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25日13:41 來源:解放軍報
士官帶了“長”,更能叫得響。5月下旬,記者踏訪北部戰區陸軍多個旅、團,看到一名名士官長在各自戰位大顯身手,指揮有勇有謀,組訓得心應手,管理緊而有序,成為戰斗力建設的生力軍。
近年來,隨著我軍武器裝備發展和力量結構調整,士官佔軍隊員額的比重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重。2014年,我軍在原沈陽軍區、原北京軍區、原成都軍區組織士官長制度試點,正式在建制旅(團)、營、連分別設立士官長,負責部隊日常軍事訓練、管理教育工作,為全面推行士官長制度探索經驗。
3年間,各單位邊試行研究、邊實踐總結,針對士官長職責定位、選拔配備、培養使用、教育管理等方面,探索確立了政治思想、指揮素質、組訓能力、管教水平、作風形象等10個方面選配和培養標准,使士官長制度穩步推行、日漸完善。
在北部戰區陸軍,士官長制度從參與全軍首批試點的一個旅,拓展到多個旅團級單位﹔從首批上崗的36人,陸續增加到300余人,隊伍在壯大,素質在提升。記者採訪獲悉,他們全部為黨員,大多具有大專以上學歷,100%擔任過班長以上職務,個個軍政素質過硬,人人是基層建設骨干。
“推行士官長制度,是提升部隊戰斗力的一次歷史性變革。”曾任北部戰區陸軍政治工作部兵員和文職人員處處長的某旅政委劉平告訴記者,士官長不僅直接參與部隊日常管理、帶兵訓練、作戰指揮,而且在訓練籌劃、士官選取、骨干調配和立功授獎等決策上也有話語權。
有“位”更有“為”。3年間,這300余名士官長換羽高飛,成為演兵場上的指揮員、訓練場上的組織者、教育管理的帶兵人。某旅30余名士官長上任后,迅速找准責權定位,接過組訓“指揮棒”,成為名副其實的“兵教頭”﹔某機步旅注重超前培養人才,幫助60%的士官長初步掌握參謀“六會”技能,使其具備指揮作戰、輔助決策能力,成為能參善謀的“新智囊”。
實行士官長制度,不僅改變了基層部隊的訓管模式,拓寬了士官隊伍發展空間,更提高了士兵服役積極性,推動了士兵隊伍建設。初夏時節,士官長孟祥士雙喜臨門:剛將自己帶出的3名提干“苗子”送去參加考試,又在旅對抗演練中率隊成功奪冠。勝利歸來,孟祥士激動地說:“帶兵管兵,對於士官長來說是巨大的責任。我一定再接再厲,努力當好軍中‘鐵教頭’。”(記者劉建偉、通訊員李大鵬)
兵員管理教育的歷史性步伐
■劉建偉
實行軍士長或士官長制度,是世界許多國家軍隊的通行做法。隨著我軍現代化進程加快,官兵結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士官隊伍成為戰斗力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改革強軍進程中,我軍士官長制度應運而生。
這一舉動意義非凡。在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上,習主席強調指出,建立體現軍事職業特點、增強軍人職業榮譽感自豪感的政策制度體系。士官長制度的實施,實現了“兵管兵、兵育兵”,標志著我軍兵員管理教育邁出歷史性步伐。
一支軍隊的轉型,離不開管理教育模式的轉變。我軍兵役制度的這一歷史性變化,必將更好地吸引和匯聚優秀人才,撬動官兵奮力進取的積極性,激發“執干戈衛社稷”的強大力量。
相關專題 |
· 砥礪奮進的五年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