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文化類節目崛起,“高而不冷”受追捧

2017年02月20日16:27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文化類節目崛起,“高而不冷”受追捧

  張國立在《見字如面》中。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不久前落下帷幕,圖為冠軍得主武亦姝。

  《朗讀者》嘉賓

  上個周末,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在CCTV—1和CCTV—3聯合播出。《朗讀者》是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節目播出后備受好評,不少網友表示:“在娛樂至死的各類綜藝節目中,這是又一股清流!”

  新年伊始,文化類節目火爆熒屏。《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檔檔節目都獲得好口碑。文化生態多種多樣,觀眾需要哈哈爆笑來解壓,更需要悠久的文化來滋養。而有營養的節目,顯然更受追捧。

  《朗讀者》首播

  用朗讀傳達情感,讓文學回歸生活語境

  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醞釀籌備接近1年的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上周末起每周六、日在CCTV—1和CCTV—3黃金檔聯合播出。節目每期有一個主題詞,嘉賓圍繞主題詞分享人生故事,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首期節目以“遇見”為主題,邀請了知名演員濮存昕、知名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著名翻譯家許淵沖等嘉賓。

  首期節目首先出場的是濮存昕,他講述了自己鮮為人知的一段人生經歷。濮存昕曾患小兒麻痺症,童年時竟被同學起綽號“濮瘸子”。直到三年級時,積水潭醫院的大夫榮國威幫他做了整形手術,“濮瘸子”的命運得以改變。他以一篇老舍散文節選《宗月大師》致謝榮國威大夫。

  《朗讀者》很有人文溫度。在和董卿交流時,濮存昕還感恩了給過自己幫助的很多人,包括父親、表演藝術家藍天野、導演林兆華等,記住幫助過自己的人,不要認為一切都理所當然﹔有能力的時候去幫助別人,不要認為一切都事不關己。

  接下來,柳傳志暢談因拙成巧的人生軌跡,高三時與成為百裡挑一的飛行員的機會失之交臂,節目現場柳傳志重現“父親的演講”,朗讀兒子婚禮上的家信﹔張梓琳透露了自己一舉奪魁、當選世界小姐后的種種經歷,並分享了為人母親近一年的驚喜與感動,她為女兒朗讀了作家劉瑜的散文《願你慢慢長大》﹔曾翻譯《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牡丹亭》,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北極光”的96歲高齡翻譯家許淵沖也受邀到場,追憶往事,他道出曾用翻譯林徽因詩詞追求女同學的獨家趣聞……他的好友、學生現場朗讀了老先生的翻譯作品。

  除了上述名人,一些普通人也來到了這個舞台。蔣勵是一名無國界醫生志願者,曾在阿富汗的槍林彈雨中迎接新生命。她朗讀了鮑勃·迪倫的歌詞《答案在風中飄揚》,她渴望那些在炮彈與硝煙中誕生的孩子們一切安好。

  來自成都的周小林、殷潔,則以平凡人的愛情故事打動了觀眾。“沒有讀過情詩的話就太不完整了。”二十多年來,兩人依舊將讀情詩當作是日常,丈夫因為妻子的一句話,建造了全國最大的花園“鮮花山谷”,一年四季花開不敗。夫妻倆朗讀的是大翻譯家朱生豪的情詩。當妻子從樓梯上緩緩走下,念“醒來覺得甚是愛你”,非常動人。

  本期節目還特邀著名鋼琴演奏家李雲迪彈奏開場主旋律,台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在結尾處彈唱經典歌曲《匆匆》。

  網友“安利”

  不用看那些滿屏的

  喜劇和綜藝節目了

  在《朗讀者》中,每期根據主題,回顧古今詩詞、文學經典、電影橋段,通過人們飽含深情的朗讀,以舞台視覺語言輔助呈現,讓觀眾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學的力量,引發共鳴,感受文學之美、聲音之美、情感之美。用朗讀傳達情感,讓文學中的“情感”成為人與人之間的聯結,讓文學回歸生活語境。將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朗讀者的情感故事和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完成統一,帶給觀眾一場關於文學與情感的“碰撞”盛宴。

  以朗讀和訪談為核心的節目內容,加上經典音樂藝術的加持,《朗讀者》首播之后,在一眾以顏值為看點的真人秀,以犀利吐槽為主旨的綜藝節目中已經脫穎而出。這幾天,觀眾、網友都在“安利”央視這檔口碑爆棚的新節目。

  董卿的好友婁乃鳴導演也向董卿用兩個字“驚了”來形容第一觀感,他還盛贊道:“就是完全沒有套路的一個節目,哪裡請來的大神。在不經意間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

