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輝
2017年02月03日14:1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當今的全球經濟貿易格局與國際交流事務舞台上,越來越多地看到了中國城市的身影。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深度融入全球,需要更多的國家中心城市承擔起國際門戶的使命與職責。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全球價值雙環流”將深刻改變我國中心城市布局,將對國際門戶的發展建設起到舉足輕重的影響。在當前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西部地區向西、向南開放顯得尤為迫切,建立一批內陸國際門戶已經提到了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因此,在以上兩大背景基礎上,成都擁有向東融合、向西對接、向南聯動的重要區位,理應成為國家層面重要的國際門戶型中心城市。
一、國家在西部需要成都來承擔國際門戶職能
“一帶一路”將產生價值雙環流格局下的新貿易格局,並不斷引導中國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向價值鏈高端環節移動。一方面,中國與世界各經濟體、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科技、政治交流全面加強,雖然我國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貿易額比重在下降,但經濟要素流動性卻在顯著增強,主要表現為產業鏈條的並購整合,創新技術的跨國聯動,更為高端化的服務外包等方面。另一方面,我國與經濟相對欠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經貿、產業、基礎設施、文化等交流合作在持續加強,如我國參與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與當地產業鏈的融合。未來,我國在傳導北美、歐洲、日韓等國家技術產品、技術服務等優勢,同時輻射東南亞、非洲、南美洲的大宗物資交易、產品輸出方面的樞紐作用將明顯增強。這種新型國際門戶將擺脫沿海化的區位選擇,在我國更為廣闊的內陸地區尋求新的中心城市。目前根據最新權威機構發布的全球城市體系排名,成都屬於高成長性城市,在我國內陸地區拔得頭籌,綜合潛力巨大,通過國際門戶建設能夠盡快促使中西部地區市場體系融入全球化。
成都的國際化步伐加快也得益於國家對全國城鎮體系的戰略性重構。一方面,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在我國中西部地區選擇生態承載力較高,人口規模總量大且經濟基礎較好的城鎮密集地區培育城市群,以努力實現中西部地區轉移1億農村人口的城鎮化目標。其中以成都、重慶為核心的成渝城市群成為了“十三五”時期的重點投資建設區域,是構建相對均衡的全國城鎮體系的重要支撐,也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以國家高鐵網、能源電力基礎設施為主的投資建設使得成都與我國中東部的中心城市之間聯系更為密切和便捷。另一方面,從美國、歐盟等同等尺度和經濟體量的國家或地區發展來看,建立相對均衡的對外開放格局是其重要的全球化戰略。如美國在20世紀中葉積極開發太平洋沿海地帶的口岸城市,強化中部的國際航空樞紐地位,使得美國能夠同時應對環大西洋、環太平洋的經貿交流。歐盟在擴展成員國的同時積極向東聯動,通過東歐國家的開放建立起與西亞、東亞國家的經貿、文化交流渠道。
二、成都的優勢與機遇
成都的國際化功能發展進入快車道。伴隨著2016年成都的航空客運吞吐量超過4500萬人次,成都始發到達波蘭羅茲的“蓉歐+”國際班列常態化,成都的國際化步伐在顯著加快。以航空港、蓉歐快鐵陸港為主的口岸經濟快速發展,對外貿易對於經濟的拉動作用得以強化。2015年成都的對外進出口總額接近400億美元,在中西部地區處於領先地位。面向“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增長顯著加快,對於東南亞的老撾、泰國貿易增速分別為30.3%和111.6%,對於中亞的土庫曼斯坦增速為47.7%。
成都的對外交通門戶比其它中西部城市更受到市場的青睞。隨著“蓉歐+”中歐快鐵的常態化,成都的向西開放門戶功能顯著增強。“蓉歐+”的貨源地重慶是第一位,同時廣東省、浙江省兩大經濟強省也是重要的貨源供給地,這幾個外部省市的貨源比重已經超過了50%﹔隨著“蓉歐+”班列常態化,越來越多歐洲的貨物能夠抵達成都鐵路口岸,使得成都既能夠成為國內物資集散中心,又能成為外國對華貿易業務的分撥中心。與此同時,成都開通的歐洲、北美航線數量居於中西部地區第一位。從國內外大型物流巨頭的布局來看,成都是西部地區最為集中的區域,如普洛斯、順豐、亞馬遜、馬士基、DHL、京東、菜鳥等均把區域物流中心都布局在了成都。正因為這樣的優勢,成都是市場資本認可度很高的國際化城市,所以也有必要建設成為國家西部的國際門戶型中心城市。
