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先鋒

(時代先鋒)

他的心中充滿動力——追憶“太行”發動機總設計師張恩和

2017年01月18日08: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張恩和(左二)工作照。
  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航空發動機,是飛行器的心臟,因為它集成了現代工業最先進的技術成果,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工業基礎和科技水平的極致體現。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航空發動機獨立研制國。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這段中國航空發動機自主研制的歷史,也是“太行”發動機總設計師張恩和為之奮斗的一生,他帶領我國航空發動機實現了由中等推力到大推力、由渦噴發動機到渦扇發動機、由第二代發動機到第三代發動機的跨越。這位懷揣著“中國心、動力夢”的科學巨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還在為航空動力事業奔忙。

  較真的老爺子: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研制發動機

  在張恩和同事的記憶裡,真正看到張恩和落淚隻有一次,就是在裝有“太行”發動機的飛機首飛成功的時候,飛行員安全地從飛機上走下來對他說“發動機挺好的”,張恩和抱著飛行員哭了。

  讓這樣一個感情內斂的東北漢子落淚的,是“太行”18年危難重重的研制歷程,更是航空中國心得以一飛沖天的自豪與激動。

  張恩和的動力夢開始得很順理成章。從小到大一直是尖子生的他,到了大學被選拔去了最難的發動機設計專業,畢業后到空軍部隊鍛煉一年后,於1965年分配到中國航發動力所開始航空發動機設計生涯。部隊的經歷讓他更深刻地體會到,不能自主研制航空發動機,就會永遠受制於人,無法真正自主掌控飛機的性能,無法真正捍衛中國遼闊的土地。

  一到動力所,張恩和就馬上投入到渦扇6發動機的研制工作中,隨后又參與了多個發動機型號的設計工作。他一面進行發動機設計、總裝、分解、調試、排故的實踐,一面學習先進技術、關注國外先進發動機設計特點和發展動向。為了向航空發動機更高的技術領域進軍,張恩和在1981年到美國紐約理工學院留學進修。學成后,拒絕了為他准備的實驗室和房產,張恩和毅然回國扎進了設計所的研究工作中。

  “飛機研制,動力先行”,這句行話說明了航空發動機之於飛機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了航空發動機研制周期之長、系統之復雜,很多航空人干了一輩子也沒干成一個型號。在沒有任何技術和經驗可以借鑒且財力、時間都十分有限的情況下, 1991年,已過知天命之年的張恩和挑起了“太行”總師的擔子,用他自己的話來形容,此后的日子“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干發動機”。

  航空發動機不只是設計出來的,更是試驗出來的,設計制造出來后還要做大量的試驗進行驗証。每一次試驗,張恩和都必然到場﹔每一個數據,他都了如指掌。“零下20多攝氏度,老爺子跟我們一起在外場聽發動機聲音”“60多歲還在裝配架上爬上爬下,半夜一起分析數據排故”……回憶起張恩和,同事們腦海裡都是這樣的畫面。有一次,為了驗証發動機是否符合裝機要求,張恩和爬上2米多高的試驗台,把附件一個個地擺上去,因為太過專注手裡的活兒,一個踩空摔了下來,腦袋磕到零件,血流不止,當場昏迷。而當他醒來后卻仿佛不知疼痛一樣,第一句話問的就是發動機。

  對待技術問題,張恩和十分“較真”。在一次常規的低溫試驗中,為了等到合適的溫度,當時60多歲的張恩和堅持在寒冷的廠房裡和大家一直等到早上5點,為了達到低溫要求,他不時地去查看室外溫度計,還一遍遍地給氣象站打電話詢問最低溫度何時達到。“大半夜的,氣象站的人后來都煩得不行了。”同事笑說,但正是張恩和的言傳身教,大家才明白,試驗差一點也不行,必須較真到底。

  這份較真也是對實事求是的堅持。在“太行”研制過程中,很多人建議把發動機推力提升到一個高水平的狀態,但張恩和認為當時很難達到,他根據研制工作實際情況制定了一個合理的推力水平,並達到了目標,為當時的型號研制節約了時間、打下了基礎。而高推力指標直到10年后技術水平逐漸成熟,才完全實現。

