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遼寧共產黨員>>每期精選

沈陽市著力構建“四個機制” 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

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沈陽市委組織部調研組

2017年03月17日15:0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社區工作者是社區管理的主要組織者、社區服務的直接提供者、社區建設的直接參與者,是加強基層基礎、推進城市基層社區治理創新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沈陽市委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專業化發展、規范化管理、制度化建設的基本原則,把“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作為主線,以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為抓手,有序推進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使之成為黨和政府可信賴的依靠力量、促進區域和諧發展的中堅力量、聯系服務群眾的重要力量,為推動社會轉型、共同締造幸福沈陽、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証。

基本情況

沈陽市現有社區893個,社區工作者11233人,其中社區黨組織成員3223人,社區居委會成員3564人,“兩委”交叉任職人數為2578人,社區專職干事7805人。社區工作者平均年齡37歲,其中29歲及以下1893人,佔總人數的16.85%﹔30歲至59歲9314人,佔總人數的82.92%﹔60歲及以上26人,佔總人數的0.23%。

社區工作者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11077人,佔總人數的98.61%,其中176人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佔總人數的1.57%﹔具有助理社會工作師職稱的有1828人,佔總人數的16.27%﹔具有社會工作師職稱的有948人,佔總人數的8.44%。

社區黨組織書記875人,其中社區黨組織書記、主任“一肩挑”的有781人,佔總人數的89.26%。社區黨組織專職副書記729人,專職黨務干事734人。

主要做法

近年來,沈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先后制定了《中共沈陽市委、沈陽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社區建設的若干意見》和社區工作者“1+3”制度性文件,為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總的來說,就是立足沈陽實際,緊密圍繞城鄉基層社會治理需要,以專業化、規范化、制度化為發展方向,建立健全選拔任用機制、教育培訓機制、激勵約束機制、經費保障機制等“四個機制”,努力探索一條符合城市社區建設發展規律、順應黨的建設和社會治理創新要求的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的新路。

建立健全選拔任用機制,以選優配強為重點,不斷拓寬社區工作者選任渠道。作為社區工作一線的工作隊伍,其綜合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黨和政府的關懷能否送到千家萬戶,關系到居民群眾的服務需求能否得到有效滿足。市委始終強調,要使社區工作者隊伍成為一支強有力的隊伍,必須要把好入口關,按照“面向社會、定崗競爭、公開招聘、擇優入圍、依法選聘”的原則,認真做好選舉、考錄、聘任等工作,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社區工作者隊伍。一是實施“領頭雁”工程。按照黨性強、能力強、改革意識強、服務意識強、敢於擔當的“四強一擔當”要求,始終堅持基層選拔一批、社會選優一批、組織下派一批的“三個一批”原則,打破身份、行業、地域限制,選拔優秀人才擔任社區黨組織書記。扎實做好社區“兩委”換屆工作,成立工作機構,由組織部門和民政部門分別負責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具體工作,形成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協調聯動的工作格局。並堅持指導在先、一抓到底,抽調組織部、民政局等部門的精干力量組成督導組,對13個區、縣(市)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工作進行督查和指導,有力地推動了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工作依法平穩有序開展,使社區工作者隊伍梯次配備更加合理、后備力量更加充足。2011年,面向社會公開選拔了101名社區黨組織書記。同時,通過干部挂職、崗位交流、廣納優秀高校畢業生等方式不斷優化社區黨組織負責人隊伍結構。全市選派了875名機關黨員干部到社區擔任黨組織書記、副書記或第一書記,進一步充實了基層黨建工作領導力量。二是創新開展公開考錄。嚴格按照公開考試、組織考核、群眾評議等程序開展社區工作者錄用工作,並邀請紀檢監察部門共同組成了考試監察組,對招考工作進行全程監督,實現了社區工作者崗位全部實行公開招考錄用,為推進社區工作者隊伍的規范化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2014年和2015年,全市連續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統一招考,累計報名人數3.5萬人,實際招錄社區工作者1310人。2016年,針對駐沈部隊隨軍家屬就業安置難的實際情況,啟動了“全市隨軍未就業家屬定向招考社區工作者”,全市有450名隨軍未就業家屬報名參加考試,最終錄用了132人。三是積極探索聘任新機制。探索實施社區主任助理招聘工作,2015年,以渾南區為試點,從機關企事業單位處級退休干部、軍隊副團職退休干部、城市退休社區書記主任中,聘請25名社區主任助理,發揮他們豐富的工作經驗及傳幫帶作用,帶動社區管理水平的提升。

