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四川黨的建設

五個著力 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專訪四川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省委農工委常務副主任楊秀彬

2017年03月06日10:3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月15日,《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切實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新動力的意見》 (以下簡稱“一號文件”)正式發布。今年的省委一號文件確定了新的歷史階段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即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以往抓農業結構調整相比,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什麼不同?如何從戰略的高度認識我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從何而來?針對這些問題,本刊記者獨家專訪了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省委農工委常務副主任楊秀彬。

農村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

記者:去年3月以來,省委、省政府先后印發了《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和提質增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措施》《四川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等文件,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再部署。那麼,我省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年來取得了哪些成效?

楊秀彬: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省委書記王東明強調,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主線抓實抓好,持續用力、久久為功。

因此,今年一號文件出台的背景實質上是2016年全省農業農村工作實現了“十三五”開門紅。去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各地各部門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團結拼搏,扎實工作,農村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3483.5萬噸、增長1.2%,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長4.0%﹔農村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等產權確權基本完成,土地流轉率達30.6%﹔精准脫貧首戰告捷,實現107.8萬貧困人口脫貧、2437個貧困村退出、5個貧困縣摘帽﹔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全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203元、增長9.3%,繼續保持“三個高於”(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高於全省城鎮居民收入水平、高於全省GDP增速),城鄉居民收入比進一步縮小到2.53:1。這些成績也包含了供給側改革取得的成效,因此這是推進改革的重要基礎。

從供給側入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記者: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新的歷史階段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這是不同於以往省委一號文件的顯著特點。為什麼要從戰略的高度積極推進我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楊秀彬:當前,農業農村發展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這是農業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內在動因和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而深刻變化的反映。所以,四個方面的變化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直接原因。

首先,宏觀經濟環境發生變化,農業農村發展動能不足的問題更加凸顯。隨著經濟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放緩,農產品消費需求增長相應放緩。隨著二三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快,農民外出務工增收難度增加。隨著財政收支矛盾加大,每年大幅度增加財政支農投入已難做到。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傳統動能明顯減弱。

其次,農產品需求格局發生變化,農業生產結構不合理問題更加凸顯。農產品需求結構加快升級,但供給結構調整相對滯后,導致我省農產品供需失衡。一方面,名特優農產品仍然偏少,消費者青睞的好東西供不應求,有些中高端產品還要大量從國外進口﹔另一方面,很多“大路貨”質量不高、品牌不響,不時積壓滯銷。

第三,農業外部競爭形勢發生變化,農業經營方式不適應的問題更加凸顯。我省農業已融入國際、國內市場,這些年國際農產品價格下行,使農業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同時,以小規模經營為主的農業,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上漲較快,在與國際現代大農業競爭中,越來越被動。

另外,資源環境狀況發生變化,農業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更加凸顯。我們長期主要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來實現農業外延式增長,農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趨近極限,拼資源、拼投入的傳統老路已經難以為繼。

農業發展中的這些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並且主要是結構性、體制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因此,要保持我省農業持續穩定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從供給側入手,在體制機制創新上發力,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記者:與以往抓農業結構調整相比,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什麼不同?

楊秀彬: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以往抓農業結構調整相比,既有傳承,更有創新。因此,必須做到“三個更加注重”:第一,要在促進數量平衡的同時,更加注重提升質量效益,促進可持續發展﹔第二,要在調整生產結構的同時,更加注重優化產業結構、經營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第三,要在突出發展生產力的同時,更加注重體制改革,增強內生動力。

記者:在改革實踐中,如何把握著力點?

楊秀彬: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把握“五個著力點”。

第一,要把握創新體制機制這個著力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激活資源要素潛力,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壯大新動能,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農業供給體系。

第二,要把握形成市場導向這個著力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改變目前不合理的農業供給結構,更好地滿足需求,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市場力量引領結構調整,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

第三,要把握提高質量和效益這個著力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堅持質量興農,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創新農業經營方式,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堅持效益強農,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面提高農業整體效益。

第四,要把握促進綠色發展這個著力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群眾關切,不斷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和生態產品供給。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促進農業發展、生態協調、環境改善相互融合與有機統一。

第五,要牢牢把握增加農民收入這個著力點。“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收入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檢驗農村工作成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給體系是否優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農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實惠。

因此,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三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關系農業的長遠發展,在方向性問題上不能出大的偏差,不能犯顛覆性的錯誤。必須守住三條底線,即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確保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確保農村穩定不出問題。

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記者: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手段、發力點,通過這個發力點來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是省委一號文件的邏輯支撐。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樣落地落實,工作目標和抓手是什麼?

楊秀彬: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長期工作。省委一號文件在著眼長遠方向的同時,更加聚焦今年的目標任務,通過一系列項目建設促進目標任務的落地落實。其中,重中之重是三項工作。

首先,是在培育“川字號”特色農產品品牌、提供“四類”農產品方面,文件提出了7個目標、6個建設項目、5大特色農業區域布局。在目標上,提出確保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9000萬畝,建成“萬畝林億元錢”示范面積70萬畝,生豬出欄量穩定在7000萬頭左右,推動畜牧業非豬產值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等。

其次,聚焦頭等大事,在打贏脫貧攻堅戰方面有新部署。文件明確提出了2017年實現16個貧困縣摘帽、3700個貧困村退出、105萬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任務。

在鞏固脫貧成果上,提出嚴格脫貧對象認定、退出和痕跡管理,建立完善脫貧對象跟蹤監測、動態管理機制,全面落實對脫貧對象的后續扶持政策﹔要求繼續對摘帽貧困縣進行扶持,著力解決脫貧戶持續增收和因病、因災、因學、因智返貧等問題,增強退出貧困村自我發展能力。

記者:如何通過深化農村改革,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入新動力?

楊秀彬:這也是第三方面,即持續深化農村改革。主要是要取得六個突破。

第一,在放活土地經營權實現形式上有新突破。落實“三權分置”,重點在放活土地經營權。明確提出了在確權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動土地股份合作成為土地規模經營的主流模式,探索發展穩定農戶承包權、經營權股份化的家庭聯產承包股權制﹔推廣土地入股、土地流轉、土地托管等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第二,在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上有新突破。提出要推動制定四川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條例,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注冊登記辦法﹔要發展壯大農村新型集體經濟,有計劃逐步消除“空殼村”。

第三,在創新財政支農方式上有新突破。圍繞財政資金“五補五改”提出了相關政策和安排。比如“補助改股份”“補助改基金”“補助改購買服務”“補助改擔保”“補助改貼息”等。

第四,在農業農村發展用地保障上有新突破。針對當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實需要,明確提出將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確定一定比例用於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等。

第五,在推動解決“誰來種地”問題上有新突破。圍繞“三支隊伍”即農業科技人員、新型職業農民、返鄉農民工隊伍提出了政策舉措。

第六,在農村改革推進機制上有新突破。要求統籌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研究制定農村改革督查考核辦法,通過強化督查考核,推動改革任務落實落地。

當然,還要推進以“四個好”為目標的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激發農民群眾的內生動力。對我省來說,農民錢袋子鼓起來的具體體現,就是既要讓農民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更要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建設美好家園的內生動力。(《四川黨的建設》記者 陳暉)

《四川黨的建設》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