  網友和觀眾紛紛贊揚,“終於不用每周打開電視,看到的都是低俗的喜劇和綜藝節目了 。”“央視越來越給力了,從《成語大會》到《詩詞大會》,再到《朗讀者》,真心為我們做好節目啊!”“每個周末准時看電視,感謝節目讓我們得以享受一場精神的盛宴。”

  而董卿也獲得好評無數,“《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這種文化類節目真的很適合董卿,我想說我也成為董卿老師的粉絲了!”“董卿主持這個節目是不二人選,腹有詩書氣自華,從內而外的氣質!”“若有詩書藏在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很多人都表示漲知識了,“通過濮存昕的朗讀才知道,原來老舍(shě)是念老舍(shè)。”

  絕佳時機

  文化類節目崛起是價值的回歸

  2017年伊始,文化類節目火爆熒屏。《見字如面》第一季播出過半,雖然沒有耀眼的舞台包裝和激烈賽制,但憑一封信、一個人就讓觀眾陷入故事,豆瓣評分高達9分﹔《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不久前落下帷幕,由詩詞引發的全民大討論仍在繼續,該節目在豆瓣的評分為8.5分﹔《朗讀者》首期播出后,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3分。在不少綜藝節目“娛樂至死”的情形下,這類文化類節目被網友盛贊為“一股清流”。

  實際上,從2013年至今,文化類綜藝未曾缺席過。

  從2013年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2014年的《中國成語大會》,再到如今的《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被稱為“文化頑主”。繼玩轉漢字和成語之后,在《見字如面》中,關正文把中國從古至今的書信做了一次集中大掃描和大梳理,開始了在書信文化領域新的征程。張國立、張涵予、歸亞蕾、蔣勤勤、何冰、林更新、王耀慶等8位明星用聲音扮演那些寫信人,讀出那些歷史中的信件。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關正文表示,一開始嘗試做文化類節目,並不是因為有前瞻性,而是“面對未來”的一種選擇。“我們的文化產品、精神生活需要多樣性的生態與品種。但是,現實情況是我們人均讀書的時間太少了,用於娛樂的時間太多。人類精神文化生活一直有主流,跑偏的時間稍微一長,人類文化的自我修復能力就會起作用。”

  如今,新一檔文化類節目《朗讀者》首播滿堂紅,這也是主持人董卿首次擔任節目制作人的節目,此前董卿還曾擔任《中國詩詞大會》等多個文化類節目的主持人,不過,在她看來,這並不代表文化類節目要開始大火了,只是個風向標。

  當下,碎片化閱讀成主流,深度閱讀日漸式微。盡管超過半數的人表示,非常願意“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當強大的社會生存壓力迫使人們的精力向工作傾斜,花在閱讀上的時間驟減。這未必全然歸因於人們文學價值的忽視,主流媒體在閱讀氛圍和倡導文化價值的職能上也存在缺失。

  在這樣的社會現實和需求下,文化類節目迎來了絕佳時機。在滿屏的娛樂類綜藝節目中,文化節目相繼涌現似乎是一種時代的必然,也是一種價值的回歸。當觀眾的眼睛被娛樂填滿之時,自然會產生新的需求——對自我、對世界產生疑問,尋求答案。優質的文化節目也就適時而生。

  相較於娛樂類節目,文化節目確實有一定的准入門檻。董卿也認為文化類的節目很難做,需要更精心的設計,他們希望把《朗讀者》打造成一檔“高而不冷”的優秀文化節目。“高”是來自文學品質,而“不冷”靠的則是情懷,用真摯的情感讓文化更加平易近人。(張素芹)

  頭評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

  張素芹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這是董卿在《朗讀者》制作人札記中的知而設問。

  在我看來,這樣的知而設問還有很多。比如,“你有多久沒有寫信了?”“你有多久沒有讀紙質書籍了?”……答案相比都是一樣的——“很久了吧。”

  現實的生活往往雞零狗碎,能拿出來安靜讀書、讀詩、寫信的時間越來越少了。

  人們的眼睛在被滿屏的娛樂節目充塞得滿滿之時,表情是哈哈大笑,內心卻是空空的。

  這也是為什麼《見字如面》《朗讀者》這類文化類節目讓我們如此推崇的原因。

  人間情感突顯文學之美,人文情懷加深節目厚度。在書信、詩詞、文章的背后,那些故事和情感,總能帶給我們心靈上的共鳴。

  就比如看完鮮花山谷夫婦26年的情感故事,不僅董卿會想起沈從文的那一句“我們相愛一生,還是太短”,你我,也會想起。而很多小孩子也在追看的《中國詩詞大會》,很多詩句他可能一時理解不了,但是郊游之時也會想起一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年歲漸長后,可能也會在某一刻頓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深意。

  潤物細無聲。

  這些文化類節目是一場場激蕩情感共鳴的文化盛宴。欣然赴之。

(責編:黃瑾、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