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今日浙江

由“弱”變“強”的浙江戰法

——各地精准幫扶經濟薄弱村紀事

葉慧 厲寶仙

2017年04月21日15:0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不單純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關系黨在農村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重大政治問題。

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是:目前全省年收入10萬元以下、且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下的經濟薄弱村還有7114個,佔全省行政村的25%。

在2月9日召開的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夏寶龍強調,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工作是一場必須打贏的攻堅戰。要像抓“消除4600”一樣,抓消除經濟薄弱村。

為此,省委決定,從今年開始,實施集體經濟薄弱村三年脫困計劃:2017年基本消除發達地區薄弱村﹔2018年基本消除中間地區的薄弱村﹔2019年基本消除26個加快發展縣的薄弱村。

浙江吹響了集體經濟薄弱村“殲滅戰”的號角,各地決心通過實施“一村一策”,精准幫扶,逐步做大農村集體的“家底”。

記者走進早先幾個由“弱村”變“強村” 的行政村,探尋精准脫貧之道。

抱團發展共創富

最近,落地德清縣洛舍鎮東衡村的2萬平方米標准廠房項目開工。這個總投資3200萬元、可入駐30家企業的的項目,由8個行政村共同出資,異地聯建。

“這是目前我縣參與村最多、投資規模最大的縣級抱團強村帶弱村項目。”德清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鄭偉雄說,通過分享租金權益,8個村每年將增加村集體收入200多萬元。

據悉,這個項目爭取到了省以上補助資金550萬元,縣鎮財政配套補助390萬元,剩余部分由各村籌資。

下渚湖街道寶塔山村是經濟薄弱村,村黨支部書記王建青說:“參與這個聯建項目,村集體今后每年有穩定收入,就能為村民多辦事了。”

抱團發展,是浙江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一大創新。立足“抱團”理念,浙江各地探索出“飛地抱團”、聯建公司、資產整合等模式,為經濟薄弱村注入“造血”功能。

利用經濟薄弱村貸款利率4.9%的政策優惠,平湖市聯合54個村,貸款參與位於平湖經濟開發區的高標准廠房建設。項目建成后,將有開發區先行租賃廠房10年,每年按各村實際投入資金的10%支付租金。

平湖經濟開發區負責人說,對於經濟薄弱村來說,這是“一本萬利”的好事,即使村集體不投入成本,每年也能享受5.1%的價差收入。

遂昌縣地處山區,經濟薄弱村較多。該縣摒棄以往撒胡椒面的分散扶持方式,把上級補助中可用於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資金進行整合,注冊成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限公司,並將全縣203個行政村全部納為公司股東。

公司優選風險小、見效快的項目進行投資,收益根據各村情況進行分配,以“活水式”發展、“滾動式”積累來破解經濟薄弱村發展困境。到去年年底,遂昌基本消除年收入10萬元以下的經濟薄弱村。

開發資源穩增長

這些日子,在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黃坑村,村黨支部書記吳朝建正為一棟老屋的“復活”而忙碌:“這7間2層的老屋,原先是村辦公樓,廢棄多年了。現在重新修造,建成精品民宿,委托專業人士來經營。同時和溫州高校合作,計劃打造一個美術寫生基地。”

去年,甌海區推出“強村十條”政策,幫助年經營性收入低於5萬元的103個村拔“窮根”。地處山區的黃坑村名列其中。

鎮干部為黃坑村設計的“摘帽”方案是:以閑置的村辦公樓建設為試點,撬動全村開發。因為黃坑村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曾是古法造紙基地,村內留存著64幢明清古建筑。

吳朝建告訴記者,在系列幫扶下,黃坑村的道路、自來水基礎設施已建成。接下來,村裡要組建旅游開發公司,把古村資源開發出來,提振村集體經濟。

像黃坑村一樣,立足資源優勢來開發增收項目的“摘帽”村不勝枚舉,各地各顯神通,激活內生動力,拉動集體經濟穩定增長。

瑞安市塘下鎮陳岙村充分利用當地水資源充沛的優勢,結合小流域治理,籌資123萬元建成一座山塘、三條蓄水堰壩和一座蓄水7萬立方米的自來水廠。水廠投入運營后,不僅解決了村民吃水難的問題,還為周邊企業提供有償生產用水,僅此一項每年就為村集體增收150萬元,從“窮村”一下子變成富村。

常山縣青石鎮和尚弄村,依托豐富的青石板資源,創辦青石加工廠,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10多萬元。文成縣梧溪村以集體山林資源為資本,參股龍麒源風景區,以門票收入的2.5%獲取分成。

在精明的浙江人眼裡,不僅山林、秀水、灘涂、自然風景是可變現的財富,每天升起的太陽也能為村集體增收出力。一些村集體利用現有的物業屋頂和農業設施屋頂,向空間要效益,多途徑與光伏公司合作,按照空間面積或者發電量收取效益。

縉雲縣紅錦村作為光伏助村試點,整合清潔能源示范縣資金、經濟薄弱村轉化資金和地方財政配套資金,建設100千瓦屋頂光伏電站。這個原本集體年收入為零的移民村,如今每年有10萬元的穩定“進賬”,實現經濟薄弱村的實質轉化。

社會服務拓財源

向資源要收益的同時,浙江的基層干部開闊思路,廣開財路,在社會化服務領域拓展,為村集體增加服務性收入。

這種做法主要是由村集體創辦村級經營性服務實體,圍繞農業生產、鄉村旅游、倉儲物流、居民生活等,向群眾提供多方面的生產生活服務,為村集體增加可持續收益。

磐安縣管頭村立足生態環境和獨特的“烏石”文化發展農家樂,全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村集體成立旅游服務公司,為本村農家樂經營戶組織客源、分配客源、結賬收費等衍生服務,每年從服務農家樂工作獲取村集體收入50萬元。

地處楠溪江沿線的永嘉縣嶺下村,開發楠溪江沿線竹筏漂流、休閑灘林、旅游店鋪、停車場等服務經營和物業經營項目,為村集體經濟發展開辟了新空間。

嘉善縣干窯鎮范東村集體出資,成立植保專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種子催芽、水稻插秧、病虫害防治、生產資料供應等社會化服務,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的同時,每年為村集體增加了一筆12萬元的服務性收入。

近年來農村電子商務興起,各地的一些行政村盤活集體土地,大力發展倉儲物流業,增加村集體收入。

衢州市柯城區上洋村毗鄰家具市場,上洋村盤活集體土地建造了1.2萬平方米倉庫,出租給商家,每年創收60萬元。江山市清湖鎮清泉村建成電商大樓,將其作為農產品經營展示平台,每年創收10多萬元,走上了滾動發展的路子。

《今日浙江》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