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余瑋
2017年05月22日13:3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這塊土地訴說著一位縣委書記的故事,訴說著一種代代傳承的精神。一個不朽的名字不僅感動過全中國,而且影響一代代中華兒女
蘭考,焦裕祿精神的發祥地。
這塊土地,於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那篇《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的大通訊曾感動過我一回又一回,從此我知道了中國最著名的縣委書記焦裕祿,知道了曾飽嘗風沙、內澇、鹽鹼之苦的豫東蘭考。正是在那民生多艱的非常時刻,黨組織派來了焦裕祿!陌生的是,這裡給人的視覺感官一時難以與歷史對接,這裡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年的火車站候車室裡,到處是衣衫襤褸、爭相離去的災民。今天的站台上,迎面而至的是衣著光鮮、難掩喜悅的歸鄉人。當年,看到那些背井離鄉的災民,焦裕祿的眼睛濕潤了。今天,看到幸福而時尚的蘭考人,我的眼睛為之一亮。
就是在這小小的火車站,蘭考人民曾迎回“被蘭考活活累死”的、已病逝近兩年的焦書記。自火車站離墓地不到三裡地,也就是今天的裕祿大道,那一次卻走了整整兩個半小時。當年那一天,成為蘭考歷史上一個被淚水浸泡的黑色日子。而今的每一天,蘭考這個城市因為焦書記而擁有無尚的榮光與自豪。
我用腳步丈量這片熱土,用鏡頭記錄時代變遷,去尋覓、去發現……如今,蘭考變了。原來一眼望不到邊的黃沙地、鹽鹼地早成了綠茵如毯的良田,原本片片窪窩上挺起條條如龍干渠。一樹樹粉紫的泡桐花開得正盛,一座座高樓向來者炫耀著繁華,一張張笑臉寫滿幸福與快樂。更為高興的是,一個不朽的名字不僅感動過全中國,而且影響一代代中華兒女。
再也找不到以前課本上的蘭考印記,於是我決心透過蘭考變化的表象,去捕捉變化深處的那個精神之魂。村口、學校、街道,紀念園、塑像、碑刻,訴說著一位縣委書記的故事,訴說著一種代代傳承的精神。
回應“時間去哪兒了”與“家風”
近年來,央視在《新聞聯播》推出了特別調查系列節目,各地被採訪調查的包括各行各業的民眾。隨著央視的傳播,一些話題成為社會的熱詞。在此,我模擬以央視記者的身份“採訪”如果仍然生活在今天的好榜樣焦裕祿,那麼設想看他面對同樣的問題作出怎樣的回答。
當年,你的時間都去哪兒了?或許,焦裕祿會回答:我的時間都在基層、在群眾中、在調研的路上。的確,蘭考當年的地形地貌、角角落落,他都熟悉,在蘭考的那一年零三個月裡他靠兩條腿、一輛破自行車走訪了全縣140多個大隊中的120多個,行程5000余裡。今天,我尋訪所踏過的腳印,很可能與他的身影重疊,仿佛看到他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拉下面子,甘當學生,深入群眾、走進田間、坐上炕頭,與基層群眾進行心貼心、手牽手、面對面交流,仿佛看到他“雪中訪貧”、“雨中查水”……是呀,隻有經常到基層走一走、轉一轉,就可以交到很多群眾朋友、得到很多在材料上讀不到的信息,聽到真言、看到實景、得到實情,發現很多群眾亟待解決的問題﹔隻有潛入“深水區”,才能“抓大魚”。
你的家風是什麼?焦裕祿一定會這樣鏗鏘作答:不准搞特殊!家風,是一個家庭的風氣、風格與風尚,是一個家族的文化基因,是塑造后輩的無形力量。孩子被同學取笑“縣委書記的姑娘穿著還不如我們”時覺得委屈,焦裕祿對孩子說:“書記的孩子並不特殊,要說特殊,隻能是更加愛學習,愛勞動,而不是愛攀比。學習上向先進看齊,生活條件跟差的比。”而今,受父親影響,焦氏六姊妹為人處事低調,嚴於律己,從不敢“搞特殊化”,他們每人都說“因為我是焦裕祿的孩子”。
一個好的家風能使一個家庭人才輩出、源遠流長﹔一個好的家風能影響到社會的和諧和穩定。每個家庭擁有良好的家風,方可改變國家的風氣。焦裕祿深諳此道,並身體力行著。他視百姓為家人,總是帶著糧食和錢款去看望災民,總是笑著說:“我是您的兒子,是毛主席派我們來看你來了!”在焦家后代眼裡,父親的“不准搞特殊”,就是深入基層群眾,與群眾打成一片,廉潔奉公,自覺把權力關進牢籠,不通過特權謀利。兒子焦躍進說:“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爸爸對我既是一種精神財富,同時也是一種壓力。這種壓力對我是一種鞭策,我絕不能給他老人家臉上抹黑。”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不正則政風難平,很多貪官腐敗分子的墮落起點,正是始於在“家風”問題上未能把握住自己。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應該用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把自家“家風”樹立起來,從而造福家人,造福社會!
