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大山深處開出“希望之花” ——梧州市龍圩區寨中村走筆

2017年05月27日14:03    來源:廣西日報

原標題:大山深處開出“希望之花” ——梧州市龍圩區寨中村走筆

  5月22日,記者驅車來到梧州市龍圩區龍圩鎮寨中村,展現在眼前的是寬敞的道路,干淨的鄉村。山頂上,白雲相依,茶園的茶樹生機勃勃。山腳下,一棟棟民居依山而起,宛如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

  茶樹就是大山裡的“希望之花”。依靠種茶和養田螺,2016年,寨中村實現了整村脫貧摘帽,全村42戶163人貧困戶脫貧銷號。

  修通道路 再謀產業

  寨中村地處龍圩鎮南部,曾是一個山多地少的典型貧困山村。

  5年前的寨中村,山路崎嶇不平,雨天泥濘不堪。遠的村組群眾到村委辦事要走兩三個小時,遇雨天車輛根本無法進入,各種農產品時常爛在地裡。

  寨中村為啥窮?大家一致認為:路不通、缺信息、思想跟不上。

  水泥硬化路鋪到家門口,是村民最大的心願。

  今年50歲的何金雄,2014年通過換屆選舉當選為村委會主任。剛上任,他就和村“兩委”商量如何盡快達成村民的期盼。

  村民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寨中村籌資400多萬元,對7個自然屯長9.6公裡的道路全部進行硬化。

  路通了,怎麼才能帶領大家脫貧致富?

  “寨中村是一個山村,得靠山吃山。”駐村第一書記梁梅說。大家集思廣益,有人說,我們這裡有種茶的傳統,不如發展茶葉種植吧。然而想不到的是,第一次茶企業來考察,認為寨中村不適合發展茶業。聽到這消息,村民心涼了一截。

  不甘心的村民,特意從大城市請來科技人員對大山再次“把脈問診”,結果是:寨中村山和水十分適宜種茶、養螺。

  按照處方“抓藥”,說干就干。該村充分利用當地水源優質、氣候適宜的特點,分別引入龍頭企業,發展千畝茶園、百畝田螺等特色產業。

  如今,在寨中村二組的山頭上,有機茶園第一期開發1500畝,其中120畝茶樹苗已種植完畢。

  住在茶園對面的脫貧戶李亞呀,十分關心茶園建設。“平時,我們給茶園打工,每個月收入1200元,年終靠土地分紅,也有2500元收入。”李亞呀掰了掰手指說,要不是流轉土地發展茶園,山地還荒著。

  稻田養螺 一舉兩得

  茶山腳下,是寨中村百畝田螺養殖基地。

  該村田螺養殖有兩種模式,一是村民出租土地,坐收租金,同時回來打工﹔另一種是村民自行養殖,基地免費提供技術,按市場價回收。

  5月22日上午,貧困戶李木連像平時一樣去田螺基地上班。當天,她的工作是下田除草,“你看,稻田裡養的田螺,又肥又大。除草是不能讓草長得太高,阻礙田螺生長。”

  “去年,公司來承包水田養田螺,我心裡有點抵觸,認為水田養螺很難成功。”李木連說,后來經過村委多次解釋,她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出租土地,想不到如今看到了希望。

  “稻田不僅可以種稻谷,還能養田螺,增產又增收。”村民鐘火森說,他家的2畝水田自行養殖田螺,一年純收入有2萬多元。以前,他種過西瓜、豆角,養過牛,沒有一樣不虧本。現在養田螺,不僅基地回收,還提供技術支持,真是一舉兩得。

  茶園、田螺產業帶動了寨中村31戶貧困戶增收創收,產業覆蓋貧困戶比例達57.41%。

  靠山吃山 持續發展

  看到貧困戶一個個脫貧,梁梅喜上心頭。

  梁梅說,寨中村除了發展茶園、田螺產業外,還圍繞大山做足文章。如種植肉桂110畝,覆蓋貧困戶比例為40.74%﹔種植富硒水稻148畝,覆蓋貧困戶比例為81.48%。這些特色產業,讓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目前,寨中村以“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成立了助農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達農禽畜養殖合作社,形成了茶葉、水果種植業及豬、雞、田螺等養殖業的村級特色產業。

  寨中村的變化,是梧州市培育富民產業、增加群眾收入的一個縮影。2016年,該市投資8452.87萬元,用於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村屯綠化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六堡茶、富硒農產品、田螺等特色種養業進一步壯大,其中,田螺養殖面積達到1140畝,取得了良好的收益。2016年,該市實現了4.7765萬貧困人口減貧,59個貧困村脫貧摘帽。(梁乾勝)

(責編:黃瑾、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