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中華兒女》

中國“亮艦”的背后

記者 余瑋

2017年05月22日13:3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如果說現代文明由海洋文明開啟,那麼航母則是現代海軍的標配,是一個民族海洋力量的象征

2017年4月26日9時許,“既有顏值,更有氣質”的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001A正式出塢下水。這歷史性的一刻,被定格為永恆的民族記憶。

這是我國第二艘航母,系首艘由我國自行研制的航母,2013年11月開工,2015年3月開始塢內建造。這土生土長的“國之重器”,激蕩著億萬人民內心深處的民族自信和愛國情懷,彰顯著中國國家整體力量的提升!

中國為什麼要擁有航母?中國的航母夢做了多久?如何看待“中國航母威脅論”?……所有這些都有待解答。記者為此採訪了多位權威的軍事專家或參與過中國航母戰略計劃決策的核心人士。

一艘大艦承載中國百年夢

2012年9月25日10時許,陽光和煦,波平浪靜。停泊在大連港碼頭的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舷號為“16”)懸挂滿旗,艦上官兵精神抖擻,分區列隊。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大連造船廠正式將“遼寧艦”交付海軍。

“遼寧艦”的前身是被改造的前蘇聯的“瓦良格(Varyag)”號。目睹中國航母徐徐駛出大連港,進行出海航行試驗,軍迷們似乎重拾起百年大艦夢。

鴉片戰爭以來,當冒著黑煙、有兩個大轱轆的英國明輪船,把幾十艘中國帆船沖得七零八落時,中國人突然發現自己已被世界落下很遠很遠。洋務運動開始后,清政府內部圍繞購買鐵甲艦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大討論。

買大船還是買小船,買回來由誰來開,怎麼保養,各種爭論莫衷一是。心急如焚的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楨,臨終前痛心疾首地上疏朝廷說:“臣所每飯不忘者,在購買鐵艦船一事,至今無及矣。而懇懇之愚,總以為鐵甲船不可不辦,倭人萬不可輕視。”

起初,李鴻章相上了英國造的“柏爾來”和“奧利恩”艦。可英國人趁機大敲竹杠,“忽允忽翻”,把價格一路哄抬到200萬兩白銀,最后竟干脆找個借口不賣了。在英國碰了一鼻子灰的李鴻章,派深諳洋務的李鳳苞到德國考察。當時,德國已在普法戰爭中取勝,一躍成為歐陸第一軍事強國。可它強的是陸軍,不是海軍,沒人認為德國也能造出大軍艦。急於向世人証明海上實力的德國人對李鳳苞殷勤備至,又是拉他到家裡做客,又是請他參加新艦下水儀式。德國人的努力沒有白費,1880年,他們終於拿到了中國的訂單。

1885年,裝飾著龍紋圖案的定遠艦、鎮遠艦二艦駛出德國基爾軍港,乘風破浪開往中國。1886年初,中國海軍首屆留英學生劉步蟾與林泰曾分別被任命為定遠艦艦長(管帶)、鎮遠艦艦長(管帶)。當年7月,定遠及鎮遠等6艦出訪朝鮮元山。8月,先后到訪俄國海參崴,日本東京及長崎。定遠及鎮遠兩艘當時遠東最大及最先進的戰艦到日本,一度引起日本朝野的震撼,大大抑制了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使他們將近10年不敢在東亞造次。同時,定遠艦、鎮遠艦也刺激了日本發展軍力的決心。為了對付中國的兩艘巨艦,日本在國內發行海軍公債,設計建造了專門克制定遠艦、鎮遠艦的鬆島、橋立和嚴島3艦,甚至連日本小孩子都在玩一個叫“炸沉定遠艦”的游戲。

1894年,定遠艦作為北洋艦隊旗艦,帶領10多艘戰艦參加9月17日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上的遭遇決戰。雖然北洋艦隊有定遠艦、鎮遠艦兩艘巨無霸坐鎮,但實力明顯遜於對方。開戰僅兩個多小時,北洋艦隊的軍艦中,已有超勇、揚威、致遠、經遠等軍艦被擊沉,靖遠、來遠兩艦因重傷而撤往淺水區自保,濟遠、廣甲兩艦避戰逃跑。戰場上,隻剩下定遠艦、鎮遠艦兩艘主力艦。

