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朝著美好新海南奮進——寫在海南省第七次黨代會即將召開之際

穹平

2017年04月24日13:21    來源:海南日報

原標題:朝著美好新海南奮進

火車要駛向新的目的地,必須鋪設軌道﹔海南發展行穩致遠,也需要規劃路徑。

在實施“十三五”規劃、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時期,中國共產黨海南省第七次代表大會即將召開。會議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凝聚全省人民的智慧與力量,描繪未來五年發展路線圖,引領900多萬海南人民,朝著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奮進。

這將是一幅怎樣的路線圖?這又將是一段怎樣的新征程?

海南發展猶如一段又一段的鐵軌,前后相續,連接成前行的歷史。“2017-2022”時間單元,是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實現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園、中華民族的四季花園、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三大願景”的關鍵一程。我們有理由期待,本次黨代會將給海南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與信心。

(一)

逐夢前行,首在把舵導航﹔攻堅克難,更需引領力量。

2013年4月,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25周年。經過25年的發展,海南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欠發達的基本省情仍沒有改變,如何轉換動力、進一步發展成為重大課題。經濟特區面臨的歷史背景和發展環境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下,海南應擔負怎樣的使命?圍繞“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海南應扛起怎樣的擔當?

駛向深海的海南亟需燈塔的指引。正在此時,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海南,進一步明確了海南在我國改革開放全局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為海南厘清了發展思路,定下了新發展目標:加快建設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

這個目標有著清晰的邏輯:經濟繁榮是建設美好新海南的物質基礎、社會文明是建設美好新海南的精神保障、生態宜居是建設美好新海南的現實命題、人民幸福是建設美好新海南的根本目的。這個目標有著豐富的內涵:海南之美,不僅要山水美,更要體現社會文明的人文美,體現生態宜居的城鄉人居環境美﹔海南之好,不僅要發展好,也要有風清氣正、政通人和的風氣好,以及人民安居樂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活好﹔海南之新,不僅要全面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發展理念,也要繼續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特區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探索新體制新機制,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

海南何以實現新發展目標?調研中,習近平總書記以戰略思維,總結出了海南發展的“三大優勢”:全國最大經濟特區“后發優勢多,發展潛力大”,國際旅游島是“最大機遇和最強比較優勢”,

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建設國際旅游島的“最大本錢”。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從全局高度,賦予了海南發展新的使命和任務:辦好經濟特區,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建設好國際旅游島,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做好“三農”工作,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做好民生工作,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加強干部隊伍和人才隊伍建設,為國際旅游島建設提供堅強組織和人才保証。

習近平總書記為處在新形勢下的海南,明確了方位、指明了方向。4年來,海南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積極發揮生態環境、經濟特區、國際旅游島“三大優勢”,圍繞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取得了階段性成績。海南地區生產總值時隔3年實現一個千億跨越,接待游客量連續3年每年一個千萬台階增長,全省人均財力躋身全國前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環島高鐵、博鰲機場、海秀快速干道、昌江核電、文昌航天發射場等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投用,改變了城鄉面貌﹔瓊海“三不一就”新型城鎮化、海口“雙創”、三亞“雙修”,促進了城市轉型升級﹔實施“一市(縣)兩校一園一院”引進知名學校和醫院合作辦學辦醫,在全國率先實施中職免費注冊入學,公辦幼兒園基本實現鄉鎮全覆蓋,提升了人民幸福指數。

回顧歷程,可以發現,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是海南發展的強大動力源泉,海南取得的階段性成績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海南落地生根的具體體現。正如2017年海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所述,實現海南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必須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對海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為總指引,以中央對海南發展的戰略定位為總方向,堅定不移地推動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在海南落地生根。

繼往開來,進入“2017-2022”時間單元的海南,必須繼續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擼起袖子加油干,堅定不移強化“四個意識”、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堅定不移推進生態立省、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推進法治海南建設,朝著美好新海南奮進。

(二)

