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除了詩詞大會,這些傳統文化一直在我們身邊

黃維 陳燦

2017年02月28日16:40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原標題:除了詩詞大會,這些傳統文化一直在我們身邊

  今年春節,從不看電視的湖北上班族小李也有了自己“每期必追”的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每晚7點50,我就泡一杯茶,和父母一起’蹲守’這個節目。”和他一樣,6歲半的北京小男孩虎子最近也迷上了《詩詞大會》,當主持人董卿剛一說出“酒”字的飛花令,手裡翻著《小學生必備古詩詞》的他,沖口而出一聯詩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不甘示弱地和電視機裡的哥哥姐姐們搶答題。

  恰似一場春夜喜雨。在這個當春乃發生的時節,央視開播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圈粉無數,讓一向高冷的古詩詞在這個春節“火”了一把,無數家庭祖孫三代飯后准時蹲守在電視機前圍爐詩話,他們既為參賽選手的才情所折服﹔也為評委老師們對上下五千年詩詞歌賦信手拈來而敬仰﹔更為這樣一檔有筋骨、有詩意、有溫度的節目而點贊。

  其實,除了詩詞大會,貼春聯、剪窗花、包餃子、寫書法、品茶藝……這些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文化符號,讓人們時刻感受著傳統文化的魅力。

  世界進入“春節時間”

  剛剛過去的2017春運,全國旅客發送量達29.78億人次,而這一數字比去年增長2.2%。

  每當看到春運期間人滿為患的機場、車站和那排成長龍的購票隊伍,文化學者馮驥才總會為年文化在中國人身上這種刻骨銘心而感動。他在《春運是特有的文化現象》一文中寫道:春運的人潮所洋溢的不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合家團聚嗎?還有哪一種文化能夠一年一度調動起如此動情的千軍萬馬?能夠凸顯故鄉和家庭如此強大的親和力?

  不只是國內如火如荼的春運大潮,當農歷雞年如期而至時,世界正進入“春節時間”。

  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紐約地標建筑——帝國大廈,已連續第17年因為中國春節而“披上紅妝”。1月26日、27日兩天日落時分,這座102層摩天大樓被紅黃兩色妝點得端庄典雅,經過特別設計的“鳳凰展翅”“鳳凰飛天”“五星紅旗”等焰火特效,燦爛綻放於紐約的上空……除夕之夜,海外華人紛紛穿上唐裝,包起餃子,表達對祖國和故鄉親人最美好的祝願。

  與此同時,納斯達克交易所挂上了農歷雞年為主題的裝飾,悉尼歌劇院迎來了連續5年的中國新年亮紅活動,法國上法蘭西大區上演的春節招待會,1500名華僑華人正和當地民眾歡聚一堂……外國民眾在春節主題活動中體會中國文化的獨特蘊涵,中國“年味”香飄全球。

  從“萌萌噠”文創到“古琴熱”

  其實,除了春節,傳統文化已悄然融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也正是傳統文化最有魅力的地方。

  比如說去年收獲200萬次點擊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那些平時身居深宮埋頭修復文物的故宮工匠們,一時間成為了“90后”、“00后”心中的新“男神”。金絲刺繡滿滿的萬壽屏風、面容肅穆安詳的木雕菩薩像……精美絕倫的文物在一雙雙神奇的手中重新煥發光彩,帶給年輕觀眾極大的震撼。

  比紀錄片更火的,則是故宮緊跟時尚推出的“萌”系列文創產品,從“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折扇,再到故宮日歷, “故宮萌物”已成為年輕人的時尚“潮品”。在故宮掌門人單霽翔看來,故宮文創之所以火,是因為博物館不再“高冷”,科技手段讓文物與百姓生活零距離互動。“現在,故宮的秘訣是’萌’、讓皇家文化‘接地氣’。”

  再比如說白領圈正流行的“古琴熱”。在soho現代城工作的27歲女孩木木,去年冬天,她驚喜地發現自己家附近就開了個琴館,終於如願以償,經過兩個多月學習,已經能把一首《秋風詞》彈得有模有樣。古琴空靈、含蓄、內在的表達,讓工作忙碌的木木更優雅,也更沉靜了。

  與木木一樣,懷揣著樂器夢的白領不在少數,曾經瀕危的古琴更是大受歡迎,不僅培訓班多,各種琴館和古琴培訓班應運而生。“2003年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批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短短十來年時間,現在中國學古琴的人超過二十萬,幾乎每個星期,都會有一個新的琴社出現。”古琴“從冷到熱”,從瀕危變為時尚,也讓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會長田青“鬆了一口氣”:十多年前,古琴的圈子很小,每次北京的雅集都是那幾個人,當時大家聚在一起就嘆氣,最擔憂的問題是古琴如何傳承。現在學古琴的人越來越多,可謂后繼有人了。

  無處不在的傳統文化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看山如此,感受傳統文化也是如此。

  從我們最熟悉的取名,寓意著父母或長輩對子女的美好期望,到結婚用的“棗、栗子、花生”,用諧音的方式盼望新人早早(棗)立子(栗子)﹔從越來越多的餐廳開始在牆上懸挂書畫作品來提升文化品位,到拔罐針灸這些中醫項目讓更多的人認同並受益﹔從我們倍感親切的方言,到各具地域特色的傳統小吃……吃穿住行,飲食文化、茶文化、服飾文化、民居文化、中醫文化等等,處處透著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和感染力。她已融入到我們日常生活,我們受其恩惠而“不知有之”。

  今天,傳統文化不僅在故紙堆裡,更以活態形式融入我們的日常空間中。有學者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大魅力就是讓我們身臨其境,讓我們在生活中與其對話、與其互動,享受她而忽略她,就如同一個偉大的人,在恩澤群眾之后,看著群眾生活快樂幸福,轉身散場,很快被人忘記,隻有在梳理歷史的時候,才會被人憶起,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偉大就在於此。

(責編:黃瑾、楊麗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