1895年2月4日,日軍魚雷艇偷襲威海衛,以魚雷擊中定遠艦左舷。清軍將定遠艦移至劉公島東部淺灘擱淺,當作炮台使用。為了不被日軍俘獲,2月9日午后劉步蟾下令在艦內裝滿炸藥,點燃自爆。

戰前,劉步蟾曾立下“苟喪艦,必自裁”的誓言,當晚他兌現了諾言,自殺殉國。此前,鎮遠艦已經不幸觸礁,喪失了戰斗力。后來,還算完整的鎮遠艦被日軍俘虜,修整后編入了敵人的艦隊。定遠艦則由於損毀嚴重被日本人當廢鐵拍賣給日本富豪小野隆介。

1928年,蔣介石在“咸寧號”下水儀式上,雄心勃勃地宣布:“我們要挽回國家的權力,必須建設很大的海軍,使我們中華民國成為世界上一等海軍國,全在諸位將士身上。”

台下的國民政府海軍部長陳紹寬在上報國民政府的呈文中,首次提出要建造航空母艦。英、美、德各國的報價太高,不得已隻好在日訂購價格最為低廉的“寧海號”,其實是一條教學艦。江南造船廠根據“寧海號”的圖紙又造了一艘排水量稍小的軍艦——“平海號”。

“平海號”服役剛剛一年,七七事變爆發了。1938年9月,大批的日本戰機出現在長江上,開始對僅有的幾艘中國軍艦狂轟濫炸。兩天的激戰,中國海軍的將士們擊落20多架敵機,同時也損失了“平海號”、“寧海號”兩艘主力艦。

1948年5月,英國政府為抵償香港英國當局代為保管中丟失了的中國6艘港灣巡邏艇將戰功赫赫的“阿瑞圖薩號”巡洋艦移交國民黨政府,改名“重慶號”。1949年2月,“重慶號”上的年輕官兵與中共地下黨聯系而起義,粉碎了國民黨調艦入江、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的企圖。為此,蔣介石派出B-24型轟炸機對“重慶號”輪番轟炸。根據中共中央保全“重慶號”的指示,拆除艦上重要設備,打開海底閘門自沉於葫蘆島。

1949年“重慶號”無奈自沉后,半個世紀,中國不復有巡洋艦。新中國成立后,很長時間內,我國大力發展小炮艇,出現過“小炮艇萬歲”的說法。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這顯然是一個無奈的選擇。擁有大船,到深海去,永遠是海軍和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想。在2012年的秋天,這個夢想終於開始成為現實。

成為“藍水海軍”的論証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以其特有的雄才大略,高瞻遠矚地提出:“必須大搞造船工業,大量造船,建設海上‘鐵路’,以便今后若干年內,建設一支強大的海上戰斗力量。”大海軍計劃就此提上議事日程,海軍於1959年10月提出遠洋海軍的第一步計劃,導彈為主,潛艇為重點,同時發展中小型水面艦艇,計劃很快批准。

1987年3月下旬的一天,84歲高齡的前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從報紙、電視上同時看到了一條新聞:總參一位領導在與外賓會談時坦言,中國海軍的戰略是近海防御,不需要、也不准備搞航空母艦。短短幾句話,引起了蕭勁光的注意和深思,輕輕地重復了一句:“中國不需要搞航母?”然后又自言自語道:“這個問題要研究,不知劉司令怎麼考慮?我的印象中,他是主張搞航母的。”蕭勁光說的“劉司令”,就是時任海軍司令員的劉華清上將。

