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屋檐下的幸福

記者 楊召奎

2017年05月23日14:03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砥礪奮進的五年 脫貧攻堅篇】屋檐下的幸福

5月的一天,下午2時,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大邊村,原本晴好的天氣突然烏雲密布,不一會兒便下起了大雨。清涼的風裹挾著雨水吹到屋檐下,穿著短袖襯衫的王萬啟走進屋子披上了一件外套。

“以前的房子漏雨,最怕下雨天,現在倒是盼著下雨,涼快!”50歲的王萬啟坐在板凳上,翹著腿,看著外面的雨,饒有興致地對記者說。

大邊村原是瓊中最貧困的村庄之一,王萬啟家是村裡的貧困戶。不過,靠著政府的補貼和貼息貸款,王萬啟於2016年初住進了敞亮的新家。“做夢都想不到會有這樣的好事。”

此前的21年,他們一家人一直住在瓦房裡。更早之前,一家人擠在低矮的茅草房裡。從茅草房到瓦房、從瓦房到大平房,他家的生活正從艱辛走向幸福。

從茅草房到瓦房

生於1967年的王萬啟,從小就住在茅草屋裡。爺爺、奶奶、父母、姐妹和他,一家7口人就擠在50平方米左右的屋子裡。直到他8歲那年,父親才用竹子把屋子隔成4個小房間。

他們當時住的茅草屋是十分簡陋的。先將竹木捆扎,搭成房屋的框架。然后,把選好的稻草根放在水裡泡3天,等到腐爛后與有黏度的紅土摻和在一起,糊在搭好的竹架上。當“牆”修好后,就用茅草和竹條搭建屋頂。“這種房子的好處是冬暖夏涼,但我們這裡雨水多,再加上老鼠喜歡在屋頂活動,容易漏雨。”王萬啟說。

1990年,23歲的王萬啟成家了。第二年,兒子出生。幾年后,兩個女兒先后出生。那時,村裡不少人家都蓋起了瓦房。眼看著家裡的人口不斷增多,茅草屋也年久失修,實在沒法住了,王萬啟不得不想辦法蓋新房子。

“那時候,3個孩子和我們擠在一張床上,晚上別想睡好覺。可是,我們家真是沒錢蓋房子啊!”王萬啟回憶說。

沒錢買材料,他隻好自己找材料。“石頭是我從山上採來的,房梁是砍了自己家的樹做的,沙子是我從河塘裡拉來的。然后,找村子裡同族的人幫忙蓋房子。就是瓦是花錢買的。”王萬啟說,算下來一共花了4000多元錢,總算把瓦房蓋好了。

政府補貼和貼息貸款圓了平房夢

王萬啟一家在瓦房裡住了21年。

茅草屋會漏雨,瓦房也容易漏雨,特別是20多年的老瓦房。“一下雨,我們家的屋子裡就漏雨,要用好幾個盆子接,床上都得蓋上一層塑料紙,否則就沒法睡覺。”坐在新房的屋檐下,王萬啟回憶起以前的日子滿是感慨。

“最怕的還是七八月台風來的時候,整個屋子都在晃,我們就得去別人家借住。”王萬啟說,每當台風來襲,他就想著趕緊攢錢修修房子,換層新瓦,但從沒想過蓋新房子。

幸運的是,2016年初,王萬啟住進了新家。替王萬啟解決難題的,一是政府,二是銀行。“政府的危房改造補貼和富美鄉村建設補貼,加起來有6萬多元﹔還有貼息貸款,我貸了5萬元。”

據了解,2014年,根據瓊中縣委、縣政府統一部署,大邊村被確定為該縣整村推進項目重點建設村庄。大邊村結合實際情況,按照“整齊劃一、民族特色鮮明”的要求建設村民住宅樓,根據村民收入水平和實際需求分別建了60平方米、90平方米、110平方米3種戶型。該村在海南省率先開展農村房產權、林權抵押貸款,實行10萬元以下政府5年或8年貼息貸款(普通農戶5年,貧困戶8年)。

王萬啟貸了5萬元,選擇了90平方米的戶型。

“精准扶貧好政策”

王萬啟將自己的貧困歸結為兩大原因,一是地少,二是人多。

“我們家地少,主要靠種水稻,但每當稻子成熟時,總有台風來襲,一年下來沒多少收成。再加上家裡孩子多,也沒法出去打工,自然家裡就沒多少錢。要不是后來政府引導我們種了橡膠、檳榔,估計孩子上學的錢都得借。”說起過往,王萬啟忍不住嘆氣。

如今,除了種植橡膠、檳榔外,王萬啟和妻子還利用農閑時間外出打些零工。他還加入了當地的合作社,養了4頭牛,貸款也不愁還不上了。

“去年,政府免費給我們貧困戶發了3頭小牛。今年初,母牛生了一頭小牛崽,今年可以賣兩頭牛,大約能賺2萬多元。”王萬啟說,“這些政策好像專門為我們制定的一樣。我沒錢蓋房子,政府給補助,銀行給貸款。怕我們不好還貸款,幫扶我們搞養殖……”

坐在一旁的灣嶺鎮鎮長周魁龍接過話頭:“老王啊,這些政策就是為你們制定的啊,要不怎麼叫‘精准扶貧’呢!”

大邊村選擇貸款蓋房34戶,累計獲得貸款170萬元。經過近兩年的建設,村裡多了一排排白牆灰瓦、具有黎族特色的民居。像王萬啟這樣的貧困戶,終於住上了大平房,再也不用擔心下雨時屋子漏雨了。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