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23日09:50 來源:南方日報
陳鳳梅
如果再選一次,還會留在基層當一名婦產科醫生嗎?面對記者這個問題,陳鳳梅給出了肯定的答案:“我愛這個專業,也有信念!”
陳鳳梅是來自醫療戰線的黨代表,在韶關市始興縣婦幼保健院當了20多年的婦產科醫生,如今是該院的醫務辦主任。
最近讓她頗感興奮的是,省委、省政府明確要建設45家縣級綜合醫院,強基層補“短板”,她所在的始興縣婦幼保健院也要升級。“習近平總書記說,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我特別希望更多群眾在家門口看好病。”陳鳳梅說。
●採寫:記者 曹斯 攝影:記者 王良玨 王輝 肖雄
將心比心建良好醫患關系
當基層醫生收入較低,晉升較難,條件艱苦,陳鳳梅卻堅持了20多年,當地不少群眾慕名找她看病和生娃。如此堅持,理由是什麼?“我愛這個專業,也有信念!”她說,讀中學時,她的姐姐懷了一對雙胞胎,卻因當地醫療條件差,大人和孩子都沒保住。“當時能做剖宮產的醫院特別少,這件事對我影響很大。我當即下決心,當一名婦產科醫生。”
陳鳳梅說到做到,一畢業便到始興縣婦幼保健院工作。這些年,為了“母嬰平安”這幾個字,她盡心盡力。
前段時間,一位孕婦在公園散步時突然大出血,被送到始興縣婦幼保健院時正好是中午飯點。“B超提示她懷孕29周,胎盤早剝,如果不及時手術,大人孩子都有危險。”經過請示,陳鳳梅顧不上吃飯,一邊組織人員搶救,一邊呼叫新生兒救治中心到場做准備,還主刀實行了局部麻醉下的剖宮產,最終保全了大人和孩子的生命安全。
而在同事心目中,陳鳳梅不僅醫術了得,溝通本領更讓人折服。遇到棘手的情況或“不好說話”的病人,大家搞不定的時候,都會想到陳鳳梅。
“我也沒什麼好辦法,就是換位思考。”陳鳳梅舉例,先兆流產要保胎的病人總是特別緊張焦慮,“說到底,他們對家門口醫療條件、醫生不夠信任。有的說要轉診,有的擔心藥物對胎兒有負面影響……”
陳鳳梅總以親身救治的成功案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嘗試說服他們。“這都是真實案例,眼前的也是我很有把握救治的病人。我還跟他們說,若不信可以打電話去問問過來人,確認一下。”
迄今為止,沒有一個人打過電話。因為他們都被陳鳳梅說服了,聽話地接受治療。“要構建良好的醫患關系,最重要是將心比心。”這就是陳鳳梅的心得。
保健院升級更好服務群眾
如今陳鳳梅已是醫務辦主任,醫務工作任務繁重。然而,她還要值一線班、二線班,這意味著她每4天就要留守醫院24小時,此外,病房、手術、醫務工作,一樣不能耽誤。
連軸轉能行嗎?“缺人吶!”陳鳳梅說,基層醫院硬件、軟件設施都不比城裡的大醫院,不少年輕人覺得平台不夠大,機會不夠多,尤其是收入也不夠高,自然留不下來。同時,隨著“全面二孩”政策放開,高危孕產婦越來越多,人手更緊了。
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45家縣級綜合醫院。陳鳳梅所在的韶關市始興縣婦幼保健院也將搬遷升級,這讓她充滿期待。
“加大粵東西北地區基層醫療衛生資源投入,切實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這對我們這些粵東西北的群眾而言是大利好。”陳鳳梅特別關注未來五年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變化。
“我們醫院隻有床位38張,醫院大樓是1997年建的,佔地面積才9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余平方米,難以滿足當前全縣群眾就醫需求,特別是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我們需要大力提升服務能力。”陳鳳梅期待著,“升級版”的始興縣婦幼保健院有更大作為,更好地滿足群眾需求。她還希望醫院引進更多高水平人才,讓群眾在家門口看到更多好醫生。
相關專題 |
· 聚焦各地黨代會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