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

改革引路,繪就“三農”新風景

史力

2017年05月30日09:13    來源:安徽日報

原標題:改革引路,繪就“三農”新風景

  破解農業農村新問題,推動“三農”新發展,根本要靠深化改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深化農村改革決策部署,全力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証、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業經營制度改革等關鍵領域改革,農村改革次第開花、縱深推進,為農業農村發展釋放新動力。

  全省完成農村土地確權面積8057.1萬畝,頒証農戶1215.9萬戶

  ——把握主線,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改革,釋放土地活力

  時至小滿,皖北平原上的麥子進入了灌漿高峰期,新一季的豐收已經不遠。

  “前段時間田管抓得緊,赤霉病防治的效果非常好。你看這穗頭又大又整齊,畝產肯定千斤朝上。 ”日前,在阜陽市颍州區颍西辦事處,種糧大戶葛浩新帶著記者走進麥田。他告訴記者,確權頒証后,耕地邊界位置都很清楚,農民不再堅持留地界,就能統一平整,不僅利於機械化作業,還增加了耕作面積。

  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作為全國首批3個整省推進試點省之一,我省從2014年開始實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証。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落實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真正讓農民吃上定心丸。 ”省農委主任陶方啟說。

  去年,我省基本完成整省推進試點任務,比中央要求提前1年。目前,全省完成確權面積8057.1萬畝,佔應確權面積的95.9%﹔頒証農戶1215.9萬戶,佔應確權農戶總數的98.1%,初步建立“以圖管地”的信息化數據庫。

  確權僅僅是基礎。為讓農民的“紅本本”帶來更多紅利,我省不斷探索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改革,著力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這是繼家庭承包經營后農村土地制度的又一重大創新。

  2015年底,阜陽市颍泉區被列入全國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縣,農民潘志超成為直接受益者。 “憑流轉的700多畝地和地上附著的養殖場、大棚、果樹,貸到了230萬元資金,用於擴建豬舍,加蓋果樹生產大棚,又引進了種豬、樹苗。 ”潘志超說。

  截至去年底,全省10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縣抵押貸款余額36483.5萬元,為農業發展引入金融“活水”。

  生產關系的調整為生產力發展拓展新空間。 5年來,我省糧食連年豐收,規模經營比重提升。目前全省耕地流轉面積達3287.8萬畝,比2014年增加746.1萬畝。

  在此基礎上,我省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目前,全省農民合作社發展到77105個、家庭農場54456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6429家、省級龍頭企業 “甲級隊”133家、聯合體1000多家。

  13個試點村入股農戶、村集體分別實現收益分紅345萬元、725萬元

  ——著眼農村發展全局,堅持多要素聯動,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

  2013年,我省在黃山、安慶、馬鞍山等地選擇若干鄉村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去年,試點范圍擴大到全省,確定在16個市、71個縣選擇80個村實施股改試點。

  “改革的重點是明晰集體產權歸屬,將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強化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和運營,讓農民從集體資產中受益。 ”陶方啟說。

  目前,80個試點村共量化集體資產9.41億元,22.15萬名社員成為個人股東,有39055名股東成員獲得1422.1萬元分紅,人均分紅364.1元。

  “過去群眾對集體資產看得見、摸得著,但管不了,現在既看得見、摸得著,也管得住了。通過建章立制、搭建平台,實現了集體資產的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管理,讓沉睡的集體資產活了起來。 ”天長市委書記金維加說。

  2015年,天長市被確定為全國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單位。目前全市151個村全部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其中127個村成立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量化資產8332.4萬元,42.6萬農民成為股東。截至去年底,全省178個村完成改革任務,量化集體資產19.57億元,35.15萬名社員成為個人股東。

  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去年,我省首批選擇11個縣(區)的13個村開展試點。截至今年2月底,試點村入股農戶、村集體分別實現收益分紅345萬元、725萬元。今年,全省將再選擇12個縣(市、區)開展整縣推進試點。

  以改革打開財產性收入的“大門”,農民增收迎來新動力。近年來,我省農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去年,全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20元,增幅高於城鎮居民和全國平均水平。

  首創“勸耕貸”,在57個縣(區)推開,為287家種糧大戶、家庭農場擔保貸款16.28億元

  ——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全面推開,金融服務創新卓有成效,引資本活水“澆灌”現代農業

  “最大的好處是不要抵押物,符合農業生產實際。 ”在廬江縣郭河鎮潘墩村,農場主伍有能談到“勸耕貸”時連聲說好。他告訴記者,去年特大暴雨讓他的蘑菇生產基地遭遇滅頂之災。一籌莫展之際,廬江縣農商行30萬元“勸耕貸”雪中送炭,無需任何抵押就到位了,讓生產經營重新走上正軌。

  “過去很多農民沒有抵押物,找不到擔保方式而無法貸款,現在通過‘勸耕貸’解決了。 ”省農業信貸擔保公司董事長葉斌說。目前,由我省首創的“勸耕貸”模式已在57個縣(區)推開,為287家種糧大戶、家庭農場擔保貸款16.28億元。

  新形勢下,農業農村發展對要素支撐有了新要求。為此,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不斷優化支農政策,創新金融服務,將更多要素“導入”希望的田野。

  2015年,我省選取宿州市埇橋區、懷遠縣、臨泉縣、鳳陽縣、金寨縣、廣德縣等6個縣區開展農業補貼“三合一”試點。試點縣區合並原農資綜合補貼、種糧直接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等三項補貼資金,設立“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用於支持保護耕地地力。

  隨著農業農村形勢發展變化,補貼政策出現補貼效益遞減、補貼發放成本高等問題。 “三合一”試點調整完善農業補貼政策,有利於保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糧食穩產增產。

  順應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規模經營趨勢,我省開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試點等,力爭通過試點,在秧苗統育統供、病虫害統防統治、化肥統配統施、土地托管等方面培育典型,為推進全省農業社會化服務積累經驗。目前,全省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已經發展到2.5萬個,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責編:姚茜、李源)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