無幾。

  近年來,二連浩特市本著“政府出資、群眾受益”的原則,投資近120萬元升級改造了簡易蔬菜大棚80余座,對54座年久失修的溫室大棚做了維護修繕,並投資12萬元鑽探了1眼160米深的機井,將傳統的管灌、渠灌等灌溉方式變為滴灌、膜灌,減少灌溉成本,增加蔬菜產量。升級改造后,菜農們一塊地可以收2—3茬蔬菜,每戶年均收入增加近3萬元。

  不僅如此,該市還先后組織菜農赴呼和浩特、烏蘭察布等地參觀學習溫室大棚種植技術,並多次請來農業技術專家現場指導。張有煥就是第一批“學藝取經”的代表,開闊眼界和思路之后,他引進栽植了新的品種——“燈籠紅”香瓜。

  在張有煥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他家瓜棚,隻見裡面綠意盎然,瓜蔓上已經開出鵝黃色的小花,撥開葉子可以看見花生米大小的瓜蛋兒。再過一個月,大棚裡的香瓜就可以上市了。張有煥告訴記者,種香瓜有不少學問,旱了不長,澇了不甜,又怕溫度濕度不夠。他說種植香瓜,光靠以前種菜的經驗可不行,一定要依靠科學,採用先進技術,才能提高種植效益。張有煥還告訴記者,今年耕地鬆土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費時費力了,就在前不久,二連浩特市又採取菜農個人出一半、政府出一半的補貼方式,為63戶菜農購置了旋耕機。張有煥還特意找了一塊空地,現場為記者展示了旋耕機的強大威力。

  以前張有煥種植蔬菜每年的收入僅有2—3萬元,如今,乘著科技的東風,蔬菜的產量不斷提高,品種越來越豐富,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手裡頭有錢了,張有煥還為自己70平方米的改善性住房添置了沙發、電視機等家具家電。

  據了解,為挖潛提效,二連浩特市先后引進多家企業,實行“公司+協會+基地+菜農”的運作模式,成立農民合作社,建立果蔬基地。菜農們不僅能夠以當日的市場價格在家門口就把菜賣了,還有技術人員在種植前、種植中進行指導,保証果蔬品種質量和種植結構能夠適應市場需求,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賽烏素嘎查第一書記黃金海介紹說,從現在到今后一段時期,二連浩特市將立足發展鄉村特色旅游,從單一的蔬菜種植向瓜果等觀光採摘農業拓展,發展庭院經濟,打造一批符合當地特色的集採摘、餐飲、娛樂為一體的農家樂旅游項目,促進嘎查農業經濟轉型升級,讓農企攜手共同邁向幸福路。

  記者手記:

  自2016年3月二連浩特市實現全部脫貧以來,以往的農牧區困難戶迎來又一個蓬勃發展的夏季,“一對一”幫扶讓各家各戶都過上了好日子。這幾天,記者通過深入田間地頭、牧區牧戶回訪,深深地感受到,通過市直、駐市各部門各單位對扶貧對象的傾心傾力,使得科技幫扶變成了生產力,產業調整和政策幫扶成為致富經。改造蔬菜大棚,注入科技活力,農企利益聯結,成立合作社,建立種羊場,提供扶貧流動畜,建設飼草料庫、儲草棚,打旱井,金融扶貧精准到位,成立扶貧互助社,旅游、教育、醫療衛生專業扶貧成合力,加之社會各界愛心扶貧,干部下基層示范抓引領……一系列務實有效的舉措,讓百姓日子過得越來越滋潤。

(責編:黃瑾、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