就在媒體報道這一消息的第二天晚上,71歲的劉華清來到蕭勁光的住處。兩代海軍司令員在會客廳裡,就中國到底要不要搞航空母艦,傾心交談。

長期以來,我國海軍歷屆領導對航母的發展關注有加。首任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大將曾撰文指出,中國海軍需要航空母艦:一個船隊在遠海活動,沒有航空母艦就沒有制空權,沒有制空權就沒有遠海作戰的勝利和保証。

1970年4月下旬,劉華清根據上級指示,組織過航空母艦的專題論証,並上報過工程方案。這一年,中國正處於與蘇聯全面交惡、與美國關系尚未緩和的時期,安全形勢很嚴峻。美國的無人偵察機經常光臨中國的領海,在海空領域技不如人的中國軍隊除了表示抗議外,辦法並不多。中國的第一次航母論証,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的。

這場由中央軍委發起的論証,具體的組織者是海軍司令部造船工業科研領導小組辦公室。在“文革”中受到沖擊的劉華清,當時剛從國防科委副主任的位子上離開,擔任“船辦”主任。但這一論証過程到了1971年9月份因為歷史的原因戛然而止。

1979年末,鄧小平預見到海洋將成為中國安全防御的主要方向,但為了不分攤經濟建設的精力,提出“建設一支精干、具有現代戰斗能力的海軍”,並一再強調要精、要現代化,以應對近海作戰的需求。鄧小平的這一表態,表明中國的海軍進入“近海防御”階段。

劉華清曾回憶說:“1980年5月訪問美國時,東道主安排我們參觀了‘小鷹’號航空母艦。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科技人員首次踏上航空母艦……在世人眼裡,它被視為綜合國力的象征。它的存在與發展,也是各國軍事戰略家關注的焦點之一。”

1982年,劉華清出任海軍司令員。隨著海洋開發事業和海上斗爭形勢發展,我們面臨的海上威脅和過去大不相同,要對付具有遠戰能力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艦載航空兵。劉華清心想:“面對這種情況,中國海軍的實力顯得有些捉襟見肘。我們的海防邊疆遼闊,卻隻有中小型艦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發生戰事,有時隻能望洋興嘆。發展航空母艦,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1985年12月,海軍裝備技術工作會議召開。會議的主題是“盡快縮短海軍裝備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會后,海軍裝備技術部提出了以后15年海軍裝備的發展設想。其中提到了要啟動航母論証。劉華清對此給出的指示是:航母總是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總要考慮。

1987年3月31日,劉華清帶領張序三、李景兩位副司令以及海司和海裝的相關人員,向總參謀部和國防科工委匯報了關於海軍裝備規劃中的兩大問題:一是航母、一是核潛艇。這兩個問題涉及我國海軍核心力量的建設,是關鍵性問題。劉華清認為:“對航母的發展,‘七五’開始論証,‘八五’搞研究,對平台和飛機的關鍵課題進行預研,2000年視情況上型號。”

1988年12月,國防科工委科技委評議申報的軟科學課題,“我國航母及艦載機發展可行性研究”被列入12個入選項目之一。有關負責人與專家於當年在青島召開了航母學術研討會,在航母的重要性、中國發展航母的必要性、盡早發展航母的可能性、研制指導思想、設想的航母戰術技術狀態以及論証開路、預研先行等6個方向展開了熱烈討論。

這段時間,有關航母的觀念有很多沖突,贊成的人很多,反對的人也大有人在。反對的人中,有基於個人認識水平的,也有基於對國際形勢和國情判斷有所不同。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劉華清上將也一直心系航母,先后多次強調:“海軍有了航空母艦,海軍的質量就會發生大的變化,海軍的作戰能力也就有較大提高,有利於提高軍威、國威。”