有一種贊美延續近千年。宋代文豪蘇東坡面對海南秀麗的風景,不禁揮墨寫下“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飛泉瀉萬仞,舞鶴雙低昂”﹔2016年,詩人朱海從北京來海南,也不禁吟誦道“相約海南一個大美中國的春天”“沒有霧霾的日子,隻有眺望詩和遠方的瑰麗”。

環顧全國,一場改變也在席卷華夏大地:人們的價值觀已逐漸從物質的富足功利轉向社會的健康文明,以往的GDP競賽,變成了生態保護競賽、環境治理競賽、公共服務競賽、改善民生競賽、社會管理競賽。“讓城鄉居民喝上更干淨的水、呼吸更清潔的空氣、吃上更安全的食品、享受更良好的環境”成為新政績觀﹔“生態”重新被引入經濟學,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成為新追求。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海南時作出的這一科學論斷深刻揭示了生態與經濟、生態與民生的關系,既闡述了生態文明是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也闡明了生態環境的公共產品屬性及其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地位。

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不僅要讓百姓過上物質富裕的生活,也要讓百姓過上健康文明的生活﹔干淨的空氣、蔚藍的海水、蔥綠的森林,無疑是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最優質“旅游資源”,是吸引游客紛至沓來的最具魅力“旅游產品”。實現“三大願景”,無論從經濟發展維度還是民生需求維度,生態環境均十分重要。近年來,海南開展了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綜合治理城鄉環境、實施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環境質量保持全國一流。

面向未來,海南還要繼續推進生態立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正如省委書記劉賜貴上任時作出的承諾:在做決策、謀發展、上項目時始終堅持生態底線思維,絕不上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項目,從產業源頭把好生態關,讓海南的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加清新。

當然,保護生態環境並非“停滯不發展”,更不是“回到從前”。早在上世紀70年代,國際上就有這樣的觀點,在所有的環境污染問題中,沒有比“貧窮污染”更為嚴重的。我們必須正視海南是欠發達省份這一現實,在鱗次櫛比的豪華酒店的背后仍有數十萬農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基本省情決定了海南必須發展,也隻有發展才能讓山區貧困農民擺脫傳統“靠山吃山”不可持續生產生活方式,更好地保護生態,實現“增綠”“護藍”。

海南不是不追求GDP,而是追求高質量的綠色GDP。因此,海南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謀劃培育旅游、熱帶高效農業、互聯網、醫療健康、金融、會展、現代物流、油氣、醫藥、低碳制造、房地產、高新技術教育文化體育等12個重點產業,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經過兩年的發展,海南經濟取得一定成績、產業結構調整出現向好勢頭,但是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還比較突出,新產業新動能尚未成形成勢。這需要我們保持定力,持之以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壯大12個重點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提升海南發展質量和效益。

發展既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步入經濟新常態,需要我們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僅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也要遵循社會規律。遵循社會規律,就是要讓全省人民共同參與發展進程,共同享有發展成果,實現包容性發展,建設社會文明的海南。無論是保護生態環境,還是追求綠色GDP,都是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都是緊扣“人民幸福”這一建設美好新海南的根本目的。

以2020年為時序,海南要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需要補齊民生短板,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向前走。特別是要著力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提高基礎設施整體水平,繼續實施精准扶貧“十大措施”,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每個貧困家庭有盼頭、有奔頭,同時建立有效激勵機制,以多勞多得的方式激發貧困群眾積極性,建立穩定收入的長效機制,嚴防返貧。

(三)

有一種信念伴隨著海南成長。海南因改革開放而生,也因改革開放而興。正是靠著不斷改革開放,海南由一個落后封閉的邊陲海島,逐漸走向綠色開放的經濟特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海南仍然需要用改革開放突破歷史隘口,尋找一片更為開闊的水域,構筑一塊更為堅實的地基。

“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從全國情況來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深水區。從我省實際來看,改革既有啃“硬骨頭”的挑戰,又有吃“夾生飯”的煩惱,雖然有些改革走在了全國前列,但仍有些改革還不充分、不深入、不徹底。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曾表示,海南的改革總體上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進展,不過離海南作為國際旅游島、發揮改革先行先試作用還有一定差距,離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還有差距。

