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翻過扶貧險峰的郝如村

記者 李豪

2017年05月18日14:13    來源:法制日報

原標題:翻過扶貧險峰的郝如村

晶瑩剔透的雪山、一望無際的草場、漫山遍野的牦牛、星星點點的人家……

5月3日,《法制日報》記者來到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當雄縣烏瑪塘鄉郝如村蹲點調研採訪。

該村位於當雄縣以東30公裡處,平均海拔4548米,是此次精准扶貧駐村調研採訪活動109個駐村點中海拔最高的村,高出拉薩城區近1000米。

“泰山玉皇頂的高度是1500米,這裡的平均海拔是3座泰山疊起來的高度。”烏瑪塘鄉鄉長蘭棣告訴記者,高寒缺氧、紫外線強讓這裡的生存環境非常惡劣,再加上旅游資源匱乏、草場面積少,脫貧致富難度較大。

當雄縣扶貧辦主任扎西桑珠說:“郝如村是當雄縣脫貧難度最大的一個村,如果郝如村脫貧,也就意味著全縣脫貧攻堅工作沒了問題。”

世上無難事,隻要肯攀登。據郝如村第一書記普布曲珍介紹,郝如村共識別認定精准扶貧對象73戶308人,截至目前已全面實現脫貧。

據了解,郝如村成立精准扶貧推進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精准扶貧辦公室,共設立以業脫貧、以遷脫貧、以教脫貧、以補脫貧、以保脫貧、以助脫貧6個專項工作推進組,對脫貧攻堅工作進行任務分解、細化。

普布曲珍說,每戶貧困戶的脫貧措施均由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下沉干部和村委會等共同研究制定,全村73戶貧困戶與縣級單位、鄉政府、鄉直單位結對,由干部對結對貧困戶進行幫扶,按照脫貧措施實施精准幫扶。

與內地許多人口稠密的村庄不同,郝如村4個自然小組198戶人家的826人散居於16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戶與戶之間常常有數公裡之遙。

走進村民家裡,披挂著哈達的領袖像、團結像無不赫然於眼前,訴說著這裡村民感黨恩的朴素情懷。尚未落座,熱情好客的藏族村民便將一碗熱氣騰騰的酥油茶端到跟前。燃著牛糞的火爐讓屋子格外溫暖。談起過去的生活,從他們朴實的語言中,無不透露著幸福與希望。

郝如村村民格日是村裡建卡貧困戶之一,格日今年58歲,早已兒孫滿堂,不僅享受政府各種補貼,還在村裡的磚廠打零工。他說:“我現在年齡大了,隻能在磚廠做一些看磚、數磚、洒水的零活,每天有100元的收入,但我已非常知足。”

以業脫貧是郝如村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舉措。據了解,郝如村積極協調烏瑪塘鄉轄區內各企業和合作社,提供了一批就業崗位,幫扶了一批貧困戶,格日所在的磚廠就是其中之一。

格日感慨頗深地說:“分家那會兒,我的牲畜少,也沒地方打工,隻能挨餓受窮。如今,年輕人隻要想勞動就不愁賺不到錢,我的女兒、女婿都是壯勞力,我希望他們與非貧困戶一樣一起過上好生活。”

普布曲珍說:“去年郝如村磚廠幫扶了12戶貧困村民,每戶2000元。同時,磚廠還給村中每位村民100元,給全村百姓上了醫療保險。”

離開格日家,驅車兩公裡,記者來到最近的牧場。剛下車,在一座簡易帳篷旁,一名村民騎著摩托車帶著兩捆草料停到帳篷旁邊。村民叫達瓦次仁,正是這座帳篷的主人。

了解到記者的來意后,達瓦次仁熱情地邀請記者到帳篷裡坐坐。

達瓦次仁的帳篷裡,一個太陽能光伏電源、一個電燈泡,僅有的兩個電器顯得格外醒目。達瓦次仁告訴記者,家中的家電家具齊全,帳篷只是放牧季節臨時居住的,所以設施簡陋了些。

據了解,達瓦次仁家同樣是郝如村建卡貧困戶,如今已經脫貧。據達瓦次仁介紹,他和老婆分別擔任村裡的草監員和水資源管護員,僅這兩項收入每年可以拿到6000元。

普布曲珍告訴記者,達瓦次仁夫妻擔任的職位是生態補償崗位,是郝如村以補脫貧的重要措施。郝如村共有153個這樣的以補脫貧崗位,為貧困戶家庭年人均增收3000元。

普布曲珍說:“每崗一年3000元並不算多,但脫貧是筆細賬,對於農牧家庭來說,這筆收入往往便成為家庭是否脫貧的關鍵。”

據了解,除了放牧外,達瓦次仁還會到鄉裡的工地上幫忙、參加政府組織的修草場柵欄等工作,一年也有幾千元收入。

天色漸晚,溫度開始下降。達瓦次仁的老婆在外面撿了些牛糞生起火來,帳篷內立刻溫暖了許多。

達瓦次仁說:“現在和過去的條件相比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生活上沒有了顧慮。”

告別了達瓦次仁家的牧場,回首望去,雪山之下,帳篷裡升起一縷炊煙,真心希望他們一家越來越好。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砥礪奮進的五年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