建立健全教育培訓機制,以完善體系為核心,不斷提升社區工作者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為居民提供服務是社區工作的核心內容。為了更好地服務社區居民,在全市推廣了以黨建工作培訓和業務工作培訓為內容的“雙育”模式,建立了全員培訓、骨干培訓、專業培訓相結合的市、區、街三級社區工作者綜合培訓體系。一是開展全員培訓。採取分期培訓、脫產學習、電化教育等多種方式,對社區工作者開展全員輪訓。積極利用高校資源參與社區工作者培訓工作,在全國率先成立了高等院校的第一所社區學院——沈陽大學社區學院,由其負責具體實施社區工作者的培訓工作,由市、區兩級財政共同列支,按照每名社區工作者每年150元的標准,對社區工作者每人每年進行不低於90課時的培訓。目前,全市共有92041人次參加了培訓,培訓率達96.96%。二是開展骨干培訓。從2007年開始,市委、市政府決定由市財政每年撥付專款,將市委黨校作為全市社區黨組織書記、主任的培訓基地,由市委組織部、市民政局每年組織一次全市社區黨組織書記、主任示范培訓,並組織部分社區黨組織書記、主任外出學習城市社區建設管理經驗和社區黨建經驗,進一步提升了他們開展社區工作的能力。同時,市委組織部、市民政局組織社區黨組織書記、主任在本市開展互相學習交流,每年都組織部分社區黨組織書記、主任到社區工作開展好的地方去學習參觀和結對交流,以盡快提高社區工作者隊伍的整體素質。三是開展專業培訓。2015年開始,以打造“全科社工、全能受理、全心服務、全意為民”的社區工作者隊伍為目標,增設了全科社區工作者全員業務培訓,並通過考試與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在全市現有的社區工作者中選聘了2000余名全科社工。同時,先后多次舉辦了全科社工專項培訓班,累計培訓社區工作者700余人次,取得了很好的培訓效果,通過理論學習、優秀分享、現場參觀等環節,有效提高了社區工作者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

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以規范管理為途徑,不斷拓展社區工作者發展空間。為加速社區工作者專業化進程,規范了社區工作者的准入、退出、考核、管理等各項管理制度,堅持上級考核與群眾評議相結合、平時考核與年終考核相結合、專項考核與綜合考核相結合的考評辦法,將考評結果作為定向考錄公務員、選拔事業編制、評優選先的重要依據,進一步完善了激勵約束機制。2013年和2015年,市委連續兩次從優秀社區黨組織書記中定向招錄36名公務員。採取差額競爭、差額選拔、差額考察、會議決定等操作流程,規范競爭選拔程序,堅持陽光透明,突出以實績選人。以沈河區為試點,從社區干部中公開招聘10名優秀人才為街道事業雇員,激發了社區干部隊伍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近年來,還先后選樹了胡靜琴、黃淑玲、陳建國等一批優秀的社區黨組織書記作為先進典型。目前,全市社區工作者中有271人當選為市、區黨代表,有102人被選為市、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有301人被授予省、市、區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有123人被授予省、市、區優秀黨務工作者榮譽稱號。政治待遇的提高,有效調動了社區工作者的積極性,達到了既留住人才更留住人心的效果,也吸引了更多優秀人才進入社區工作。