改革永遠在路上。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需要繼續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特區精神,以新時代特區人的勇氣、擔當,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敢涉深水、勇破堅冰,進一步深化省域“多規合一”、農墾、行政機構、“放管服”、財稅體制等重點領域改革,用足用好用活中央賦予的優惠政策,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

全面深化改革,要以擔當與智慧實現有棱角的改革。從深化農墾改革到國企國資改革,從“放管服”改革到司法體制改革,無不是要動既得利益者的“奶酪”,可謂困難重重。改革要徹底,就需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導向推進改革,不能因考慮各方利益的平衡而磨平了改革的棱角,要牢記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隻要符合黨中央要求、符合基層實際、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就要堅決改、大膽試”。

全面深化改革,要以恆心抓好改革落地見效。改革既不能停留在文件上,也不能“見好就收”。當前,海南許多改革已經破了冰、起了好頭,但還遠沒有到大功告成、鳴金收兵的時候,要克服驕傲自滿的心理,持續抓部署實施、政策配套、督查落實,讓改革落地生根、持久惠及民生。例如,省域“多規合一”改革試點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得到了中央的肯定,但還要繼續在體制機制、人才培養、規劃建設管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等方面深入研究、改革創新。

改革與開放是一對孿生兄弟。作為島嶼型經濟體,開放是海南發展的生命線。《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發揮海南對外開放排頭兵的作用,依托博鰲亞洲論壇的品牌優勢,全方位開展區域性、國際性經貿文化交流活動以及高層次的外交外事活動,使海南成為我國立足亞洲、面向世界的重要國際交往平台。近年來,海南主動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圓滿完成了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中非合作圓桌會議、瀾湄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等國際會議服務保障工作﹔海南的海外“朋友圈”也不斷擴大,國際友城達51對,分布於39個國家﹔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進與沿線國家的產業合作。

“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開放也是海南發展的永恆主題。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與合作交流,在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大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實現更大的作為,是發揮“三大優勢”、踐行“三大願景”的題中應有之義。當前,海南要搶抓開放機遇,實施好《海南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對外交流合作五年行動計劃》,加強與沿線國家在經貿、產業、人文、防災救援等領域合作交流,提升空中、海上互聯互通的國際化水平﹔拓展友城數量和國際“朋友圈”,構建“一帶一路”沿線國際友城和支點城市合作網絡﹔進一步深化海南與東盟各省市合作,聯合開發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旅游線路、旅游產品,開辟“一程多站”的跨國郵輪環線,共同打造“泛南海旅游經濟圈”﹔服務保障好國際會議,推進“三基地一區”外交平台建設。同時,落實《北部灣城市群發展規劃》、推動瓊州海峽經濟帶建設,促進海南與廣東、廣西的區域合作。

“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是國際旅游島的戰略定位之一,也是海南成為開放之島的目標。衡量一個地區的國際化程度,國際游客到訪量、國際人文交流頻繁率等是剛性指標。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雖然海南接待游客總量大幅增加,但是入境游客數量一度連續4年持續下滑,“國際旅游島漸失國際游客”成為海南的“痛點”。分析入境游客下滑原因,雖說有受國際經濟形勢低迷的影響,但海南旅游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不高、空中海上國際航線開放便捷度低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從去年海南有效扭轉入境游客持續下滑局面的經驗來看,海南需要繼續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省、開發特色旅游產品、推進旅游要素轉型升級、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整治和規范旅游市場秩序、加大旅游推介力度、開拓更多國際航線,全面提升國際旅游島美譽度和國際“能見度”。

(四)

有一種力量為海南發展保駕護航。在紛繁復雜的社會,如何維持穩定的秩序?在層層利益誘惑面前,如何守住綠水青山?在觸動利益、壯士斷腕的深化改革進程中,如何確保改革不走樣?在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邁向全面小康社會征程中,如何保証群眾利益不被蠶食?這都需要法治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唯有堅持在法治軌道上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依靠法治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才能確保海南發展行穩致遠。

