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中華兒女》

傅汝有:亦濃亦淡繪春秋

吳志菲

2017年05月22日13:3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最苦最難的日子裡,傅汝有這樣告誡自己,“不能放棄對美術的信念,不能浪費大好時光”

“少年讀黃埔,戎馬御關東。王師凱旋日,棄武習丹青。十年浩劫苦,坎坷路不平。筆耕六十載,笑迎夕陽紅。”這是泰安老人傅汝有的五言詩,詩中道盡了他的個人生平遭際。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生百年不過白駒過隙。人生一世,倘若經歷許多滄桑,空待時光流轉,韶華遠逝,卻隻能心懷一個個破碎的往昔——於個體而言,是幸亦或不幸?在世人看來,這確實是道費解難題。

如果訪客只是在這小屋裡稍坐即走,那也許隻在腦海中留下“這是位儒雅老人”的印象而已。但是,若你一步步走進這位老人的歷史裡,就會感覺老人的命運坎坷多舛——“闖關東移民”“小郵差”“警衛員”“隨從副官”“黃埔學員”“右派”“勞改犯”“畫家”“泰山五老”……身份突然地轉變,命運陡然起伏,一個人的一生竟然能邂逅如此光怪陸離的際遇!

“藝壇流浪漢”與泰安結緣

泰安之於傅汝有,不僅是個安身立命的地方,更是具有知遇之恩的寶地。令傅汝有老人難忘的是,2009年4月28日,泰安市在泰山畫院舉辦了一場名為“祝賀八秩黃埔生傅汝有榮任山東省文史館館員暨從藝六十周年作品回顧展”的盛大活動。當時,面對眾多來賓,傅汝有致了謝辭。那個時刻,他心中激浪翻騰,感慨萬千。

1948年5月,身為國民黨中尉軍官的傅汝有考入黃埔軍校分支之一的沈陽第三軍官訓練班。當年10月,傅汝有和他的黃埔同學向人民解放軍集體投誠,之后進入遼北學院美術系學習。1949年5月提前畢業分配至長春郵電管理局,1954年調到延吉市郵電局。1958年9月,傅汝有因所謂歷史問題被打成右派。

自1978年恢復自由后,傅汝有四處游歷,一方面游覽祖國大好河山,寫生創作﹔一方面四處尋找謀生的機會,為照相館畫布景,辦過美術工藝廠,為玩具廠做產品形象設計等等。到上世紀90年代初,傅汝有十幾年的時間裡跑遍全國各地,創作了一萬多幅作品。

1991年秋,傅汝有第一次來到泰山旅游寫生。泰山,五岳之首,風景以壯麗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鬆巨石的烘托,雲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泰山雄偉壯美的自然風光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給了傅汝有極大的震撼和驚喜。他如飢似渴地在泰山上游覽、寫生,之后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裡創作出一幅長12米、寬4米的巨幅油畫《泰山頌》。這幅油畫作品整個畫面意境雄渾博大,色彩明快熱烈,祥和喜慶。這幅作品一經公開,當即轟動泰安。

從此,傅汝有不僅愛上了泰山,還於1995年10月把家由肥城遷到泰安,定居於泰山腳下。居住於泰安的這麼多年裡,傅汝有賞泰山,畫泰山,創作了大量的藝術作品。傅汝有的繪畫藝術再登高峰,卻始終游移於主流社會之外——他不但失去體制內的公職身份,也找不回自己在藝術界的“身份”証明:1955年他就加入了吉林省美協和文聯,但這些關系早就丟失了,他成了一個藝術領域的“流浪漢”。