作為紅色后代,焦守鳳說:“我們要做的是努力工作,按我爸的要求,不向組織張嘴提要求,不向組織伸手要這要那。我們要求孩子在工作上也一定要努力,自己的路自己走,不要因為姥爺在全國有名望,就借他名望做事,姥爺是姥爺,你是你。”女兒焦守雲說:“父親教育我們不能搞特殊,但做焦裕祿的孩子,又的確很‘特殊’——我們必須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貧。”當然,焦裕祿精神,是焦家的家風,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大“家風”與“傳家寶”。
幸福觀與人民公朴情懷
你幸福嗎?正在忙於下鄉的焦裕祿如果被記者突然拿著話筒上來直接如此發問,那麼他可能會不容思考,如此給出答案:幸福,從字面上來講,就是有幸和福氣,我早年沒有因為貧窮而被餓死、沒有被鬼子折磨死,能活到今天,這是我的幸運與福氣,因此我當然幸福﹔從另一個角度看,今天我有機會當人民公仆,為人民服務,有機會帶領大家造福一方,自然很幸福!哈哈,我不姓“福”,我姓焦,但是我盼望大家都幸福!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焦裕祿是一個隻會忘我工作、隻知道拼命硬干的鐵人。然而,在家人的記憶裡,焦裕祿情趣多多、才氣非常、激情向上、熱愛生活,是個帥哥,有文藝范兒。事實上,當年南下途中黨組織分配焦裕祿搞宣傳,主演歌劇《血淚仇》就聲情並茂,讓方圓十幾裡觀看的老百姓哭聲一片﹔后來尉氏土改時,他的住室裡經常傳出優美的二胡聲,愛妻伴唱,其樂融融﹔在大連起重機廠實習期間,還曾陪著蘇聯專家下過舞池,風度翩翩,引來一連串的叫好聲。他在籃球場上是中鋒,在寫作上是筆杆子,可謂全面發展,多才多藝,完全有理由好好享受生活的樂趣與幸福。他對生活的無限熱愛,曾強烈地感染著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可是,焦裕祿好多年就一直肝臟脹痛,但他總不放在心上,每次痛得厲害時就用牙刷、茶杯蓋等硬物隨手頂在痛處,繼續工作,他辦公室坐的那把藤椅就這樣被他頂穿了一個大窟窿。
名為裕祿,人民得裕己無祿﹔心系國家,夙夜謀國身忘家。焦裕祿的名字,原本就寄托有上輩期待他不受苦、過上豐衣足食的太平日子這一美好含義。事實上,苦出身的他一輩子歷盡艱辛,從未享受過屬於自己的好日子。在焦家孩子的印象中,父親總是在不停地忙碌著,“天不亮就走了,中午在單位食堂吃飯,晚上還要在辦公室看文件、開會,有時候直接睡在辦公室”,但是父親非常疼愛他們,“每次回家見到我們,都會摸著我們幾個的頭,問問最近表現怎麼樣,他從來沒有打過和罵過我們”。這是焦裕祿最朴素的幸福,也是焦家的幸福時光。然而,他把更多的幸福給了貧苦大眾。他堅持生活儉朴、勤儉辦事,堅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他的衣、帽、鞋、襪總是補了又補、縫了又縫。
幸福本來就是一種生活感受、一種人生體驗、一種追求過程。幸福是一個謎,讓一千個人來回答,就會有一千種答案,但一般人都會說: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在別人的眼裡。可是,焦裕祿的幸福更多來自群眾的幸福,群眾幸福他就認為幸福。
