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曉東 記者 陳暉
2017年06月01日10:4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78個村民的手寫簽名,其中還有16枚鮮紅的拇指印。5月4日,在閬中市天宮鄉天宮院村,記者看到了村規民約承諾書原件,“拇指印是不識字的村民的手印。”天宮鄉鄉長王毅解釋說。這份帶著體溫的村規民約是2014年5月9日經天宮院村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的。作為“一約三評”工作法激發村民自治活力的內容之一,一諾千金,歷經3年的實踐讓人越發感受到它的分量。
還權於民,群眾的事情群眾定
天宮鄉雖然是國家級AAAA級旅游景區——天宮院所在地,但在過去常有村民在景區綠化帶放牛放羊,破壞旅游步道,大面積露天焚燒秸稈也十分普遍。村干部出面制止時,天宮院村八組的杜正元說:“法律都管不了的事,哪個管也是不起作用的。”
杜正元的話反映了過去天宮鄉的現實情況。長期以來,天宮鄉村民的法制觀念比較淡薄,“人治”觀念根深蒂固,特別是在一些法律無法觸及、道德無法約束的村務管理上。
“隻有讓群眾唱主角、堅持把凸顯群眾主體地位作為基層民主自治的出發點,才能破解群眾參與度低、參與效果不理想等問題,才能有效實現依法立約、自覺履約,調動村民關心村級事務、促進社會和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閬中市民政局基層政權和社區科科長邢吉樺認為。
“當時我們決定在景區核心地帶的天宮院村率先試點‘一約三評’民主治村工作法。”王毅回憶說,“‘一約’就是制定村規民約,‘三評’就是干部評等、黨員評星和家庭評美”。
“村規民約的制定,關鍵還是要村民說了算。”天宮院村黨支部書記向貴德感受頗深,村“兩委”根據村情現狀起草的村規民約的建議稿經歷了從老百姓到村、鎮“三上三下”的程序才表決通過。
“當時每個村干部口袋裡都揣著本子,挨家挨戶聽意見,一條一條商討制訂,形成適合本村實際的自我管理‘民間法’。遇到年紀大的老人,就一條條解讀給他們聽。”向貴德介紹說,“協商議事還權於民,村規民約隻有順民意、接地氣,才能引導村民自覺遵守,實現自我管理。”
王毅清楚地記得,全村95.6%的在家老百姓參加了表決大會,並在承諾書上鄭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一把“標尺”量到底,村民守規成自覺
村規民約為天宮鄉村民樹立了一把“標尺”。自覺對照標尺,看言行是否符合規定逐漸成為全鄉村民的一種習慣。從“人治”轉向“自治”,村規民約的實施提高了村務管理的有效性,解決了很多影響當地發展的老大難問題,實現了“法不及而秩序井然”。
天宮院村三組的鄧國禮曾經是一個啥事都對著干的人,村上建新農村,他到處唱反調﹔選新村聚居點,他到市裡上訪。自開展“一約三評”活動后,他變成了熱心的村民“民意代表”。前后為啥變化這麼大?他說:“很簡單,現在我說對了的有人聽,我說錯了的有人幫。”
如今,村民們再也沒有露天焚燒過秸稈,而是把秸稈砍成小截,腐爛后直接還田。“自己提出來的規定就要好好執行,不執行就是打自己的耳光。”村民鄧洪剛說。曾經因環境衛生差受到影響的景區內農家樂如今游客絡繹不絕,其中,“西河農庄”去年實現收入50萬元﹔“向家院子”每到節假日一房難求,去年收入達到200萬元。
“村規民約明確了村民生產生活、倫理習俗等事項,得到了村民的廣泛認可,規范著鄉土社會的秩序。”邢吉樺說。
洞灣村二組繆吉玉的家收拾得干淨整潔。你很難想象這是一個曾經承受過不幸的家庭。繆吉玉的丈夫鄧開武先后因患腎紫癜腎炎伴腎出血和高空墜落,先后做了兩次大手術,喪失勞動能力。七年來,繆吉玉不離不棄,精心照顧丈夫。鄧開武從蘇醒、簡單說話到現在可以自行走動,創造了生命的奇跡!