這種狀況直到1996年才轉變。當年5月20日,是世界助殘日,泰安市殘聯組織了一場“奉獻愛心幫助殘疾人”的活動,當時山東省人大的一位副主任作為上級領導參加了這個活動。傅汝有專門趕來捐贈畫作,獻上自己的一份愛心。在場的人們互相認識的便三五成群,互相寒喧,隻有傅汝有因為不認識別人也不被別人認識,孤零零地坐在一邊等著吃午餐。那位副主任注意到了傅汝有,便主動過來與他交談,這樣認識了以后才知道他曾經是國民黨軍官、黃埔軍校學員、郵電局職員,也曾經被勞改、失去公職、四處飄零的曲折人生經歷。此后,在這位副主任的幫助下,傅汝有逐漸加入了一些社會團體。2002年,山東省黃埔同學會接納了傅汝有,這是傅汝有失去公職、游移於主流社會之外后加入的第一個社會團體,也是主流社會給予他的第一個重要的身份標識。同年9月,傅汝有加入了中國美術家協會。並且,他還加入了“民革”,成為一位民主黨派人士,在政治信仰上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歸宿。2004年、2007年,傅汝有兩次被評為民革山東省優秀黨員。傅汝有找到了歸屬,也得到了更多報效國家、服務社會的機會。

在這些榮譽中間,傅汝有最為看重的,是2002年泰安市人民政府命名表彰的“泰山五老”榮譽稱號。由於同樣秉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並且心懷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傅汝有與泰安其他四位著名老書畫家趙伯生、王鴻信、董緒忠、吳金滿經常一起探討書畫藝術,一起在全國各地自費舉辦書畫展,義務宣傳泰山和泰安。這麼多年來,他們已經成為了泰安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鑒於傅汝有這五位老藝術家對泰安市所做出的特殊貢獻,泰安市人民政府命名這五位老人為“泰山五老”。如今,“泰山五老”已經在全國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泰安,為傅汝有回歸主流社會打開了一扇大門,這份恩情沉甸甸的,傅汝有永生難忘。因一生鐘愛的繪畫藝術,傅汝有與泰安結下不老情緣。靈秀的泰山之麓,流傳一段人間佳話。

有一種熱愛和堅持支撐著信念

傅汝有對繪畫藝術追求的肇始,可以追溯至他的童年時期。

小的時候,傅汝有居住在吉林省梨樹縣郭家店鎮。郭家店雖然只是個集鎮,但因為鐵路在此設站,地理位置優越,商鋪、飯店林立,十分繁華。這裡還長著大量的櫻花,尤其北山公園最多。每年四月,櫻花盛開之時,日本人都在北山公園裡舉辦盛大的“櫻花節”,來此欣賞櫻花或是寫生、攝影的人絡繹不絕。每年櫻花節的幾天裡,傅汝有每天都興奮地和小伙伴們跑到北山公園去玩。與其他小伙伴不同的是,他不迷戀於表演各種雜耍和各種小吃攤前,而是喜歡在支起畫板寫生的畫家后面駐足觀察人家作畫,或是跟在脖子上挂著照相機到處拍人拍景的攝影師后面,搶著撿人家拍照后從相機裡掉出來的那張黑紙——當時日本人使用的一種照相機,每拍一張,就會從照相機裡掉出和相片一樣大小的一張黑色“隔片紙”。

孩提時代的傅汝有,喜愛花團錦簇的櫻花,好奇攝影師手裡擺弄的照相機,羨慕支起畫架寫生作畫的畫家——這種對美好事物的喜愛,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對擁有美術專業素養的羨慕,編織了傅汝有最初的人生夢想。因為喜愛美術,還沒有上學之前,傅汝有就經常在學校教室的窗外聽美術老師講課。老師在黑板上一邊講一邊畫,他就在窗外一邊聽一邊用樹枝在地上畫,畫小鳥,畫小兔,畫花草……他痴迷於畫畫,並且展現了極高的繪畫天賦。看著兒子一天一天長大,對學校的興趣那麼濃厚,父親傅德三的心裡興起希望的火苗——兒子一定要去讀書學知識長本事。1935年,7歲的傅汝有入學了。

其時,正是日本關東軍在東北全面推行奴化教育的時期。日本為了培養奴化程度更深的馴民和亡國奴,把奴化教育的重點放在中小學。小學二年級開始學日語,高小時逐漸減少國語(漢語)課時,增加日語課時。中學減少英語課時,把修身、經學、日語作為重要學科。1938年1月實施新學制后,把日語定為“國語”,課時增加至漢語課的一倍,並把英語課刪掉。日本企圖用日語取代漢語,以期徹底奴化東北人民。狼子野心,昭昭於世!