誰是家裡的頂梁柱?如果被問這樣的問題,那麼焦裕祿面對央視的攝像鏡頭一定會說:早年,好強、勤勞的母親是家裡的“頂梁柱”﹔慢慢地,我挑起了養家糊口的擔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后要用自己的愛心與肩膀呵護幸福的一家,愛就是責任,責任就是“頂梁柱”——不只是經濟上的“頂梁柱”,還要當精神上的“頂梁柱”!在家庭,我是承載一家人期望的“頂梁柱”,作為人民公仆,我則是一方百姓的“頂梁柱”,要為一方百姓謀劃未來,要給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頂梁柱,原本是指用於支撐房屋橫梁的立柱。焦裕祿在小家作為“一家之主”、全家的靈魂人物,讓一家大大小小有依靠,形成一種特殊的積極向上的磁場,營造一種溫暖而幸福的家的氛圍﹔作為蘭考這個大家的“大家長”、主心骨,他是蘭考的“頂梁柱”,敢於擔當,敢於率領班子團結一致形成整體合力、發揮核心作用,靠前指揮,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無愧於黨的信任,無愧於組織的重托。
俗語曾道: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柱(梁)不正垮下來。上梁,即頂梁,上梁不正,下梁必定是歪的:中梁即頂梁柱,頂梁柱如果不正,房子肯定就會倒塌。孔子言,“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從政者必須品行端正、公道正派,才會有威信。“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擔當,就必須肩膀硬、腰杆直。作為“頂梁柱”,如果經不住考驗,抵不住誘惑,稍有閃失就會失之於組織,失之於家庭,造成事業夭折、家庭離散,讓大家、小家傾塌。惟有用好手中的權力,為黨的事業添磚加瓦,才能共建科學發展的高樓大樓。任勞任怨、敢於擔當、心裡始終裝著群眾的焦裕祿為我們作出了表率,他站起來是把傘,為群眾遮擋風雨﹔俯下身是頭牛,為人民鞠躬盡瘁。在物質上,焦裕祿給蘭考人民留下了一座“綠色銀行”﹔在精神上,他更為蘭考人民留下了一座豐碑!
群眾心中永恆的豐碑
你的時間都到哪兒去了?你的家風是什麼?你幸福嗎?誰是家裡的頂梁柱?拋出的一個個話題,焦裕祿用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實踐作了積極的回應,用赤誠與真情作了響亮的回答!他把做官當成做事,把行權當成履責,敢於在困難面前“逞英雄”,不“作秀”、不搞“面子工程”。我感悟,他之所以深受人民群眾愛戴,是因為他始終與老百姓心相連、情相依。
尋訪的過程,就是經受一次思想的洗禮的過程,收獲著感動。焦裕祿一向倡導把鏡頭對准群眾。作為縣委通迅干事的劉俊生曾經常帶著相機隨焦裕祿下鄉,卻沒能給焦裕祿留下幾張照片,“一說給他拍照,他就攆人”。焦裕祿在蘭考僅有的四張照片,竟有三張是偷拍的。接受專訪,年過八旬的劉俊生老人緊攥在手裡的紙巾已經濕透……
早年喪父的焦裕祿,日后坐過牢、下過煤窯、做過苦力、打過長工、當過兵、南下過、剿過匪、搞過農業、從事過團工作、當過共和國的第一代工人,他在蘭考工作隻有一年多,卻把人民公仆的本色詮釋得淋漓盡致,在群眾心中鑄就了一座永恆的豐碑。
苦“難”的童年、劫“難”的青年、為他人排憂解“難”的中年,人生因為有“難”同行而豐富多彩。逃“難”的經歷讓他接受“難”得的歷練,落“難”的生活讓他懂得知“難”而進的真諦,艱“難”的歲月讓他品味“難”能可貴的酸甜。一個個“難”,讓常人“難”以置信,讓勇者享受患“難”,讓志者有“難”同當,讓智者創造千載“難”遇。多“難”興邦,磨“難”勵志,焦裕祿一言“難”盡的傳奇會成就民眾“難”忘的佳話。
焦裕祿的魅力,在於“他心裡裝著全人民,惟獨沒有他自己”﹔在於他相信群眾,依靠群眾,一切想著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在於他帶頭實干,一步一個腳印﹔在於他有不屈不撓勇於克服困難的精神,而且善於從消極因素看到積極因素,從困難中看到希望,看到光明﹔在於他一生艱苦朴素,以清廉、潔白的生活為樂為榮。這是焦裕祿精神依然常青的答案!
