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扎 西
2017年03月20日08:5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
圖為普瑪江塘邊防派出所官兵在海拔接近六千米的執勤點巡邏。 |
3月10日正午,記者從海拔3600多米的拉薩出發,來到我國海拔最高的行政鄉——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浪卡子縣普瑪江塘鄉。鄉政府門口矗立著一塊石碑,刻著“世界之巔普瑪江塘,海拔5373米”。初春時節,這裡還看不到一絲綠意。
“氧氣吸不飽,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盡管當地自然環境如此惡劣,1000多名干部群眾和8名邊防官兵生活在這裡,用忠誠的堅守、勇敢的擔當和開拓奮進的精神,成為挺立在這片土地上的脊梁。
“再艱苦的地方也要有人守,再艱苦的工作也要有人干”
普瑪江塘鄉位於喜馬拉雅山北麓,高寒缺氧,空氣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40%。2016年,當地農牧民群眾平均壽命49.5歲,遠低於全國人均壽命。因為平均壽命短,普瑪江塘鄉裡超過60歲可以享受養老保險的政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有人能夠享受到。
盡管這裡自然條件惡劣,但仍然有不少干部主動申請到普瑪江塘鄉工作。2014年7月,格桑確拉主動請纓,到普瑪江塘鄉擔任鄉長,並於2016年擔任鄉黨委書記。3年來,他一直通過各種渠道向有關部門反映,爭取調整當地居民養老保險政策。去年底,上級部門同意將普瑪江塘鄉領取養老保險人員年齡放寬至50歲。談到這件事情,格桑確拉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這裡夜間氣溫全年在零度以下。剛來那會兒沒有電暖爐,隻能圍坐在牛糞火爐旁邊,伴著濃煙烤火睡覺。”格桑確拉描述道。
“在房間裡燒爐子就要耗掉本來就稀少的氧氣,所以睡覺寧願多蓋幾床被子,也不燒爐子。”普瑪江塘鄉邊防派出所警官祝興說,有時候坐著不動,就會突然有一陣窒息的感覺,像是被人卡住了喉嚨一樣,胸悶氣短。
“再艱苦的地方也要有人守,再艱苦的工作也要有人干,1000多名群眾需要我們。”這是普瑪江塘鄉干部們的心聲。
2016年5月,新任普瑪江塘鄉鄉長胡風寶上任伊始,便在同事的陪同下深入到一戶戶牧民家中走訪調研。一來二去,如今的胡風寶已經可以用簡單的藏語和當地的牧民群眾交流。不過他並不滿足,除了平時跟藏族同事們多討教,晚上還要自學。“盡管困難,但隻有學會了藏語,才能更明白當地群眾想什麼,才能為他們做更多的事。”
“因病致貧3戶10人,因殘致貧5戶17人,因缺資金致貧27戶77人……”反復的入戶調研后,對於如何帶領群眾脫貧,胡風寶心中有一個精確的賬本。
“很多老百姓都成了我們的朋友,這是我們堅守的最大動力”
高寒缺氧的普瑪江塘鄉,執勤巡邏是邊防官兵最大的挑戰。這裡一共有6個行政村,海拔落差很大,很多執勤巡邏區域,冰雪終年不化,而且沒有路,隻能依靠當地牧民的幫助。
“第一次去執勤點,派出所還沒有車,坐的是鄉政府的車,車漏風,等到了執勤點的時候,全身上下都被灰裹起來了。路上還看到有狼出沒,當時很怕,后來去多了也就習慣了。”西藏山南邊防支隊普瑪江塘邊防派出所警官達瓦羅布回憶說,自從派出所成立他便堅守在這裡。說到工作,達瓦羅布打開了話匣子,“我們搞民情檔案,走訪了全鄉的群眾。很多老百姓都成了我們的朋友,有什麼困難,他們會主動找我們,這也是我們在這裡堅守的最大動力。”
走進普瑪江塘鄉完全小學,一群孩子正在操場上踢足球,紅扑扑的小臉蛋,純真可愛。學校電教室裡,幾台電腦和一台電視機整齊地擺放著,這裡可以接收遠程教育節目。
“我們這裡適齡兒童無一輟學。”在普瑪江塘鄉完全小學任教長達8年的白瑪多吉,說到孩子們時,露出憨厚笑容,“隻有教育才能改變這裡落后的面貌。”為了這群渴望知識的孩子,到屆滿時,他主動選擇了留下。
多年來,普瑪江塘鄉的干部們,為了當地群眾能早日脫貧,別說調整崗位,甚至節假日都堅守,勤奮工作。
事實上,浪卡子縣規定在普瑪江塘鄉黨政機關工作滿3年、普通干部工作滿5年者,可定期調整至條件相對優越的崗位工作。此外,給普瑪江塘鄉規定的休假時間也相對較多。
“雖然縣裡對我們有額外優待規定,但我們所有的干部都沒有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格桑確拉說,“我們不干好,對不起這裡的群眾對我們的期盼。”
3年來,鄉裡新建37座棚暖圈、7座飼料儲備庫、34個放牧點用房……群眾生產生活得到了保障。
“沒有支持和幫助,我們的生活肯定不如現在”
記者採訪時,恰逢藏歷新年,全鄉洋溢著喜慶的節日氣息。
沿著新修的馬路,來到海拔5600米的沙空村。走進村民白珍家,干淨整潔的屋子裡擺放著鮮花,電視上播放著孩子們喜歡的動畫片,一家人有說有笑。面對客人,好客的白珍拿出自家釀的青稞酒,談起了黨和政府對他們的幫助,白珍由衷地說:“沒有支持和幫助,我們的生活肯定不如現在。”
普瑪江塘鄉是一個典型的純牧業鄉。鄉裡干部們深入調研發現:這裡部分牧民的一些傳統觀念,是制約當地牧業發展的根本問題。為此,一批批干部有針對性地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並親自到縣、地區開拓畜產品銷售市場。如今,牧民的觀念逐步得到改變,全鄉牲畜出欄率大大提高,草場載畜量也明顯降低。
找到病症,對症下藥。要讓牧業鄉增加經濟收入,需要進行畜種改良。去年9月中旬,普瑪江塘鄉黨委、鄉政府組織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分赴工布學鄉蘇格村、措美縣哲古鎮克珠村進行優質種牛種羊引進。購買“蘇格”綿羊200隻共計12萬元、購買“哲古”種牛79頭共計48萬元。種畜引進后,由鄉裡獸醫進行疫病消毒,統一登記編號,分別發放至各村組及部分貧困戶家中,並簽訂相關協議,統一歸屬村集體經濟。據估算,僅此一項,便可增加人均收入500元以上。
為發展多元產業、增強自我造血能力,普瑪江塘鄉制定了“一村一品、一戶一策、一人一方”的增收計劃,建設了奶制品加工廠,風干牛肉、氆氌編織等加工房,將全鄉9座蔬菜大棚無償交給低收入家庭經營。
查布村村民益西旺姆去年在鄉裡幫助下,承包了一個蔬菜大棚。她說:“國家已經給了這麼多扶持,我們自己也得想辦法。”
通過當地干部群眾的不斷努力,2016年,普瑪江塘鄉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110元,下轄的6個行政村全部脫貧,在西藏眾多鄉鎮中率先脫貧摘帽。
當記者離開普瑪江塘鄉時,西風正緊,卷著沙礫與雪花打在臉上,車子越走越遠,干部群眾送別的身影逐漸消失在視野中,沿路牧民家房頂上的五星紅旗迎風招展……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20日 06 版)
| 相關專題 |
| · 人物事跡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