“不搞航空母艦,我死不瞑目!”2011年1月14日,被外媒譽為“中國航母之父”或“中國現代海軍之父”的劉華清辭世,享年95歲。

我國既是一個陸地大國,也是一個海洋大國,擁有1.8萬多公裡海岸線和6500多個沿海島嶼,有約300萬平方公裡的“藍色國土”。國防大學教授黃宏少將說,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族遭受來自海上的外國侵略達470余次。人民海軍的建立和壯大,結束了中國“有海無防”的屈辱歷史。經過60多年的建設,人民海軍初步發展成為一支多兵種合成、具有核常雙重作戰手段的現代海上作戰力量。但由於經濟實力、科研水平等因素的制約,中國曾一直未能實現“航母夢”。“發展航母,是一種必要的選擇,這是出於戰略利益的維持,可以起積極的防御作用。不發展深水海軍,是非常被動的。”

黃宏說,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中國在國際政治、經濟舞台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出於維護我國戰略利益的需要,中國海軍一定要走出近海,從“黃水海軍”成為“藍水海軍”。“中國海軍要走向大洋藍水,就一定要把發展航母戰斗群作為裝備技術建設的重要目標。”

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羅援少將認為,要有效維護我國海洋權益,航母數量至少不能低於3艘,其中1艘執勤、1艘訓練、1艘在船塢中維修——這樣,才能形成有效戰斗力。羅援表示,我們發展航母的依據,首先是根據國防需求,其次要考慮到國民經濟的承受力,還要考慮到我們的科學技術水平。但是,航母不光是單純的“吞金獸”,它也會帶來必要的經濟效益,拉動高科技產業鏈的發展。“我們看國防投入,不要光看投入的這一部分,更要看它的產出,它的產出就是給我們帶來了安全,這是金錢所換不來的。”

“望洋興嘆”自中國字典中消失

在關於航母的討論議而不決之時,有兩起事件在某種程度上堅定了高層建造航母的決心:一是1993年“銀河”號事件中,美國海軍以懷疑中國向伊朗運送化學原料為由,在公海上攔截中國商船“銀河”號﹔二是1996年台灣海峽對岸的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大陸方面在東南沿海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卻招來美國海軍兩支航母艦隊前來“示威”。

中國的航母計劃遲遲未決,這時一個讓航母從論証走向現實的機會出現了。

中國日后改造的“瓦良格”號誕生於冷戰時代的蘇聯。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蘇聯的解體,已完工70%的“瓦良格”號航母部停工,成為新獨立的烏克蘭的財產。蘇聯解體后,在分家時出於“因地制宜的考慮”,“瓦良格”號由今天的烏克蘭共和國獲得(在最初的幾年之內名義上仍歸屬俄黑海艦隊)。但由於烏克蘭經濟狀況不佳,無力繼續建造,工程於1992年1月停工,就此半途而廢。

1995年,烏克蘭總統庫奇馬訪華,副總理基納赫稱,中烏正為“瓦良格”號談判,其可能在華進行解體作業。1998年4月,澳門創律旅游娛樂公司買下航母。2002年3月,歷盡艱險的“瓦良格”號航母抵達大連。船塢內,附著在“瓦良格”艦底厚厚的海洋生物被徹底清理,全艦表面噴涂防腐材料,螺旋槳、舵面等部件被檢修一新,艦島進行改造……

我們用“瓦良格”號作為試驗艦,摸著石頭過河,為我們以后的國產航母打下了基礎。2012年9月25日,“瓦良格”號正式更名“遼寧艦”,交付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

第二艘航母由我國自行研制,目前主船體完成建造,動力、電力等主要系統設備安裝到位。這次出塢下水是航空母艦建設的重大節點之一,標志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航空母艦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下一步,該航母將按計劃進行系統設備調試和舾裝施工,並全面開展系泊試驗。

鑄劍不是為了戰斗,而是為了和平。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國產航母將更有助於中國維護和平發展、捍衛世界和平。近年來,通過在亞丁灣、索馬裡海域的護航和人道主義救援行動,中國向世界展示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多少年來,擁有航母一直是中國人心底懷揣的一個夢想。“零”的突破,既是量的飛躍,又是質的嬗變。如今,第一艘國產航母出塢下水,足可告慰幾代人的努力。而國產航母將要駛向的,不僅是廣闊的海洋,更是中國發展道路越走越寬的新藍海。

《中華兒女》雜志 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