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扶貧攻堅

一個由院士、教授和博士等組成的科研團隊為瀾滄小山村提供科技支持——

思茅鬆林下的“扶貧三七”

2017年05月30日09:53    來源:雲南日報

進入5月下旬,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雨季將近,24歲的小伙朱相林往三七地裡跑得更勤了。

朱相林跑的這些三七地全在思茅鬆林裡,是中國工程院定點幫扶瀾滄縣后在竹塘鄉開展林下原生態試驗種植的項目。從去年冬天移栽定植至今,出苗率和存苗率都不錯,但朱相林不敢大意。作為朱有勇院士團隊林下三七項目組的助理研究員,他十分清楚林下三七在雨季將面臨怎樣的考驗。

“三七喜濕怕澇,林下種植遇到大量降雨,不僅讓土壤濕度難掌握,還會導致三七病害高發。”為解決林下三七在雨季的防虫防病,5月初,項目組派朱相林和雲南農業大學的3名相關專業學生,來到瀾滄縣竹塘鄉的試驗種植基地蹲守調查,幫助林下三七渡過雨季難關。

林下三七被當地干部群眾稱為“扶貧三七”,是中國工程院為拉祜鄉親量身定制的長期脫貧產業。瀾滄縣擁有大面積思茅鬆人工林,林下三七有望釋放拉祜山鄉生態經濟潛力。“林下三七效益好,試種成功的話,不僅能脫貧更能致富。”記者在竹塘鄉蒿枝壩駐村蹲點的這些日子,隻要提起林下三七種植,村民們都十分期待。

25日午后,太陽熱辣,記者和朱相林等幾名年輕人從集鎮乘坐客運面包車,經盤山路來到一片海拔1800米的思茅鬆林,察看病害、收集數據、捕捉害虫……

一進入林下三七種植點,他們就拿出各種器具開始忙碌起來了。

看到有虫子正在蠶食三七葉片,雲南農大植物虫害方面的研究生曹寧寧和宗魯翔馬上掏出手機拍下虫子的“吃相”,隨后將虫子捉到特制的小瓶裡。他說,“沒見過的虫子都活捉,帶回昆明的實驗室做鑒定,確定是否對三七生長有害。”

這邊在捉虫子,那邊雲南農大研究植物病害方面的大四學生龔加壽正拿著測光儀器一個點一個點地收集光照數據,隨后又打開筆記本電腦,取下放置在種植點的大氣和土壤監測器,拷貝連日來收集到的降水、濕度、氣溫等數據。龔加壽告訴記者“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讓三七種植更加科學。這些基礎工作,能為林下三七在雨季的病害防治和種植管理提供依據。”

正在忙碌時,東主村村民張石保運來了材料准備搭建避雨棚。他義務管理林下三七基地,雖然沒有收入,但仍然盡心盡力,“等試種成功了,我第一個就要把林下三七種起來。”

“科技的力量讓三七產業扶貧未來可期,但更重要的是能在農戶中間推廣種植。”中國工程院派到竹塘鄉挂職副鄉長的毛如志博士說,項目組背后是一個由院士、教授和博士組成的強大科研團隊,隨時為林下三七種植提供智力支持。等今年雨季過后,就知道這裡的林下三七能否試種成功,到時或將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先建設200畝示范種植基地,逐步帶動群眾脫貧致富。記者 沈浩

(責編:姚茜、李源)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