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哈裡哈“變身”記

2017年05月24日08:41    來源:河北日報數字報

原標題:哈裡哈“變身”記

  曾經“環境最臟、條件最差、位置最偏”的三義號村如今變身承德市美麗鄉村建設觀摩村。圍宣攝

  哈裡哈是個地名,是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的一個面積280多平方公裡、人口隻有1萬多人的小鄉。人們路過此地,看到路標,大都會哈哈一笑:這地名真有喜感!但沿途的破舊景象卻讓人沒有一點駐足的興致,走過、路過還是錯過。

  作為去塞罕壩的必經之路,頭些年裡,每年數十萬過路游客並未給哈裡哈帶來富足。全鄉人均收入一直徘徊在1000元出頭,整體處在貧困線以下。

  近兩年,隨著一張張美圖刷爆承德“朋友圈”,哈裡哈忽然間就火了起來,成了熱門的鄉村游目的地。聽人說,這變化始自一個叫做“皇家獵苑小鎮”項目。

  5月11日,一場春雨過后,我們慕名到哈裡哈探訪。

  “哈裡哈源自蒙語‘哈達圖扎布’,意思是‘有岩石的峽谷’。”同行的縣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寧利勇是土生土長的哈裡哈鄉人,一路上把家鄉的歷史娓娓道來。

  “講哈裡哈首先要講木蘭圍場。”寧利勇介紹說,清代“木蘭圍場”北控蒙古、南近京師、右接察哈爾,康熙在此圈了一萬多平方公裡的狩獵場,設“七十二圍”。前清時,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來此射獵,史稱“木蘭秋狝”。七十二圍中有三個圍就設在哈裡哈。

  汽車過了棋盤山鎮,沿整修一新的棋塞公路拐過一個彎,眼前景色為之一變。公路兩側一溜兒滿蒙特色門樓、青灰瓦披屋頂、滿族圖騰矗立、八旗迎風招展,宛似一下子穿越回了清朝。

  “這是哈裡哈?”現實一下子刷新了記者記憶中的哈裡哈:路面顛簸不平、房屋破舊不堪、村子難以下腳、農家院蒼蠅亂飛……“陳姐農家院”——記者忽然記起曾在哈裡哈鄉吃過一次農家飯。飯菜味美價廉,奈何衛生太差,自此多次路過哈裡哈鄉都不敢在此停留打尖。

  不知那個想靠旅游致富的大姐現在日子過得如何。經過溝通聯系,此行第一站就選擇了“陳姐農家院”。

  青磚灰瓦小橋流水人家,綠樹青山敖包宮燈古剎,眼前的八十三號村精美別致、幽雅靜謐,宛似塞北江南。一場春雨讓萬物復蘇,樹木都爭著往外吐綠,停了一冬的工程也恢復了,“陳姐農家院”的老板陳淑芝也正在收拾著自己的農家小院。

  “農家院關了兩年多了,今年打算重新開起來。”已經50歲的陳淑芝還是認定吃旅游這碗飯。陳淑芝2005年就開了農家院,由於炒得一手好菜,生意火時客人一桌接一桌。可在八十三號村,開農家院不是主業,全村40多戶有一半養牛,最多時達500多頭。陳淑芝家正在村頭,是村民放牛必經之地,每天牛群走過,過道就變成糞坑。墊好沙土,牛群回來又是一層糞便,環境可想而知。久而久之,陳淑芝的生意越來越差,再加上棋塞公路年久失修,2014年“陳姐農家院”關了門。

  鄉黨委書記王華2015年初來哈裡哈,彼時全鄉人均收入雖已突破2000元,但整體仍在貧困線以下,有一些規模養殖示范園區,但都規模不大、效益不高。

  “綠水青山能變成金山銀山?當時大多數哈裡哈人根本沒聽說過生態游這個詞兒。”王華說。

  這一年,承德市委辦扶貧工作組進駐八十三號村,市委書記周仲明蹲點調研並與村民座談后提出,要把脫貧攻堅與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開發、現代農業發展、民俗文化開發、溝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六位一體”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走出一條生態保護與農民致富相結合的雙贏之路。

  “經過反復論証,一個‘皇家獵苑小鎮’藍圖逐漸清晰。”在獵苑小鎮展示中心,王華打開一張張規劃圖:“基礎設施圍繞旅游建、主導產業圍繞旅游調、開放項目圍繞旅游謀、經濟發展圍繞旅游搞。”哈裡哈鄉找到了脫貧攻堅的突圍之路。

  圍場聘請北京清華設計院、北京博地瀾屋建筑設計公司對小鎮進行了高品位設計。按照市場化經營理念,與河北天香集團合作成立木蘭圍場旅游文化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擔任投資主體。同時,鼓勵貧困戶自主創業,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中來。

  “田園變風光、民居變民宿、農活變體驗、農村變景區。我們計劃利用3-5年時間把小鎮打造成4A級景區,10年之內建成與塞罕壩齊名的國際秋狝文化旅游目的地、5A級景區。”王華言語中透著自信。

  到2016年,該鄉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億元,引進市外資金5000萬元,共完成5個村344戶民居改造,人均收入達到2900多元。

  白色院牆、黑瓦門樓、黃木大門、木制柵欄、合金門窗,眼前的三義號村二組宋金學家窗明幾淨,古朴通透。去年沒改造前,宋金學家還是一座危房,瓦工第一次上房施工,一腳把房頂踩個窟窿。“現在可大變樣了,家裡安上了污水淨水器、改了廁所、改了廚房、改了洗漱間,啥都有了。”宋金學談到家裡的變化,笑得合不攏嘴。

  “精准不包攬,扶貧不扶懶。”借助脫貧攻堅相關政策,宋金學家改造自己隻花了不到1萬元。房子修好了,宋金學也不打算出去打工了,要在家裡搞農家游。“去年有個北京游客想6000塊錢租我一個屋,我嫌少沒同意。” 宋金學盤算著加入旅游合作社,能多賺點。

  變化的不僅僅是宋金學家,不到3個月,這個小村庄就從“環境最臟、條件最差、位置最偏”的貧困村成為全市美麗鄉村建設觀摩村。“村裡成立了旅游合作社,我們根據游客的需求進行分配,到不同特色農戶家中就餐、住宿。”三義號村旅游合作社社長劉建國介紹說,去年干得好的村民收入3萬多元,全鄉農家游增至82戶。

  五間標准民宿、小火炕餐廳、木柵欄小院,陳淑芝投入8萬多元對農家院進行了升級改造,准備大干一場。“牛棚拆了、新房蓋了、環境美了,好日子就快來了。”陳淑芝說,去年村裡光垃圾就清出去30車,徹底清出了她的心氣兒。

  “干得好,一年就能掙回來!”陳大姐對家鄉、對自家的明天很有信心:“到了哈裡哈,都會笑哈哈!”(李建成)

(責編:黃瑾、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