建立健全經費保障機制,以科學分配為關鍵,不斷提高社區工作者報酬待遇。由於社區工作的特殊性,社區工作者始終處於工作忙、負荷重的狀態。為使社區崗位能夠吸引人、留住人、發展人,積極構建了科學合理、公平公正、注重激勵的分配機制,切實調動社區工作者的積極性,從2004年開始,連續10年提高社區工作者補貼標准,並於2013年建立了社區工作者生活補貼自然增長機制。為解除廣大社區工作者的后顧之憂,繼2004年建立養老、醫療和重大疾病保險,2007年建立失業保險后,於2011年1月統一建立了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住房公積金制度,實現了“五險一金”全覆蓋。目前,沈陽市社區工作者生活補貼由基本生活補貼、績效補貼和職業資格補貼三個部分構成,從2010年開始連續6年提高社區工作者生活補貼標准,基本生活補貼標准從2010年人均1350元/月,增長為目前的人均4420元/月(包括績效補貼)。社區黨組織書記的個人收入(含地區內績效)最高達到了5580元。

取得的成效

經過多年探索,沈陽市全力打造了一支年齡結構優、知識素質高、服務意識強、工作作風實、進取精神足的社區工作者隊伍,實現了“三個提升”,為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際關系和諧的新型現代化社區,推進社區黨的建設和社區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社區工作者隊伍水平進一步提升。通過建立社區工作者“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選人用人機制,拓寬選人用人渠道,廣開進賢之路,打造一支能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基層骨干隊伍。一方面,社區工作者隊伍結構不斷優化。面對社區工作者年齡老化、文化偏低的現狀,積極探索選人用人新機制,通過面向社會公開招考、從企事業單位選派優秀骨干、選配大學畢業生等途徑,選拔了一批能力強、有學歷的年輕人充實到社區,結合換屆對年齡大、工作積極性不高的社區黨組織書記予以調整,社區工作者隊伍結構日趨合理。目前,“一肩挑”和“交叉任職”比例比上屆提高了3.8%。年齡結構更趨合理,社區“兩委”班子的梯次結構得到進一步改善,“兩委”班子成員中,35歲以下的佔22.1%,比上屆提高了10.8%。文化層次更加優化,班子成員的文化程度顯著提高,大專以上學歷的佔總數的88.1%,比上屆提高了12.5%,為社區黨務工作者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另一方面,社區工作者專業化程度不斷提升。通過加強培訓教育,社區工作者在城市管理、服務群眾、化解矛盾、文明創建、民主自治等方面的能力素質明顯提升。實行“全科受理”服務模式,全市每個社區配備2-3名全科社工,將通過設立“綜合服務”窗口或接待式“全科社工”工作前台,逐步取代“一站式”服務大廳,全科社工負責接待群眾辦事,並完成“一口式”受理的事務,實現社區工作者隊伍的“四個轉變”,即:從原來的“一專多能”提高到“全科全能”﹔由“專職型”向“全能型”轉變﹔由“坐等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由“單一服務”向“綜合服務”轉變。同時,還積極推行“全科社工留下來,網格社工走出去”的工作模式,壓縮社區政務類工作,高效解決居民生活實際問題,實現社區“去行政化”,真正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

