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抄襲沒有“情有可原”

馬想斌

2017年02月20日16:3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抄襲沒有“情有可原”

  【文化評析】

  剎住網絡文學抄襲之風,不是靠指責技術與市場這些“背鍋俠”,而是要通過嚴懲抄襲者來實現。因為隻有將抄襲之惡實打實地定位在個體之上,立起“南門之木”,讓社會對抄襲的懲罰看得見,方能有痛切的警示之效。

  近日,11位網絡小說原創作家狀告《錦繡未央》原著作者周靜(筆名秦簡)和當當網一案,在北京朝陽法院進行了証據交換。這場維權整整持續了4年,前后牽扯百余位小說作者、編劇和網友,終於在2017年年初連跨了幾步,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伴隨這一案件進入大眾視野的,是對抄襲之作如何變成收視大賣的影視劇IP的深度疑惑,還有“小說寫作軟件”的技術抄襲路徑。這類軟件可以自動抓取同類描寫,讓“十分鐘寫下千字”“一部作品抄襲幾百部小說”成為可能。大數據在文學領域的運用,使得過去“閉門造車”式的文學創作發生了改變,使得文學能夠更精准地描述世界,作者與讀者之間能夠更高頻、更深層地互動,這是科技進步與網絡發達給文學創作帶來的福音。但是,就此放棄閱讀積累、素材研究、閱歷採風等基本工作,直接通過技術路徑,隨意復制粘貼就能成就文學創作,那所謂科技進步實在是文學領域的夢魘。

  有人痛批“寫作軟件”,為抄襲者提供了便利。可是,隨著互聯網分眾格局的出現,網絡小說追求“定位精確”,必須依靠技術手段,這也不能回避。但“玄幻”“仙俠”“盜墓”“穿越”“同人”“宮斗”這些分眾定位,是否一定要靠技術抄襲完成?換言之,技術本身沒有善惡,是操作使用技術的人將惡的一面通過技術展現給了社會。在沒有寫作軟件之前,網絡文學的抄襲就已存在﹔在寫作軟件沒有大面積使用之前,抄襲的情況就很嚴重。因此,“寫作軟件”不該為抄襲者背鍋。

  同樣不該為抄襲者背鍋的,是網絡文學的市場。很多人認為,在大量資本進入后,“網文IP”實現了迅速變現,形成了一個急功近利、快消品式的網絡文學市場,導致大量作品質量低劣、情節平庸、內容雷同,也使得網絡文學寫作成了抄襲剽竊的重災區。按照這個邏輯,很多網絡文學的抄襲就成了順勢而為的行為,網絡抄襲之惡似乎有了情有可原的地方。

  可誰都明白,抄襲就是抄襲,哪有什麼情有可原與不得已?市場的不堪與個體抄襲之間縱然有千絲萬縷的關聯,抄襲者也必須為自身的抄襲行為承擔責任,所謂“市場的問題”自然由優勝劣汰的競爭和監管的整治規范來解決。

  有些人說,如果市場不再追求網絡文學作品的速成,那麼抄襲就沒有了土壤。可為何不能換個思路來看待,如果抄襲者受到了嚴懲,且這種嚴懲足以警醒那些潛在的抄襲者,足以讓抄襲之惡畏而卻步,那麼市場是不是就有了優中擇優的選擇?需要明白,網絡文學粗制濫造的嫁接與抄襲,正是對市場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果。

  所以,剎住網絡文學抄襲之風,不是靠指責技術與市場這些“背鍋俠”,而是要通過嚴懲抄襲者來實現。因為隻有將抄襲之惡實打實地定位在個體之上,立起“南門之木”,讓社會對抄襲的懲罰看得見,方能有痛切的警示之效。

  盡管現行著作權法對一些抄襲與剽竊的界定並不清晰,但社會運轉的規則不隻有法律,還有公共治理。我們要通過行業的自律、互聯網平台的曝光、版權意識的普及,對抄襲者形成“人人喊打”的氛圍,要讓抄襲者明白,所有的知識產權都會得到法律的保護、社會的尊重。

(責編:黃瑾、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