成都的國際交往能力也有了長足進步,國際交往事務在中西部地區遙遙領先。2016年7月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成都舉行,標志著成都的國際化地位顯著提升。目前外國政府獲批在成都設立領事機構達16個,國際友好城市達32個。成都入選《財富》雜志評選的“全球最佳新興商務城市”“中國十大創業城市”﹔據DT財經統計,成都在吸引歸國人才方面屬於新興人才聚集中心。當前,以軟件信息、汽車整裝、飛機制造、北斗衛星等為代表的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與尖端產業基地的快速發展也與成都的國際化步伐有著密切關系。
三、推進國際門戶的重要舉措
第一,構筑樞紐型國際空港門戶和空港經濟圈。成都到2020年的航空旅客吞吐量預計將達到8000萬人次,國際中轉業務將有大幅提升。未來在雙流國際機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的發力下,成都的樞紐型國際空港門戶價值體現在如下三個空間層次。首先是建立起面向北美、歐洲的洲際航線,實現成都與全球城市體系頂尖城市的緊密互動,並構建起跨境電商貿易圈。其次,面向3000公裡的航空商務圈,將輻射影響東亞、南亞和東南亞等國家地區,直接服務人群在30億左右。再次,依托四川省及周邊省市的支線航空,將區域中轉業務匯聚到成都。在這三個層面上通過自由貿易區、空港綜合保稅區等實現全球產業鏈的重新配置,同時進一步發揮入境旅游72小時免簽政策優勢,積極擴展國際旅游圈。立足國際空港門戶要積極爭取航權,現在比較流行的是第五航權,即允許第三方的他國的飛機在本國參與運輸。成都有臨空經濟區,可以允許其他國家的運輸段在這個地方運輸中轉產品。同時還要擴展第六航權,本地的航空公司承擔其他國家的航空業務。比如未來川航的飛機可以承擔東南亞、南亞國家的航空運輸職能,然后在成都中轉,再飛到北京,或者飛到韓國、日本。依托空港發展臨空經濟區,按照自由貿易區模式推進負面清單管理。
做好成都兩大國際機場的臨空經濟功能分工與時序安排,共同構建中國西部重要的空港經濟圈,同時避免戰略資源利用的分散化。一方面強化雙流國際機場與成都高新區之間的密切聯系,推動與成都科學城的一體化發展,共同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跨境金融貿易中心區,包括航空金融租賃、航空保險、航空代理、航空經紀等服務﹔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和國際科創交流基地。另一方面,逐步培育天府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進一步協同推進與天府新區核心區之間的走廊地帶開發,重點發展智造產業、物聯網、跨境電商總部等功能﹔協同鐵路與公路物流運輸功能,建設面向整個成渝地區的國際保稅物資集散基地,打造中國西部航空快遞中心和分撥中心,建設我國西部重要的農產品進出口基地﹔大力發展航空先進制造業﹔圍繞天府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建設人口規模20萬的高品質小城市。
第二,構筑洲際貨運鐵路樞紐和跨國商品的集散中心。一方面,發揮青白江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的集散優勢,逐步穩定開辟連接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北部灣和京津冀城市群的沿海港群和中心城市的貨運班列﹔另一方面,發揮成都向西與向南的跨境運輸優勢,全面提高“蓉歐+”班列發車與返程頻率,積極謀劃成都—東南亞快鐵,使成都成為亞歐大陸重要的洲際貨運樞紐城市。伴隨著洲際貨運鐵路樞紐的建設,未來中國的日用消費品、電子設備產品等進入歐洲市場的大門將敞開,同時歐洲高品質的食品與農副產品、汽車、機電、高新技術產品
進入中國也更為便利。在不久的將來,成都與歐洲各國共同建設的產業園區和綜合保稅物流基地將大規模落戶。進一步理順成都鐵路貨站與成渝城鎮群各級城鎮和成都大都市區的協同發展關系,引導各類產業園區的有序組織與布局。一方面,以青白江鐵路集裝箱站為主,天府國際機場的鐵路站、天府新區南部鐵路站為兩輔構建面向區域的貨運樞紐格局,進一步強化對成渝城鎮群的輻射帶動作用。另一方面,圍繞上述三個鐵路站串聯起成都大都市區東半部的重要產業區,形成龍泉山兩側的新興產業聚集走廊﹔建設集裝箱運輸專線和高速公路連接線,實現本地加工制造產品與鐵路綜合保稅物流中心的緊密互通。