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焦裕祿所做的每件事都心系民生,所說的每句話都出乎民聲。即便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也仍在關心群眾的安危和生活。臨終前,他提出的惟一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春日的蘭考大地到處生機勃勃,蘭考處處傳頌著焦裕祿的事跡。變化的是天地,不變的是精神。蘭考縣委大院仍保留著當年的老樣,“為民、務實、清廉”幾個紅色大字醒目地懸挂於簡朴的辦公大樓外牆上,樓頂上巨幅標語“傳承弘揚焦裕祿精神,加快建設美麗蘭考”尤為扎眼。是呀,共產黨人的精神沒有離去,焦裕祿的偉大靈魂還長存蘭考,長存天地!
那株多人才能合抱的擎天泡桐,被百姓稱為“焦桐”,是焦裕祿魁梧身影的象征、堅韌不拔精神的化身。民間有諺:樹有多高,根有多深。焦桐之所以能傲然挺立在蘭考的風沙、鹽鹼地裡,就是因為那根扎得深,能夠吸取大地深層的水分和養分。讓人欣慰的是,根系發達的焦桐,已衍生出第二代、第三代……這是精神的生發,這是精神的葳蕤!
根,深扎於土地裡﹔葉,伸展在雲霞中。枝繁葉茂的,不只是泡桐,茁壯的更有精神。蘭考,因焦裕祿精神而富有!中國,因為焦裕祿精神而富強!
做官當學焦裕祿!作為黨員干部,無論職位高低、能力大小,都應向焦裕祿看齊,不忘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從身邊事抓起,從細微處查起,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深入條件艱苦、矛盾集中、困難突出的地方,盡力辦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的實事好事。學習他明確了“為了誰”、搞清了“依靠誰”,從根子上解決了“我是誰”。隻有擁有赤誠之心、公仆情懷,才能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擁護,才能在堅定理想信念中積蓄正能量,在深入基層一線中汲取正能量,在服務人民群眾中傳遞正能量,努力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黨員、好干部,爭當科學發展的排頭兵、領跑者。
做人當學焦裕祿!學習焦裕祿,不囿於領導干部層面。作為一個普通公民,可以學習焦裕祿不為名利所惑、不為浮華所動、不為困難所阻,老老實實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風骨,克服浮躁、務虛的缺點,保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善於在挑戰面前捕捉和把握發展機遇,敢於擔當責任,勇於面對矛盾,不因取得成績而驕傲自大、不因身處逆境而垂頭喪氣,始終保持那麼一股勁兒、那麼一腔干事熱情、那麼一種拼命精神,塑造職業精神,在不斷的追求中實現人生的價值,把個人的人生價值實現融入到時代前進的步伐中,爭當中國夢的追夢者、筑夢者。
焦裕祿,是縣委書記的榜樣,也是全黨的榜樣、全體中國人的榜樣。焦裕祿是為民、務實、清廉的典范,是“三嚴三實”的標杆。焦裕祿精神與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題高度契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人是需要有一點精神的,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也是如此。學焦裕祿,弘揚焦裕祿精神,可補精神之“鈣”。
學焦裕祿,不能搞刮風式運動,想像他那樣干幾件讓老百姓豎大拇指、多少年還念叨的實事,就要把他的精神元素融入為政處世之中,要切實根除心理上的“浮躁”、作風上的“浮漂”、工作上的“浮夸”、思想上的“浮名”,以更實的作風鋪實群眾路線。
時間會帶走許多東西,會抹去許多記憶,但焦裕祿的公仆情懷、求實作風、奮斗精神和道德情操常在。焦裕祿是感人的,如果我的文字沒有觸動大家,那麼隻能是說我們的筆力不夠。不過,我們是在用心尋訪一個真實的平凡偉人,願意用情復活一顆充滿正能量的偉大靈魂。我們相信,真實是最大的力量,有了真實就一定能感動你我。
歲月如歌,人生如詩。詩般的中國,需要詩一樣的精神。對焦裕祿的尋訪與追尋,隻有逗號,沒有句號。焦裕祿的人生,每一個字符都是動人的,可以吟出無窮的韻味。
焦裕祿,值得咀嚼,更值得細品……
(《中華兒女》雜志 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 |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