法者,天下之准繩也。以“沒有法律之外的絕對權力”彰顯法治權威,以“政府職能轉變到哪一步,法治建設就要跟進到哪一步”凸顯法治力量,以“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完善法治實踐,以“領導干部要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塑造法治信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全面依法治國,並制定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藍圖,法治中國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

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時就被賦予了經濟特區立法權,並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法治實踐。進入新階段,海南依然需要堅定不移推進法治海南建設,以更開闊的格局、更長遠的視野,充分發揮特區立法權作用、制定完善地方性法規,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和維護穩定的能力,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有人把法治與改革形容為“鳥之兩翼”。一切從實際出發、“摸著石頭過河”仍是改革基本方法論,法治時代,改革“於法有據”也成為必然要求。海南針對省域“多規合一”改革,制定了7件配套法規﹔針對“極簡審批”制度改革,制定了在3個產業園區暫時變通實施有關行政審批的決定﹔為落實國家關於“五証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修訂了海南省統計管理規定……海南要在更高層面、更寬領域推進改革開放,就必須要持續踐行“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理念,把改革主張轉換成法治規范,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風險、減少改革成本、鞏固改革成果,確保改革有秩序、不走樣。

不僅改革成果,社會治理的成果也需要法治的保障。當前,海口“雙創”、三亞“雙修”以及旅游市場整治取得了明顯成效,改善了市容市貌,提升了城市居民生活品質,贏得了市民和游客的普遍贊譽。但是“成果是否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流失”“一陣風之后,是否又‘濤聲依舊’”等疑慮也不斷被提出。面對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社會關系錯綜復雜、群眾訴求日益多樣的社會,要實現秩序穩定、社會和諧,首先就要有普遍、穩定、明確的規范和規則。這就需要我們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社會治理,用法治保障和鞏固社會治理成果。例如,三亞“雙修”就改變過去運動式治理方式,強化立法立規,針對公園、山體、河道、海岸帶等保護出台了多部地方法規,加大執法追責、社會監督,確保“雙修”成果固化長效。

同樣,在和諧社會建設中,需要從解決人民最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藥衛生、住房等問題入手,依靠法治營造更加公平、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黨的十八大把法治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大要素,就是要讓它成為一種全民信仰,化為社會文明進步的強大動力。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需要推動“法之必行”,以法治精神涵養社會文明。近年來海南持續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全民法治意識逐步提高,但是與“遵紀守法成為一種自覺、依法辦事成為一種自然”還有一定差距,“信訪不信法”、“走關系”強於“走程序”等現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改變不良現象,需要全面實施“七五”普法規劃,增強全省公民法治意識、法律素養和全體黨員黨章黨規意識,形成尊崇憲法、遵守法律、信仰法治的社會氛圍。

司法公平公正是法治成為全民信仰的前提保証。在糾正冤假錯案同時,海南也不斷反思如何從體制機制上保障不出現或少出現冤假錯案。海南在全國率先試點司法體制改革,並取得了成效。改革實踐証明,要提高人民群眾的公平正義獲得感,就必須持續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統一定罪量刑標准、加強審判管理、落實司法責任制等,通過法庭審判的程序公正實現案件裁判的實體公正。

(五)

有一種信仰照亮海南奮斗之路。革命之時,這種信仰支撐瓊崖縱隊,孤島奮戰、不畏犧牲,23年紅旗不倒﹔建設之時,這種信仰支撐瓊州兒女,興水利、大墾荒,改變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改革之時,也是這種信仰支撐海南人民,解放思想、敢闖敢試,建省辦經濟特區﹔今天,也需要這種信仰照亮全面小康之路、引領建設美好新海南。

