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黑龍江《黨的生活》

那位不尋常的女法官

張曉光 記者 張清

2017年01月16日09:2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物小傳:

劉墨蓮,賓縣人民法院賓西法庭黨支部書記、庭長,曾榮獲全國模范法官、全國法院人民法庭先進

個人、省政法系統優秀黨員干警、哈爾濱市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2016年被評為全省優秀共產黨員。

2016年1 月24 日,聽說劉墨蓮被評為“全國模范法官”,賓縣賓西鎮福合村的薛權榮、朝陽村的孫文貴、瑞豐村的馬芳芳,可是高興壞了……想當年,這些庄稼人打官司時都遇到了秉公辦事、執法如山的劉墨蓮。

有人感慨:“她不像個法官,倒像個替我們分憂解難的好姐妹。”

同事說——她是一個不愛開庭的法官

劉墨蓮在法院工作了32年,其中有21年是在基層法庭度過的。在基層法庭,平時沒有大案、要案,多是些“家長裡短、雞毛蒜皮”的小事。然而,在劉墨蓮眼裡,百姓的事都是大事。這些年,她走遍了賓西大大小小的村屯,進百家門,認百家人,解百家憂。

工作中,她偏愛調解勝過審判。2014年,原告黃義明在自家院裡建倉房,因為不足一尺寬的地基與被告高全發生口角。因為高全說了一句狠話,黃義明就來到賓西法庭,請求判令高全停止侵害、排除妨礙,並賠償經濟損失。

一日起訴訟,世代結冤仇。這是劉墨蓮最不願意看到的。為了妥善化解糾紛,她三次來到原告、被告家,親自丈量地基,詳細了解事情起因,不厭其煩地對當事人析法釋理,最終促成雙方達成調解協議,黃義明當即撤回訴狀,高全也為自己的狠話道了歉。看到雙方握手言和,劉墨蓮釋懷了:“我們法官就是要設法解開當事人的心結,消除隔閡,化干戈為玉帛。”

官司不論大小,糾紛不論難易,都會影響一方穩定、涉及當事人切身利益。2011年,瑞豐村的三個農民因為與三莓集團公司的土地轉包合同糾紛,多次到省、市有關部門上訪,后起訴到法院。受案后,劉墨蓮了解到此糾紛還涉及到另外300多戶農民,且與招商引資企業及縣政府有關。雖然絕大多數農民沒有起訴,但他們都在觀望此案的審理結果。如果簡單判原告勝訴,將會引起群體性的集團訴訟﹔如果農民勝訴,由於企業剛上馬,一時還拿不出補償款,勢必引發上訪潮。於是,劉墨蓮先后十多次找企業負責人耐心做調解工作。之后,她又多次到縣、鎮兩級政府找領導協商。最后,領導們、農民們和企業方都被劉墨蓮感動了,通過協調會,雙方當事人達成了和解協議。300余戶農民拿到補償款后奔走相告:“是庭長為我們主持了公道!”每一次接待當事人,劉墨蓮都會將法理掰開揉碎地講解,使每個當事人心悅誠服。自參與審判工作以來,她年均審執結案件200余件,累計辦理5000余件案件,無一錯案。這位不愛開庭的女法官以審判工作“案件最多、審限最短、效果最好”贏得好評,每年接手的案件調撤率都在90%以上。

百姓說——她是一個有溫度的法官

“我是人民法官,就要為群眾排憂解難。”劉墨蓮在辦理每一起案件時,都盡量讓百姓感受到司法的溫暖。

一個冬日的風雪天,雙目失明、年已八旬的李大娘步履蹣跚地來到賓西法庭。劉墨蓮見到老人,趕緊為全身已經凍透的老人遞上一杯開水:“大娘,別著急,先暖和暖和。”從老人斷斷續續的講述中,劉墨蓮得知,老人因贍養問題和兒媳婦吵了架,一氣之下來到法庭,要狀告幾個子女。劉墨蓮聽明情況,立即和老人的幾個子女取得聯系,並冒雪把老人送回家。協調時,幾個子女七嘴八舌地數落老人。他們都同意出錢贍養老人,卻都不願意把老人接到自己家照顧。劉墨蓮耐心地做他們的思想工作。老人的一個子女聽了,對劉墨蓮說:“你講的這些大道理我們都懂,但是老人愛嘮叨、愛管閑事。你要是對她好,就接到你家住好了。”劉墨蓮笑了笑說:“你還別較真兒,我要是在這兒把老人接走,看丟誰的臉。”通過劉墨蓮的苦心勸說,他們最后商定,老人在每個子女家輪住半年。雖然問題解決了,但劉墨蓮還是放心不下,多次到老人家裡回訪。老人告訴她:“姑娘,我現在生活得很好。”