2015年3月16日,繆吉玉家和其他4戶家庭在“家庭評美”活動中榮獲天宮鄉“首屆美麗家庭”表彰,並獲得獎金2000元。鄉黨委、政府給她家的頒獎詞是:愛心構筑和美之家——夫妻本是同林鳥,病苦來時不離分。鄉親們認為,繆吉玉一家人相濡以沫,用善良和朴素演繹出最真實的幸福,她用愛心詮釋了“家和萬事興”的千年古訓。
在天宮鄉,率先試點的天宮院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其他7個村也紛紛出台了村規民約。“村規民約是推進法治四川的重要補充。天宮鄉的做法好,可予以報道推廣。”2014年12月30日,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道平作出批示。由此,“一約三評”工作法在全省得到推廣。
變“管理”為“治理”,基層組織聚民心
天宮院村黨員王艷華在村上修路的20天時間裡自願當質量監督員。工程結束后,她自辦了四桌壩壩宴表示感謝。村裡為了表彰她,給予她1000元獎勵,她卻把獎金捐給了家庭更加貧困的村民。
2016年8月間,擔任天宮院村監委會主任的鄧國泉在“干部評等”中,被村民“面對面”提出意見。
“當時我駐五、六、七這三個組參與危房改造工作。有些房屋不符合政策要求的群眾,也吵著想享受國家政策。”鄧國泉坦言那段日子不好過,他分別在每個組開會跟老百姓談心,認真進行政策解答,並到兩戶村民家中反復做工作,最終獲得了群眾的理解,危房改造工作得以順利實施。
“以前執行政策比較草率,而且是家長作風。自從‘一約三評’后,我們為群眾服務更用心了。”鄧國泉說,“我的體會就是不要高高在上,要平易近人,要盡可能讓群眾理解每項工作,這樣干工作也容易些。”
通過“黨員評星”和“干部評等”,天宮鄉確保了“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全鄉信訪量下降了80%。“約評民主”治村模式真正實現了村級事務的群眾自治。
“說實話,以前到鄉鎮考察干部,確實不太了解村干部,鄉鎮領導提供的信息難免片面。”閬中市委組織部組織股股長伏濼辰分析說,“‘干部評等’開展以來,村干部怎麼樣,群眾在每次評等中都能公正地作評判,這種以事實為依據的評等多角度、常態化、科學化,因此干部優劣一目了然。”2015年以來,天宮鄉8個村黨組織、黨員群眾滿意度達95%以上。在換屆選舉中,原天宮院村黨支部書記羅勇作為全市首批“四類人員”被選拔為柏埡鎮副鎮長,鄧國泉以全村70%的選票當選為天宮院村村主任。
記者了解到,2016年全鄉人均純收入達到11678元,天宮院村達12124元。“隻有真正還權於民,才能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才能形成一呼百應的生動局面,干事創業才有凝聚力和向心力。”邢吉樺深有感觸。
“一約三評就是好,村上無賭又無盜。公益事業有人管,各種糾紛變得少。干部變成貼心人,黨員帶頭覺悟高。白天生產搞建設,晚上戶戶多歡笑。”這首群眾編唱的順口溜,是“一約三評”實施后天宮鄉的真實寫照。2016年5月,閬中市被省民政廳表彰為全省“村民自治模范市” 。
採訪結束時,華燈初上,半個月亮爬上星空,村民們三三兩兩漫步景區。“以前村民們哪有晚上散步的習慣,現在環境好了,群眾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生活更安逸了。”王毅說。(作者單位:張曉東/閬中市委宣傳部)
(《四川黨的建設》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 |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