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感情進一步提升。通過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社區的服務質量不斷提高,通過從老百姓身邊的事情做起,把黨和政府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千家萬戶,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歸屬感和幸福感。一是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建立社區網格化管理體系,按照“專管一格”“兼管多格”的原則,在每個網格設置“一長四員四組織”(“一長”即網格長﹔“四員”即網格管理服務員、網格居民自管員、網格單位協作員、網格管理督導員﹔“四組織”即黨員先鋒組、管理服務組、居民自管組、單位協作組),有的區縣(市)還為每位網格長配發了專用終端,用於連接社區網格化管理綜合信息系統,可隨時打開系統辦公,真正做到把工作崗位設在院落、樓道和家庭,讓居民知道網格人員就在身邊,有問必答,有求必應。目前,全市共建成3866個社會管理網格,真正實現“瑣事不出網格”。二是服務內容不斷豐富。按照“走進家庭、融入群眾、精准定位、跟蹤服務”的理念,將居民需求和社區特有的文化底蘊、品牌特色、優勢亮點融入社區服務過程中,進行了一系列有效探索。依托社區網格化管理體系,根據黨員的特殊技能和居民群眾的興趣愛好等,將黨組織建立在協會上、融合到文化中、體現在服務上,建立了“亢秉銓勞模黨支部”等有影響力的“特設黨組織”,為普通黨員發揮作用提供了嶄新的舞台。積極開展黨員服務群眾“微心願”活動,鼓勵號召黨員根據自身能力,認領社區困難群體在社區心願樹、心願牆上提出的“微心願”,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小困難”。通過打造“民情台賬”工程,建立起集收集、解決、反饋於一體的“五四三”立體黨建工作模式(搭建民情反映、走訪收集、定期征集、電話受理、窗口受理等“五個平台”﹔實行及時辦理、限時辦理、應急辦理、協調辦理等“四種辦法”﹔採取集中反饋、專項反饋、上門反饋等“三種方式”),形成了關注民生、解決民難、化解矛盾的長效機制,真正實現了百姓問題第一時間解決的目標。三是服務方式不斷創新。始終把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服務社區群眾作為黨建工作重要內容,不斷深化黨員居民志願服務,通過向居民群眾提供社會救助、優撫助殘、治安巡邏等多樣化的志願服務,滿足居民的多樣化需求。按照“進得去、服務好、常態化”的要求,廣泛開展在職黨員進社區“四進四建”活動(進社區,建立雙向聯動機制﹔進支部,建立雙向管理機制﹔進樓院,建立雙向監督機制﹔進責任區,建立雙向服務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工作在單位、活動在社區、奉獻雙崗位”的在職黨員管理機制,推行“居民點單、支部下單、黨員接單”的“三單制”服務模式,努力實現“各級組織參與、機關黨員奉獻、居民群眾滿意、黨建工作提升”的總體目標。同時,深入開展“共產黨員社區奉獻日”、在職黨員義務服務周等集中性載體活動,組織和動員在職黨員走進社區、深入群眾,盡義務、作奉獻、樹形象,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其中,“共產黨員社區奉獻日”活動已堅持了17年,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參加社區志願服務活動400余萬人次,樹立了黨員的良好形象。

城市基層治理水平進一步提升。圍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開展“幸福沈陽共同締造”行動,廣大社區工作者立足本職、積極探索,為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協商共治”的城市社會治理體系,轉變社會治理模式,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作出積極貢獻。一是組織架構日趨完善。構建了以黨建工作指導站和街道、社區黨組織為核心,駐區單位為主體,黨員為示范,各方共同參與的“1+X”型區域化黨建新格局,推行社區“大黨委制”,推進社區黨建工作從垂直管理向區域整合轉變。建立和完善社區黨組織領導多元主體協商共謀、群團組織和黨政部門共同參與、在職黨員進社區、社區黨代表工作室等機制,使黨的領導扎根到社區,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在社區,黨組織成為社區的領導核心。目前,全市共組建68個基層黨建工作指導站,建立900余個“特設黨組織”,建立社區志願服務站1200余個、社區志願者服務隊2000余支,實現了對街道社區黨建工作的全覆蓋,進一步健全了城市治理的組織架構。二是共駐共建成效明顯。社區工作者積極發揮作用,搭建載體平台吸引群眾參與,從百姓身邊的小事、房前屋后的實事做起,讓群眾有意願、有平台、有途徑參與共同締造﹔建設社會組織孵化器,培育一批社會組織,使其成為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骨干力量﹔成立同駐共建理事會、社企共建理事會等平台,著力解決資源分散問題,形成共治合力﹔建立健全居民代表會議制度、社區事務協調會和社區民主監督評議委員會制度,構建“志工+社工+義工”的志願者服務模式,形成規范有效的共駐共建機制。三是協商民主作用凸顯。發揮居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以協商民主的方式方法、制度機制,實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凝聚民意、民力、民智和民心。社區工作者積極開展載體活動,發動居民群眾,通過社區美好環境、生態文化、特色文化等建設,增強居民群眾對社區的熱愛之情,培育居民群眾對社區的認同感﹔通過群眾參與,積極培育“勤勉自律、互信互助、開放包容、共建共享”的城市文化,錘煉社區公共精神﹔通過共同締造,推動群眾和政府關系從“你和我”變為“我們”,居民行動從“要我做”變為“一起做”,社區建設從“靠政府”變成“靠大家”。

遼寧《共產黨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