相比於戰爭年代,我們少了生與死的考驗,卻多了深水區的“改革陣痛”、轉型期的“兩難煩惱”﹔相比於建設年代,我們少了封閉與貧窮的難題,卻多了不同觀念的激蕩交鋒、各種利益的糾結交匯。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邁向全面小康社會、踐行“三大願景”……我們這一代海南人的使命與重擔並不輕鬆,我們仍要堅守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把這種信仰和信念作為經受考驗的精神支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不斷線的思想教育反“四風”、改作風,以“打虎”“拍蠅”“獵狐”的空前力度鏟除腐敗這個最致命的“污染源”,以廉潔自律准則、黨紀處分條例等黨內法規的修訂扎牢制度治黨的鐵籠子。特別是踐行群眾路線、倡導“三嚴三實”、推動“兩學一做”不斷深化黨內教育,鍛造合格黨員。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海南強力正風反腐,實現巡視監督全覆蓋、派駐全覆蓋,持續整治庸懶散奢貪,開展《承諾與兌現》電視問政,以民意倒逼作風轉變。國家統計局民意調查顯示,群眾對海南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滿意度達到97.83%。

《論語》中說:“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鞏固和發展當前海南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就必須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黨的思想政治建設和作風建設,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尤其是要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深入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

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思想政治建設是“總開關”。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為我們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淨化黨內政治生態提供了基本遵循。如何開展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周恩來曾提醒,“所謂支部生活,並不是僅僅開會聽政治報告、交納黨費就算完事,最要緊的是討論當地的政治問題、工作問題”。於海南而言,黨內政治生活要起到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踐行密切聯系群眾等作用,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確保中央政令在海南令行禁止、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在海南落地生根。

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強化黨內監督是重要抓手。必須清醒認識到,雖然我省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已取得明顯成績,但仍然任重道遠,管黨治黨從寬鬆軟走向嚴緊硬,仍需要經歷一個砥礪淬煉的過程。“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強化黨內監督,重在日常、貴在有恆,要把《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貫徹執行好,遏制腐敗滋生蔓延勢頭,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要充分發揮巡視和派駐作用,找出“老虎”“蒼蠅”,抓住違紀違法問題線索,檢查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執行情況,既要緊盯無視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省委省政府二十條規定等老問題,也要糾正以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應付中央、省委決策部署等“四風”新問題。要突出運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從點滴抓起,從具體問題管起,在堅持不懈、持之以恆中見常態、見長效,使監督的制度優勢充分釋放出來。

抓住“關鍵少數”、抓實基層支部,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全面從嚴治黨,關鍵是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從嚴管好各級領導干部。海南各級各部門領導干部就是“關鍵少數”。“關鍵少數”要以身作則、以上率下,帶頭執行廉潔自律准則,守住做人、處事、用權和交友的底線,對親屬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嚴格教育管理。在嚴守底線時,也要勇攀高峰。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進程中,“關鍵少數”要起到關鍵作用,在深化改革、決戰脫貧攻堅、發展壯大12個重點產業、推進法治海南等方面都要親自抓、帶頭干,勇於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早在1926年,黨中央就提出“一切工作歸支部”。基層黨支部戰斗力強不強,直接關系著黨的方針政策能否在基層得到有效落實。樂東8天完成中線高速樂東段征地任務,依靠的是基層黨支部的力量﹔三亞兩年平穩有序拆除900萬平米違法建筑,依靠的也是基層黨支部的力量。海南要讓分散在一個個村落中的貧困人口精准脫貧,離不開基層黨支部的辛勤付出﹔推進全域旅游、建設美麗鄉村,也離不開基層黨支部的帶領。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三大願景”,需要進一步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配強支部、增強黨性、轉變作風、暢通同群眾的溝通渠道,把全省2.56萬多個基層黨組織打造成堅強的戰斗堡壘。

如果將海南比作飛馳的列車,有中央的指引、有信仰的引領、有法治的護航、有綠色經濟的持續動力、有改革開放的關鍵一招,一定能夠行穩致遠,抵達“目的地”美好新海南,實現“三大願景”。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相關專題
· 聚焦各地黨代會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