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山西《前進》雜志

關於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路徑的思考

楊建慧

2017年02月15日15:2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經濟下行是備受國內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對於山西而言,全國經濟下行是極大的外部壓力,而山西長期以來依靠資源優勢發展,導致經濟結構嚴重失衡的發展局面,構成了山西整體經濟下行的客觀成因。經濟增速的持續下滑,引發了人們對山西經濟社會發展出路的思考。筆者試圖通過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路徑的探索,從多個角度考察山西發展的路子,為山西經濟社會的發展提出建議。

一、經濟下行背景下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面臨的問題

資源型經濟主要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主要依賴該區域內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或者把資源開採及其初級加工業等價值鏈低端產業作為發展的主導產業的經濟增長模式。資源型經濟模式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模式,容易導致對資源及其部門的投資偏好,而當前資源型經濟轉型是世界性的難題,即使是市場經濟體系較為完善,經濟相對發達的國家,其經濟結構也存在不合理的方面。作為長期以來資源依賴性比較強的山西,經濟轉型所面對的情況更為復雜,面臨的問題也更為嚴峻。

(一)資源型經濟發展使山西跌入了“資源優勢陷阱”。豐富的煤鐵等礦產資源曾經是山西工業起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選擇資源開發及其加工業為主導產業,也是符合比較優勢原則的發展形式。但是過分倚重資源部門的高收益,長期更多地把投資集中在資源部門,而資源部門除自身投資之外,對其他產業部門的資本需求能力較弱,沒有形成新的產業資本積累。同時,對於具有溢出效應且技術含量較高的制造業及服務業部門投入過少,資源部門的高收益對本地消費品需求的拉動又非常薄弱,造成了山西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結構嚴重失衡,替代產業及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的發展格局。這種畸形的資源型發展,使山西從資源繁榮走向經濟發展持續下滑,跌入了“資源優勢陷阱”。截至目前,山西資源部門對經濟要素的吸納效應、沉澱成本及路徑依賴,使山西的資源型產業轉型升級始終沒有走出一個怪圈,那就是“煤炭市場需求旺時,無心轉型﹔市場交易差時,無力轉型” 。

(二)經濟轉型中深層次矛盾凸顯,轉型發展內生動力不強。一方面,國際經濟形勢仍然不穩,全球經濟發展持續放緩,市場需求拉動乏力,對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造成了巨大外在壓力﹔另一方面,山西與經濟發達地區及國內、國際市場相對較遠,城市經濟體系相對封閉,自身發展乏力,替代產業尚未形成。經濟結構深層次矛盾凸顯,轉型發展內生動力不強困擾著山西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制造業部門科技進步較快,需求主要集中在當地,對本地經濟的帶動引領作用明顯好於資源部門,但需要更多的資本投入。資源型發展的結果使制造業本來就比較稀缺的要素更為缺乏,產業發展條件趨於惡化,產品成本增高,競爭力下降。資源部門較大的沉澱成本使山西人在潛意識中不願意付出改變資源型發展路徑所帶來的短期損失,而是更偏好於維護既得利益關系及其合作關系,抑制了非資源產業的資本需求及需求動力和能力。

(三)資源型經濟轉型中的部分區域歷史遺留問題嚴重。當前山西經濟形勢復雜多變,資源型經濟轉型的任務繁重,需要處理的各種關系紛繁復雜,包括傳統產業轉型與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關系、資源型經濟轉型與整個山西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關系、資源型產業轉型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等。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日趨成熟,各種地方紅利的轉換與消失,特別當煤鐵等產能過剩,資源型產品市場需求下降,資源產品價格大幅下跌,導致產量急劇萎縮,部分區域市場主體收入無法保障,勞資關系緊張,社會保障負擔加重,種種遺留問題逐漸顯現,資源型經濟不僅直接影響了資源部門勞動力的生活生存狀態,也使山西的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二、經濟下行背景下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路徑的思考

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有一些也是我國其他資源型經濟發展區域所面臨的問題,山西需要根據自身特點和資源型經濟轉型目標要求,走出一條適合山西自身經濟發展的路子。隨著世界市場的不斷融合,傳統產品的國際競爭壓力進一步增大,我國經濟增速在短時間內不會出現高速增長,經濟發展、社會需求、宏觀調控等許多方面將呈現出新的特點,產業發展、經濟結構調整面臨新的條件和挑戰,對山西經濟發展的速度、結構、模式、質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資源型經濟轉型必須以思維和理念的轉型為先導,以企業轉型為基礎,以產業轉型為重點,加快推動山西資源型經濟社會的總體轉型發展。