第三,謀劃全球的科技創新中心。新時期的城市競爭更加注重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的競爭,尤其是全球城市體系中躍升最快的這類城市。當今的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更依賴城市與全球其它城市、高科技園區的交流合作,因此重要的國際門戶對於推動城市的科技創新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一方面,發揮國際空港、陸港作用,促使成都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創新企業與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城市之間更加密切的交流,合作建設一批國際科研創新機構,推進基礎創新工作﹔另一方面,也加快吸引更多高素質國際人才來成都創業與落戶,並通過“蓉創+”模式建立更多元的產業技術合作平台,直接把國外的先進人才技術請進來,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落地。著眼長遠,在成都大都市區層面上統籌布局科技創新功能,逐步引導重大科技創新功能向都市郊區疏解,並與重要產業基地、重要交通樞紐地區聯合布局。構建“一核一環”的區域創新網絡,“一核”為以成都主城區的高校、各類研發服務機構聚集區為核心的科技創新中心區,做強技術創新和市場創新﹔以天府新區成都科學城為核心,雙流國際機場周邊、溫江區、郫都區為支撐構筑創新半環,建設特色創新成果轉化基地,同時在天府新區預留好國家大科學實驗基地。
第四,培育全球文化交往中心。縱觀位居全球城市頂端的城市無不將城市文化的弘揚放在重要戰略位置。一個具有開放包容文化認同的城市對於創業者、企業家具有長久的吸引力,因此建設全球影響力的文化交往中心也是國際門戶的重要指標之一。成都擁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其文化本身也是人類在歷史遷徙中不斷融合發展的。在門戶建設進程中,將成都傳統文化與國際文化交流、全球數字媒體制作、國際休閑娛樂等功能相結合,同時將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發展建設,創造出中國內陸地區的國際文化名城典范。在成都大都市區構建三個層面的全球文化功能布局。首先,立足成都主城區,將老工業廠區、老商業街區、傳統民居聚集區等按照國際范兒的文化型功能區進行更新與功能修補,大力發展國際時尚藝術展覽、數字媒體創新、特色文化會議、博物與演出、都市消費文化等功能,建成具有古蜀建筑風情的特色街區。其次,在都市區外圍組團,如天府新區核心區、雙流區、溫江區、郫都區、新都區和龍泉驛區,結合大型醫療設施、體育休閑功能的疏解與集中布局,植入文化創意產業和專題性國際文化功能,並建設服務於周邊社區的綜合型文化副中心﹔同時在主城區與外圍組團之間的城鄉結合部,大力發展休閑農家樂,構建獨具川西魅力的現代都市農業文化景觀區。再次,以都江堰、廣漢三星堆、天府國際機場—龍泉驛、新津等地區,立足於文化遺產、風景旅游資源和地域文化元素,建設獨具特色的國際休閑文化產業聚集區。重點在天府新區預留好各國領事館、國際事務機構等場址,在龍泉驛(天府國際機場與主城區之間)預留好世博會、世界園藝博覽會或迪斯尼等大型主題娛樂公園等會址。此外,要控制好整個都市區面向西部的景觀視線通廊,將川西的雪山群峰納入城市的景觀背景,保護好這個具有世界標志意義的文化景觀通廊,使成都成為名副其實的雪山腳下的國際文化名城。
(徐輝,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規劃學術信息中心副主任、高級城市規劃師。主要從事區域規劃、城鎮化規劃、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研究等,先后主持或參與《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年)》《京津冀城鄉規劃(2016-2020年)》《江西省空間規劃(2016-2030年)》《首都空間發展戰略》等重大工程項目﹔先后負責浙江、江西、新疆、山東等一批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和新型城鎮化規劃﹔先后負責、參與了首都地區、沈陽、成都、太原、大同、漳州等城市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承擔中央改革領導小組、相關部委委托的城鎮化等重大科研項目。)
(成都《先鋒》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 |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