童年的傅汝有非常反感學習日語。上日語課時,他就偷偷臨摹課本裡的插圖或信手涂鴉——這種做法如果在日本老師的課堂被發現,那將會受到嚴厲的體罰。從小學二年級一直到中學,盡管學了七八年的日語,但傅汝有的日語水平沒有進步,他現在會說的日語句子甚至還不如會說的俄語多——他並沒有學過俄語,只是在青年時期和蘇聯紅軍有過接觸。雖然不喜歡學日語,但傅汝有喜歡去上學,他喜歡上學的原因只是在學校可以跟美術老師學畫畫。

1948年底,傅汝有和其他的黃埔軍校同學集體向解放軍投誠后,接受解放軍的整編,編為“解放團”。1948年底,在“解放團”學習約一個月后,傅汝有憑著良好的繪畫基礎,又有“解放團”的推薦信,隻進行了一些比較簡單的考試和面試,就幸運地進入剛成立不久的遼北學院美術系學習。

遼北學院是中國共產黨為培養急需的革命干部而於1948年6月遼北省政府在四平市開辦,校長由遼北省人民政府主席閻寶航兼任。當時,國畫大師佟雪凡在遼北學院美術系任教,傅汝有進入遼北學院美術系學習,有幸接受大師的指導,如飢似渴地學習理論知識,品嘗古今中外藝術家的代表畫作,刻苦地臨摹著前人的精品,並把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對未來的憧憬、對生活的熱愛,通過絢爛的色彩一幅幅地表現出來。對於傅汝有來說,這段寶貴的學習時間實在太短促,隻有半年時間。可是,也正是得益於這段正規的美術專業學習和訓練,尤其是名師的教誨指導,奠定了傅汝有此后丹青生涯的基礎,為他插上了一對翅膀,使他可以自由地騰飛在藝術的天空。

受時代的限制,傅汝有的職業選擇並不能完全遵從他個人的喜好。1949年5月,遼北學院號召學生提前畢業,參加東北各項事業的建設。傅汝有被分配到長春郵電管理局(后改名吉林省郵電管理局)總工會任文教干事、二級科員。在郵電局工作期間,傅汝有憑著自己的美術特長,成為單位各項文宣工作的骨干。他辦黑板報,為單位組織的晚會、舞會布置舞台、書寫大字會標等,最讓他能施展才華的工作是裝飾宣傳車——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畫挂在車頭的毛主席像。每次畫毛主席像,傅汝有都非常虔誠非常認真地畫,而每次畫完以后還要用車拉到文化部門檢查蓋章批准后才能使用。看到的人都會嘖嘖稱道,驚嘆傅汝有繪畫的才能,而傅汝有也從中得到了無限的快樂和精神上的滿足。

1952年,郵電部向全國郵電職工征集“郵電徽章”。傅汝有積極應征,他設計了一個作品——將“郵”字分為左右相聯的兩部分,左半邊獨立可視作“電”字,而且左半邊的左上角、右半邊的右上角各向外銳化出兩角。他的設計作品投稿后被入選,與郵電部另一位應征者設計的作品合並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作品——主體為一個正五角星,正中是傅汝有設計的那個“郵”字“郵”字,“郵”字左右兩半向外銳化出的兩角,形成正五角星中間的兩個角。這個設計作品成型后,郵電報發表了圖片,傅汝有和那位同行也因此受到郵電部全國通報表彰。

1952年6月,小有名氣的傅汝有被借調到長春電影制片廠專做美工師,主要工作便是為拍攝棚畫布景——有時,一些無法搭建或搭建成本太高的古建筑、房間內的陳設等,畫成布景代替實景拍攝。這次借調,於傅汝有是一次真正的解放——藝術創造力的解放,靈魂、精神的大解放。可是,好景不長,時任郵電局領導收回傅汝為的借調令,限令他回郵電局工作。傅汝有非常不情願,被迫於1954年回到郵電局后,和領導關系處得很僵。之后,傅汝有被調到偏遠的延邊自治州的延吉郵電局,做匯兌員的工作。

1954年,吉林省舉辦全省各行業系統文藝大匯演,同時舉辦書畫和攝影作品展。傅汝有創作的一幅油畫《女話務員》參加此次作品展,還送交了一幅攝影作品《邊疆的黎明》。結果,油畫《女話務員》榮獲了延邊自治州美術類二等獎,攝影作品《邊疆的黎明》獲得了優秀獎。后來,這幅攝影作品還發表在了《人民畫報》上。1955年,他創作的國畫《龍女牧羊》作為年畫由吉林出版社向全國出版發行。

