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題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扶貧攻堅

從小徐變老徐,干勁還是不減

十年扶貧,上海一家社會組織探索精准扶貧模式,為對口地區提供就業服務

口述/徐建華(上海中小企業技術人才引進中心主任)

2017年05月29日09:35    來源:解放日報

人家都叫我“老徐”,盡管我隻有38歲。

一頭扎進助力上海對口支援地區“就業扶貧”課題,倏忽十年。這條道上,我應該算“老人”了,但我覺得做一項於國家於社會有益的事業,耳畔永遠回響著青春的旋律,渾身有使不完的干勁。

28歲那年,我額頭上的發際線還很靠前。這年,我放棄穩定工作,創立社會組織——上海市中小企業技術人才引進服務中心,為雲南等上海對口支援地區提供就業服務。

千金難買我願意。十年不舍追逐。10年前,上海乃至全國,以社會力量協助政府為對口支援地區貧困人口送去就業機會的,我們中心應是第一家。如果把10年分成兩段,后5年我們中心在精准扶貧上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就業扶貧運行系統和模式。

服務對象要精准。事業伊始,中心偏重同上海對口支援地區的職業學校開展合作。但現在,我們進一步聚焦三類人群:建檔立卡戶、山區裡的職校生、6—16周歲未踏入社會的就業困難潛在人群。之所以重點關注這三類,在於他們或因觀念局限,或由於家庭條件制約,處於“深水區”。攻下扶貧攻堅的堡壘,關鍵是做好做通他們的工作,或防患於未然。

信息提供要精准。要致富,先修路,這條鐵律同樣適用於就業扶貧。但我要修的,是一條信息高速公路。在一些邊遠山區,“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若僅僅是將用工信息發布到省、州一級,對信息需求度最高的最基層依然難以知曉。為此,上海市中小企業技術人才引進服務中心在雲南、青海等對口地區筑起“就業信息服務平台”,將信息發布的終端深入到州、縣、鄉、村,讓經過核實、篩選的崗位信息直接進村,滾動播放,從而貫通就業信息通道中的“最后一公裡”,解決基層信息渠道狹窄、信息嚴重不對稱的老大難問題。這樣的終端,我們現已安裝426台,其中80%在鄉、村一級。對於這些深藏於崇山峻嶺中的終端,中心專門安排了4位維護人員,他們常年奔波,並且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設備維護到哪裡,他們的巡回招聘會就開到哪裡。

就業服務亦精准。近5年,中心每年花大量時間跟蹤回訪就業扶貧助夢對象,圍繞他們的“衣食住行用”,中心提供通訊、金融、法律咨詢維權等保姆式服務,迄今已服務在滬務工者5萬余人次。這還不夠,在雲南保山的龍陵縣,中心與當地共青團、婦聯、人社局、財政局等部門聯合成立了就業信息服務平台試點項目工作領導小組,當地常務副縣長任小組長,我們中心副主任任副組長,充分調動挖掘社會和政府資源,為就業服務提供保障。今年3月2日開始,中心每周六在虹口足球場開設就業扶貧專區,這宛若一家“專賣店”,為來自對口地區的打工者提供就業咨詢服務。這些年,中心的服務在扶貧對象中有口皆碑。前幾天,一位雲南小伙對我說,“在上海,打120是救護車,110是找警察,而我們工作上的事,就打給你們中心”。

從曾經的“大水漫灌”到如今“精准滴灌”,盡管在每個個體身上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多了,但治得了本。關於這一點,我頗有體會。事實上,勞務輸出的方法沿用多年,換言之,“該出來、能出來的都出來了”。當常規療法行將失效,就需要系統調理,潤物細無聲,啃下硬骨頭。

這個精准的系統調理,在我看來,關鍵是解決一個“內心想要”的問題。迪慶藏族自治州小伙子品布此裡便是典型。時光流轉回2010年。當年,雲南持續干旱致大量人口返貧,當地決定“打工救災”。當時,迪慶州香格裡拉縣政府向我們中心發出求助,根據縣政府報上來的信息,縣裡有200多位年輕人想參加企業面試。中心迅疾組織20家企業赴滇。然而抵達時,才發現真正來縣城面試的不足15人,且技能素質多不合格,品布此裡便是其中一個。雖然他條件一般,初中沒畢業,26個英文字母一個不識,但唯有一點,他內心渴望走出大山,后來受聘於上海一家做電纜的美資企業。

品布此裡的故事充分說明,技能、文化的欠缺都在其次,一個人能否成功實現就業,核心在於他自己“想走出來”。品布此裡初抵上海那會兒,語言、生活習慣、飲食上頗多不適應,中心就給予他各種疏導。他咬咬牙,堅持了下來,在那家美資企業一呆就是4年。2014年,他跳槽了,自力更生找了一家在金橋的國有企業。這說明品布此裡已完全具備了自主就業的能力。像他這樣的人,在我們的幫扶對象中絕非特例。可見對就業的渴望對於一個人最終實現穩定就業多麼重要。但在主觀努力之外,中心當然要托一把,持續不斷地提供就業服務,在扶貧對象的就業路上設個窗口,放一盞明燈。

在我們中心所服務的對象中,也有40%的人“走出來”后又打道回府。不過,這絲毫挫傷不了我繼續干事的動力。因為隻要你深入跟蹤研究就會有驚喜發現,這群“呆不住”的40%,他們回到老家后同樣“呆不住”,3個月后仍要出來,他們未必來上海,但會去家鄉周邊或其他城市繼續找工作。最終,僅僅隻有3%—5%的人因生病或家庭勞動力短缺等原因而不得不留守。

因此,現在我所關心的重點,並非扶貧對象在不在上海,而是他們“在不在村內”。隻要他們橫下心來想就業,全家脫貧就有望!

剛從事就業扶貧時,我還是“小徐”,而今雖被喚作“老徐”,除了發際線不斷往后退,想必還有“資格老”的緣故吧!

但我干勁依然很足。因為吃透了規律,“精准之路”便走得愈發堅定,想做的事也越來越多——我給自己定下“小目標”,到2018年,要充分借助政府部門和企業的支持,實現在上海對口支援地區信息服務平台終端總數達5000個。當規模效應顯現時,造血功能才能真正運行起來﹔最近,中心專門成立了研究室,為的是博採眾長,將就業扶貧課題繼續做深做透。而那位為幫助家鄉人民尋找打工出路、“潛伏”於義烏各類企業的雲南沾益縣人社局副局長陳家順,真想跟他切磋PK一下各自的就業扶貧高招﹔今年,我們同上海師范大學深度合作,旨在為扶貧對象建立校外輔導員制度,從而將就業服務體系搭建得更為全面牢固﹔我還在設想,要更多挖掘已在上海成功扎根的打工者,讓他們擔任現身說法的志願者,增加老鄉們的就業體驗,去鼓舞更多人走出大山……

無悔付出,時間也並不負人,來自政府和社會方方面面的肯定,便是最好的回報。“春風行動”是人社部發起的專門為進城農民工提供的就業服務,今年,國家扶貧辦首次參與其中,而在“春風行動”上海站,上海市中小企業技術人才引進服務中心第一次成為牽頭單位﹔今年8月16日即將舉行的上海國際科技博覽會上,市政府專門給我們辟出展台,鼓勵我們借助這一國際舞台,展示一家社會組織為對口地區就業脫貧所作出的上海擔當……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跋涉在扶貧道路上,我“老徐”不小,但也難老。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