如今回想起這件事,劉墨蓮說:“如果按照法律辦理這個案子,隨著案件的審結,老人和兒女的親情也就斷了。我是想從根兒上解決問題。”

生活困難的李福文老人,肝癌已到晚期,因法院判的3000元錢沒拿到手,就是放不下心來。家人也很著急,想快點兒要回這筆錢,好料理老人的后事,便找到劉墨蓮。了解完情況后,劉墨蓮當即與同事湊足3000元,驅車來到老人家。

劉墨蓮在床前俯下身子,拉著老人的手說:“老人家,我們把您的3000元賠償款要回來啦!”老人家嘴角不斷抽搐著,用生命裡最后的力氣拽住她的手不放。劉墨蓮的眼淚止不住地落下來,她從老人的眼神中讀懂了百姓對法官的那份信任與感激。第二天早上,她接到老人妹妹打來的電話,說李福文在她走后不到一小時,就安詳地閉上了眼睛。事后,被執行人履行了法院的判決。劉墨蓮用法律的尊嚴和自己的善良之心告慰了彌留的老人。

家人說——她是一個不愧對使命的法官

剛參加工作不久,有一次,劉墨蓮去賓西的南部山區下鄉辦案。當時,那一帶的百姓生活很貧困。

當劉墨蓮走進當事人家中時,炕上沒有炕席,鋪著谷草,連坐的地方都沒有。可過了沒兩年,也是在南部山區,這位農民又看到了劉墨蓮,老遠就喊:“劉法官,這回到我家串門吧,我買新炕席啦,你有地方坐了。”聽了這話,劉墨蓮眼圈一紅,從心底滋生出一定要把百姓的事辦好的念頭,“一定要盡自己所能,依法維護好他們的合法權益”。

身為法官,劉墨蓮所追求的是問心無愧和名副其實。為了提高辦案效率、化解矛盾糾紛,她帶領全庭同志多年堅持巡回辦案,每逢農忙時節或遇到老弱病殘的當事人,就把法庭開到村頭、地頭、炕頭,現場解難事,就地化紛爭。

對待百姓,她永遠像對待親人般溫暖﹔可對家庭,她永遠都是滿懷歉疚。1989年,劉墨蓮與在西安空軍工程學院服役的丈夫結婚。后來,丈夫調駐哈爾濱某部工作。她平時住在法庭,隻有周末才能回一趟家。劉墨蓮的愛人所在部隊曾兩次幫助他們解決兩地生活問題。拿著丈夫東奔西跑爭取來的調令,劉墨蓮猶豫了。誰不想全家團聚,哪怕是多照顧照顧孩子、多陪陪丈夫……可是,面對每天一開門就到法庭尋求幫助的鄉親們,劉墨蓮的心又軟了。於是,她毅然選擇了堅守。

“既然選擇了法官這一職業,我就要為這一神聖的事業奉獻一切。”賓西法庭離鎮裡較遠,所建位置原先是一塊荒地。剛到法庭時,劉墨蓮一個人住辦公室。她經常在天黑前先把門從外面鎖上,再從窗戶跳到屋裡,等到天黑再拉上窗帘、打開台燈,閱卷、裝卷、寫文書。夜晚的法庭靜得令人悚然,遇到刮風下雨天,再有點兒怪異的動靜,劉墨蓮常常被嚇得直哆嗦,跑到床上用被把頭捂得緊緊的,大氣兒都不敢出。有一次,院裡領導來檢查工作,看她一個人住在法庭,說:“你膽兒真大,連我們男同志都不敢住這裡。”

32年來,為女,在父母人生的最后時刻,她沒在身旁盡孝﹔為妻,她放棄了與丈夫同城工作的機會,至今兩地分居﹔為母,她錯過了孩子最寶貴的成長歲月。

2003年,劉墨蓮的父親被查出肺癌。由於病情嚴重,老人臥床一年后離世。去世前,老人一聲聲叫著女兒的名字,可是正在濟南辦案的劉墨蓮卻沒能趕回來見老人最后一面。2007年,劉墨蓮的八旬老母突發腦溢血,手術搶救后癱瘓在床。她隻好求助姐姐提前退休侍候母親。母親病逝后,劉墨蓮的大姐說:“蓮兒呀,這些年你忙忙碌碌的,既沒當上官,也沒掙著錢。現在父母都沒了,你就回市裡好好照顧家吧。”同事也說:“劉姐,這麼多年了,你還是個股級干部,撇家舍業的到底圖個啥?”

民心重如山。她寧願愧對親人,也決不愧對使命。每當看到一個個對簿公堂的鄉親化干戈為玉帛的時候,每當看到那些風燭殘年的老人接過贍養費的時候,每當看到一個個家庭破鏡重圓的時候……劉墨蓮都會欣慰地笑著說:“我知足。” 

(黑龍江《黨的生活》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