(一)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作為加快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主攻突破口。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是山西加快經濟轉型發展的主動選擇。合理的產業結構調整不僅是當下經濟發展成果,是將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立足點和基礎,更是當今山西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環節和主攻方向。2015年,山西省三次產業投資比例已經由2014年的7.4:41.8:50.8轉變為2015年的10.9:37.9:51.2。可以看出,第二產業佔比下降,服務業佔比有了進一步提升,山西的資源型經濟轉型已經有了一個良好開端。

1、繼續以經濟下行低點為機遇培育發揮山西特色產業優勢。基於資源稟賦和山西地理條件的現狀和特點,山西特色優勢產業無外乎煤鐵特色產業和非煤特色產業。首先,煤鐵特色產業及其行業轉型是山西整體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煤鐵特色產業及其行業是山西的特色優勢產業,也是山西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煤鐵等資源的主導地位在今后相當時期內很難發生實質性改變。2016年11月,駱惠寧書記在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明確指出:“山西要構建多元化中高端現代產業體系,走差異化高端化煤基化工新路。山西雖然科技支撐力相對薄弱,但無論從基礎布局,還是從創新后勁上都具有比較大發展潛力。”2015年,山西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已經佔到全省投資的47.8%。現代煤化工可以以經濟下行低點為機遇,通過合理配置資源,搭建平台,聚合、聚集可用資金,吸引利用地方的和外在的資源型人才,發揮專業團隊優勢,跨企業聯合發展,盡快走出一條與石油基不同的差異化、高端化、規模化、國際化的煤基化工發展路子。利用現代新技術,堅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新能源,形成多輪驅動、低碳綠色的綜合能源體系,以能源結構優化促進工業轉型升級,把煤炭和環保結合起來,打造具有全球領先水平的煤炭、重化工和制造業以及耐用消費品工業產業等資源型清潔能源產業。發揮山西煤鐵特色產業優勢,最終使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生產技術、企業逐漸減少乃至消失,達到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目的,這是山西經濟下行條件下得以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其次,從煤鐵資源以外尋找戰略支撐點培育發展山西非煤鐵能源特色優勢產業。非煤鐵能源特色資源對市場的佔有,依托的是該類資源自然稟賦以及對發展機會的把握,既包括特定環境生成的資源稀缺性,也包括特定發展環境和稍縱即逝的發展時機等。資源的稀缺性構成特色經濟的自然基礎,山西必須從煤鐵資源以外尋找戰略支撐點,加快資源型經濟區域特別是資源枯竭型經濟區域的轉型。要堅持規劃先行,建設管理並重,挖掘三晉文脈、依托山水景觀、融入現代元素,努力打造人文、綠色、智慧山西。由於受特殊的地理、氣候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山西形成了一些其他區域無法替代、遷移的獨有資源。實體經濟如:山西六味齋、清徐的食醋業,大同地區的小雜糧、黃花菜、剪紙業,朔州地區養殖業、蔬菜、藥材、花卉等一系列設施特色農業,長治沁源的脫毒馬鈴薯及香菇、杏鮑菇、百靈菇、靈芝等菌類系列產品,呂梁柳林的大紅棗、汾陽的汾酒和薄皮核桃及已經快速打入市場的紅棗夾核桃、小雜糧等早已聲名遠播的特色產品,晉中平遙牛肉、太谷餅及特色果蔬農業、祁縣玻璃器皿產業等等,都是山西非煤鐵能源特色優勢產業,是山西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旅游業方面,山西擁有佔全國75%以上的地上文物,包括山水自然資源,古城、大院文化遺產,寺廟文化景點等等,這些獨有的資源,帶有鮮明的比較優勢和區域特色,具備山西特色經濟的基本特征。山西隻要打破資源型常規思維,根據不同地域特征,結合本地資源狀況、交通區位等綜合因素,虛心學習科技知識,不斷提高產業科技創新水平,根據本地域環境生成的資源稀缺性,打造自己優質的特色產品,擴張自己的比較優勢,建立自己獨特經濟發展“坐標系”,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市場亮點,就能開辟適合山西特色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2、借助經濟下行的倒逼態勢發展山西服務業。服務業是稅收的重要來源,是吸納就業的壓艙石,服務業發展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的重要指標。羅斯托經濟發展階段理論認為,經濟成長階段中,傳統社會的主導部門是農業﹔起飛前階段的主導部門是食品、飲料、煙草、水泥等工業部門﹔起飛階段是非耐用消費品的生產部門和鐵路運輸業﹔成熟階段是重化工和制造業﹔高額群眾消費階段是耐用消費品工業、服務業部門。根據中國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實際狀況,當前中國不同地區處於不同的階段,但總體在成熟階段的前后。盡管服務業始終是山西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但經過努力,近幾年已經有所增強。統計顯示,2015年山西服務業比重較上年增加6790.2億元,增長9.8%,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3.0%,佔比超過一半多。在工業經濟嚴重下行的情況下,服務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拉動了GDP增長,同時,啟動了經濟、社會、人口、生態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轉型步伐。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主動引領服務業發展新趨勢,這對於山西的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是極大的推動力。山西隻要借“互聯網+”的東風,不斷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加速融合,就會推動服務業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的蓬勃發展,使服務業成為資源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亮點和新動力。