  大將之風:把天大的事都裝在心裡

  “太行”是山,在同事眼裡,張恩和也如山一樣,沉穩鎮定,什麼事兒到他這兒都能迎刃而解。他不僅技術過硬,更是掌握全局、運籌帷幄的“帥才”。“隻要老爺子在場,哪怕隻看到個背影心裡也踏實。”同事們說。

  從“太行”發動機研制開始,參研單位多達40余家廠所,張恩和倡導大家一起干、比著干,極大地激發了大家創新的激情和活力,爭相採取新方法、新工藝攻克難關。

  “他把天大的事都裝在自己心裡,扛在自己肩上。十來萬人一起研制發動機,問題千頭萬緒,他從戰略上看問題,把大家引導到正確的道路上,讓每一個員工都能夠心無旁騖專注於自己手中的任務。”張恩和的同學、同事,動力所原副總師劉國玉動情地說。

  大家清晰地記得,張恩和一次果斷的決策,將面臨下馬危機的“太行”挽救回來。原本配裝“太行”發動機的國產新型飛機有了國外成熟的發動機配裝試飛,如果找不到其他合適的飛行平台,型號就要下馬,這一傾注了大家青春的研發事業就意味著失敗。張恩和果斷提出選擇以一架我國引進的成熟飛機作為“太行”飛行平台。由於發動機結構和流量與飛機原發動機都不同,必須要改動調整后才能裝載。張恩和天天在裝配廠房,指揮大家一點一點組裝調整,最后成功讓“太行”匹配上了飛機。

  發動機研制過程中,有很多這樣驚心動魄的瞬間,動力所的員工們經常被張恩和面臨危機時表現出的大將之風所折服。動力所技師楊軍回憶,在一次試驗中,他發現滑油漏了,如果滑油漏光發動機就會燒毀,他慌張地停下了手中的操作,這時候從背后伸來一雙有力的手臂按住他的肩膀,張恩和低沉的聲音在耳邊響起:“問題不大,繼續。” “如果當時停下來這個試驗就得等到明年再做,進度就耽擱了,張總一句話給我定了心,試驗成功后我才發現原來他手心裡也都是汗。”楊軍說,張恩和總能用他的樂觀堅定支撐大家走過難關。

  人格的豐碑:隻想繼續為發動機干點事

  “完成一個型號,培養一批人才”,不光成功研制了發動機,張恩和還鍛造了一支創新的人才隊伍。“太行”團隊的人才如今已成為各個型號、重要崗位的技術骨干,成為我國航空發動機研制的中堅力量。

  “對年輕人他總是很有耐心,完全沒有總師的架子,讓你敢於在他面前暢所欲言。”動力所副所長趙亮說。在年輕人工作出現紕漏的時候,張恩和從來不會直接批評大家,而是私下委婉提出意見,並鼓勵每一個人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

  “跟著張總干,不敢說有多大成就,至少能做個好人。”所裡的年輕人說,張恩和不僅是業務上的榜樣,更在人格上樹立起一座豐碑。

  然而兩個多月前,這座高大的身軀卻倒下了。動力所的同事們都深感震驚。張恩和的兒子說,父親生病后千叮嚀萬囑咐不要告訴所裡,研制工作時間緊張,不讓大家分心來看他。住院以后,張恩和病情一度平緩,直到他接到了遠在四川江油一個評審會的邀請。

  還臥病在床的張恩和不顧醫生、家人勸阻,偷偷訂了機票,帶著一兜子消炎藥出發了。歷經轉機和兩三個小時的長途汽車,旅途十分辛苦,出差回來,張恩和連上樓的力氣都沒有了,被攙扶著才進了家門。

  發動機事業的需要並沒有留住他,張恩和因心臟衰竭去世。在張恩和兒子的記憶裡,父親是個多才多藝、很有生活情趣的人,會拉京胡唱京劇,能修收音機能造家具。但是后來父親所有的時間、情趣、熱情都傾注在了發動機上,家反而像是一個旅館,總是來去匆匆。

  “我不要返聘,也不要工資,隻要給我一台計算機,讓我繼續為發動機干點事,別的沒什麼要求。”剛退休的時候,張恩和說。他確實是這麼做的,把最后一絲力氣都獻給了航空發動機事業,在他身后,“動力夢”的每一步都將走得更加堅實。(記者 趙展慧)


  《 人民日報 》( 2017年01月18日 09 版)

(責編:黃瑾、楊麗娜)
相關專題
· 人物事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