逐漸地,傅汝有在吉林省美術界有了一些知名度。1955年,傅汝有被吉林省美協吸收會會員,后又被選為吉林省文學藝術聯合會理事會,並加入省美協和省文聯。傅汝有的藝術造詣越高,創作越努力,在那位副局長的眼裡越是“不安心本職工作”。這種“批評教育”,總讓傅汝有無法接受。1958年9月,傅汝有因“不響應黨的號召、不積極合並、社會主義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歷史反革命、台灣特務、蔣匪軍上尉”等罪名,被打成右派。

傅汝有一生閱歷豐富,前半生尤其坎坷曲折:出身於“闖關東”的草根家庭,少年時期嘗過做“亡國奴”的滋味,青年時期有過短暫的春風得意,壯年時期逃不過牢獄之災。“苦難是人生的試金石”,這句話於傅汝有,沉重卻閃亮。最苦最難的日子裡,傅汝有曾這樣告誡自己,“不能放棄對美術的信念,不能浪費大好時光”。可以說,對於繪畫藝術的熱愛和堅持支撐著他在苦難中始終屹立不倒。

丹青深處是人生

2003年,傅汝有終於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畫集《傅汝有畫集》。傅汝有不像有的畫家專攻中國畫,或者專攻西洋畫,他是兩者並長,兩者相互借鑒、相互促進。他在創作國畫時大量地借鑒西洋畫的技法,比如他的山水畫,畫面的光感度很強,色彩明暗對比明顯,陽面、陰面一目了然。這樣不僅使作品鮮明生動,也映照出創作者積極健康的心態。傅汝有的國畫作品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畫得很滿,不留一點空白,這也是借鑒了油畫重視背景不留空白的畫法。例如他筆下的泰山,就在在泰山具象的基礎上,融入了他對泰山獨特的感悟和解讀——寫意中有寫實的成分,寫實中又有寫意的影子﹔既有現實主義的風格,又有一種理想主義、浪漫主義的味道﹔既能給人以較強的真實感,又有一種空靈詩意的韻味。

傅汝有在油畫創作上也有很大的創新,他獨創了在黑平絨布上作油畫的畫法。畫貓,本來就是傅汝有的絕活,他創作的一幅《群貓》曾被北京郵政總局作為明信片的背景圖案發行全國。在平絨布上畫小貓、小狗等有長毛的動物,成為傅汝有一個新的成功創造。他在平絨布上畫出的動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尤其是動物身上的絨毛非常逼真,可感可觸,立體感和表現力極強。

對於繪畫藝術的摯愛和不懈追求,使傅汝有到了八旬之年仍然揮毫不輟。據介紹,隻要身體條件允許,80多歲時的他每天凌晨三點他便起床作畫。長期積累下來,傅汝有的畫稿已經超過了兩萬幅。雖然創作力旺盛,但是傅汝有創作國畫及油畫作品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追求,除非萬不得已,他絕不會出賣自己的作品。他的作品除了收藏,另外就是贈送朋友或為公益事業捐贈。其中,四川汶川地震后,他兩次為災區捐出數千元及價值兩萬余元的四尺畫作兩幅。

按說,隻要賣畫,傅汝有就能過上相當優質的生活。可是,事實上,傅汝有的生活來源,主要靠以前畫布景時的積蓄。他和夫人在泰安的住處只是一個非常窄小的平房小院,房間低矮逼仄,屋裡雜物堆積,幾乎沒有回旋余地。去過那個小院的人都有一個體會,那就是從住處條件就可看出傅汝有對於財富對於生活的某些態度。據說,2008年11月,傅汝有去福建泉州參加世界傅氏宗親聯誼活動,活動方提供飛機旅費,可他為給活動方節省費用,硬是買張火車票一路顛簸南下。 

而今,傅汝有雖年屆耄耋,但作為民革老黨員、黃埔同學會會員在為促進促進海峽兩岸藝術交流盡智盡力。

《中華兒女》雜志 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