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四川黨的建設

革命前輩的紅色家風

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做傳承好家風的先行者和帶頭人

劉全

2017年02月21日15:0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家風故事

【開篇的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

家風連著干部作風,干部作風連著黨風,黨風連著整個社會風氣。家風正,則民風淳政風清。好的家風,既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道德的微觀載體,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現實生活中的直觀體現。它猶如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形的規約、無聲的力量,潛移默化地熏陶著人們的心靈,塑造著人們的品格。

縱觀四川歷史,從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到如今以身作則、廉潔自律的優秀黨員干部,它們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些富有時代性、體現著社會主流價值取向的家風家教日常化、具體化、生活化,為我們樹立了良好家風的光輝榜樣。

在全面從嚴治黨的背景下,作為黨員干部,治好家、樹立良好家風,絕不只是個人的家務事。每個黨員干部除了要嚴守黨紀國法,也應帶頭搞好家風,把“育家風”融入日常,將“好家風”拓展延伸,讓“學家風”成為自覺。

紅色家風,是指一代代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歲月中所建立和倡導的家風,彰顯的是愛黨愛國、忠於人民、廉潔自律、艱苦朴素、甘於奉獻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黨員干部傳承紅色家風,不僅可以正作風、興黨風、促民風,還能帶動家人乃至身邊人廉潔從政、廉潔齊家,使家庭成為砥礪品行的“磨刀石”、抵御貪腐的“防火牆”。

【家風故事】

“將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好家風是決定人生命運的精神財富,在培育良好家風方面,老一輩川籍革命家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鄧小平家風:無私才能無畏

鄧小平的長女鄧林在一次接受報社採訪時總結鄧小平留下的家風就是“無私才能無畏”,並描述鄧小平平時在家裡說話不多,但說出來就切中要害,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影響家人成長。

鄧小平的一生充滿了波折,他總結自己時用了“三落三起”一詞。他在“三落”中能無所畏懼,並迅速實現“三起”,必定包含著一種精神的支撐,這種精神就是鄧小平對黨和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也就是鄧林后來總結的:“無私才能無畏”的精神品格。這種精神品格在長期潛移默化中成為鄧小平的家風,正如鄧林總結的:“在風浪中沉浮,在困境中磨煉,歡樂和痛苦,都已成為我心中無價的財富。”鄧朴方在“文化大革命”中因為受父親鄧小平的牽連,也被錯誤批斗,並致殘。“文化大革命”后期,鄧小平在照顧鄧朴方生活的同時,始終勉勵和支持鄧朴方繼續學習科學技術,以便為國家作出更大貢獻,其核心思想是“無私才能無畏”。

《鄧小平年譜》也記載鄧小平的家庭教育思想。在1993年1月3日這天上午,89歲的鄧小平給孫輩們說:“對中國的責任,我已經交卷了,就看你們的了。我十六歲時還沒有你們的文化水平,沒有你們那麼多的現代知識,是靠自己學,在實際工作中學,自己鍛煉出來的。十六七歲就上台演講,在法國一待就是五年,那時話都不懂,還不是靠鍛煉。你們要學點本事為國家作貢獻。大本事沒有,小本事、中本事總要靠自己去鍛煉。”這些質朴深刻的語言背后是他要將“無私才能無畏”的思想一代代傳承下去。

朱德家風:立德樹人,勤儉持家

朱德是四川走出的另一位偉人。朴素是朱德給人最直觀的個性特點。這一特點也成為了朱德家風內容的核心,朱德元帥的孫子朱和平用“立德樹人,勤儉持家”八個字總結朱德元帥留下的家風傳承。

在家人眼中,朱德堅持自己的事自己做,並教育孩子要自己做事,從洗衣服、洗襪子這些小事開始,不許他們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朱德同志先后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等要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子孫輩與他一同生活時,朱德要求他們不要有特殊思想,不要覺得高人一等,群眾怎樣生活,他們就怎樣生活,並特別訓示說:“生活上你們要自力更生,不要依靠我,也不要靠我去當官”,“一定要靠自己的才能和實干為國家作出貢獻”。

朱德家風不僅影響自己的家庭,他還以此約束自己的親屬。出於感恩當年兄弟姐妹們湊錢供他讀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朱德同志讓他們各送一個孩子來北京上學。計劃經濟時代,朱德家一下就多了十幾個孩子,生活壓力陡增。朱德元帥沒有公開自己的困難,還多次主動要求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給自己降薪,同時他自己開墾了一塊地種菜,帶著孩子們拿著鋤頭、鐵鍬、盆、桶去勞動,自己動手解決糧食難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朱德先后6次回到自己的家鄉四川,並回過一次出生地——儀隴縣。朱德同志回儀隴期間輕車簡行,要求隨從不給群眾和基層添麻煩。他取消了家鄉干部出於愛戴而為他舉辦的展覽,指示用辦展覽的地方建一所小學讓娃娃們讀書。朱德還指示當地干部要根據山區資源稟賦,發展山區經濟,自力更生,“不能光伸手向外要”。離開儀隴前,朱德同志特別提出:“希望儀隴要多給國家作貢獻!”

吳玉章家風:事事莫存虛體面,行行當立好規模

出生於四川榮縣的吳玉章是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時期,吳玉章與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謝覺哉一起,被尊稱為“延安五老”。

1963年11月20日,吳本清探望自己叔祖吳玉章,離開前請吳老寫幾句話作留念。吳玉章就在他的日記本上題詞,寫了用於客廳的一副對聯,上聯是“創業難,守業更難,須知物力維艱,事事莫存虛體面”,下聯是“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則,行行當立好規模”。寫后吳玉章還解釋說:“這雖是居家格言,但包含了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事事莫存虛體面,行行當立好規模”是吳玉章家風內容的高度概括。

吳玉章家風是他革命經歷和貢獻的凝練,他一生歷經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建設時期,可謂生命不息,戰斗不止,並且在多領域多方面為革命作出巨大貢獻。他是教育家、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和語言文字學家、新中國教育的開拓者、中國人民大學的創始人。1950年至1966年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同時還曾先后兼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院長、政務院文教委員會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等職。他一生務實嚴謹,一專多能,踐行了自己提出的“事事莫存虛體面,行行當立好規模”的家風格言。

吳玉章的家風也深深影響了家人。女兒吳春蘭走上了革命道路,加入共青團,積極投身土地革命,1933年犧牲﹔兒子吳震寰1919年赴法勤工儉學,1930年入黨,1938年學成回國從事水電建設﹔子孫輩中間很多都是不同領域的專家。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重溫川籍革命前輩的紅色家風,能夠更好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

12日召開的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上提出的要求,繼承和弘揚革命前輩的紅色家風,做家風建設的表率。(作者單位: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

《四川黨的建設》(城市版)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