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扶貧攻堅

貧困戶當上了股東

楊召奎

2017年05月31日11:10    來源:《工人日報》

5月初,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鴨坡村貧困戶王一凡,拿到了瓊中中蜂養蜂農民專業合作社給他的7000元分紅。這是去年他與村子裡的其他24戶貧困戶入社抱團發展后,首次享受“甜蜜”分紅。

王一凡有一個身份——瓊中中蜂養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股東。貧困戶當股東,這得益於當地的產業扶貧新模式。

“如果直接給錢給物,可能不久就花完了。我們希望貧困群眾能在政府的幫扶下靠自己雙手摘帽。”鴨坡村駐村第一書記秦家越說。

近年來,瓊中縣積極探索扶貧開發新模式,將扶貧資金或種苗折合為股份,打捆投入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廣股份帶動、合作帶動、訂單帶動、資產收益帶動等模式,逐漸引導貧困戶走向產業規模化,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實現良性循環。

為了幫助貧困戶順利脫貧,灣嶺鎮鴨坡村免費發給每個貧困戶10箱蜂。但由於他們缺乏養蜂技術,秦家越多次做思想工作,鼓勵貧困戶以10箱蜜蜂入股瓊中中蜂養蜂農民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負責管理和銷售,貧困戶輪流參與勞動,每年享受分紅。

“沒想到養蜂一年可以賺這麼多錢,而且也不需要花太多時間,我還可以抽出空來外出打打零工。”王一凡告訴《工人日報》記者。

在灣嶺鎮長邊村,農戶王存以土地入股的形式養起了泥鰍和羅非魚,並在去年底實現了脫貧。

“我家裡有6.5畝地,以前的收入來源主要是靠種水稻。但種水稻不怎麼賺錢,我們這邊一年兩季水稻,收入也就1萬多元。自己想搞些賺錢的東西,比如養殖,但是一沒有錢,二沒有技術,真是頭疼。”王存說。

瓊中縣灣嶺鎮鎮長周魁龍表示,養殖需要投入,還要有一定的技術,一個人干的話,弄不好就要虧損。這就需要借助專業力量,借用公司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2015年底,瓊中籍青年王宏金回鄉創業,創建了海南金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引進了新型的農業開發模式。該公司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與長邊村18位農民簽訂了股份制養殖合同,主要養殖泥鰍和羅非魚。

“該公司提供資金、技術支持和經營管理,農戶以土地量化入股或者勞動力的形式入股,參與產業發展,利潤按照當年魚塘所產生的利潤進行分紅。如果參與勞作,不僅佔股,而且每個月還有固定收入。”周魁龍說,採用這一模式運作可以多元發展,在養殖的同時實現“水向陸”發展,比如開發漁家樂、垂釣、民宿等項目,延長產業鏈條,增加收入,也提供就業機會,帶動村民致富。

“現在的收入渠道多了,月月領工資,年年有分紅,還有檳榔、橡膠的收入,日子越來越好。”王存告訴記者,去年他分紅分了2.8萬元,去年底就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