(二)扶持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的發展。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中國經濟運行則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保持在合理區間”的特征,這種國際國內經濟發展態勢,為山西民營企業的轉型發展提供了一個十分有利的轉型契機。山西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是近幾年經濟發展中最為活躍的力量,完成增加值和上繳稅金在全省接近半壁江山。受全省經濟下行影響,民營企業經濟在經濟總量不斷擴張、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的同時,到2015年10月底,全省中小企業及民營企業增速下降明顯,這是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現象,是一個發生在實體經濟層面上的自然過程。這種形勢下,一方面,政府需要對民營企業進行扶持,幫助企業避免經濟下行可能引發的一些風險,引導轉型企業順利度過難關﹔另一方面,換個角度看,山西經濟增速的持續下滑對於山西民營企業的發展同樣具有倒逼作用,資源型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必然是民營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當前,山西民營企業經營者和管理者,需要著重於職能著力點的轉變,借助企業規模較小、經營靈活的特點,根據市場需求和企業自身實踐經驗,調整發展思路,尋找推動企業發展的動力,發展與本企業相關的優勢產業以及綠色生態產業,要不斷克服產品雷同、綜合競爭力不強等弱點,避免出現企業債務危機和房地產泡沫,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

(三)進一步改善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環境。山西要實現資源型經濟轉型,必須適應國際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要求,圍繞“供給側改革”,繼續為化解過剩產能、優化產業結構營造一個適宜發展環境。

一是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為資源型經濟轉型提供比較寬鬆的金融支持環境是山西走出經濟下滑困境的重要手段。在經濟持續下行的背景下,山西必須嘗試繼續推動市場化改革,強化多元投資主體。一方面,做大做強煤鐵高端產業,延長煤炭產業鏈,提高煤鐵產業附加值﹔另一方面,把資金更多地用於支持市場主體的消費、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的復蘇、地方特色產業的興起及服務業發展,這是一個明智的自主選擇。也許這對GDP增長的提升不太明顯,但中長遠來看,經濟“新常態”條件下,不僅對市場主體消費、復蘇中小微企業、地方特色產業及服務業受益程度遠大於繼續使用傳統粗放的高速增長方式所帶來的益處,更重要的是可以消化前期刺激政策累積效應和溢出效應造成的產能過剩,穩步進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中高速經濟增長階段。二是不斷營造良好的間接宏觀調控環境。經過多年市場經濟實踐,山西的市場主體已經逐步成熟。在煤炭行業蕭條、經濟下行壓力巨大的情況下,山西堅定信心、頂住壓力,沒有對經濟運行進行大規模直接行政干預。這給了市場一個強烈的信號,即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定,給市場主體以穩定的預期,促進內需的作用已經逐漸顯現。在今后的經濟發展中,要繼續啟動一些既有利於當前穩定經濟增長又有利於長期結構平衡的大項目,如大力推進環保節能、信息消費等新型產業發育成長,優先扶持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繼續進行棚戶區改造、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必要時進行部分政策性投入,為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提供良好的間接宏觀調控環境。

(作者單位:山西省直機關黨校、省直機關行政學院國情省情教研室)

山西《前進》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