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黑龍江《黨的生活》

殊途同歸的探索之路

——中共肇州縣委開展“雙百雙聯五服務”駐村工作掠影

耿志權 記者 李長文

2017年01月16日09:1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6年的金秋時節,烤煙特有的香氣彌漫在肇州縣永勝鄉豐產村的大街小巷。村委會旁的烤煙烘烤園區內,50棟智能烤煙車間正“開足馬力”——忙碌的烤煙季如約而至。

從“土煙樓”到智能化車間,豐產村的烤煙產業三年內實現跨越式發展。村黨支部書記王文德感慨道:“要是沒有幫扶干部,眼下的事想都不敢想。”

2012年,為幫助基層解決生產生活難題,肇州縣委開展了“百名干部進百村”活動。2014年2月,為了進一步加強服務力量,提升服務質量,肇州縣委在“百名干部進百村”活動的基礎上,又從教育、衛生、農業、司法等部門遴選100名人才,與百名干部一道聯系村屯,服務改革、發展、民生、群眾、黨員,通過“雙百雙聯五服務”,逐步探索出切實解決農村最突出、最緊迫難題的多路徑幫扶機制。

立體架構,探索幫扶多維度

“干部隻有走下去,才能知群眾所需所盼、解群眾所難所困。”肇州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鳳玉說,縣委針對部分村發展乏力、致富無門、資金短缺、技術陳舊等難題,推進“百名干部進百村”,幫助村黨組織理思路、調產業、定計劃、解難題。

採訪中,記者走進正大村村民於河家。十多個村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起第一書記韓道龍給村裡帶來的變化:一年下來,修路14.3公裡,打井38眼,並配上了井房、井泵和高壓線。於河告訴記者:“田裡該打井的地方幾乎都打了,實現玉米畝產均增240斤。”

“雙百雙聯五服務”工作開展后,肇州縣委組織部優選104名干部,深入全縣104個村擔任第一書記,帶領全縣30萬農民增收致富。

時任縣發改局副局長的韓道龍在正大村擔任第一書記足足兩年。“正大村的養豬業基礎不錯,但養殖戶分散、養殖標准不高。我們計劃扶持一個養殖大戶、爭取一個省標准化養殖小區項目。”他在駐村日記中這樣記述。幫助村裡建設一個項目,謀劃一條致富門路,傳授一門實用技術,是包括韓道龍在內的104名駐村干部的分內事。

除了百名干部,肇州縣委還遴選100名優秀人才組建了“教育、衛生、工業、農業、法律、文化”6支“百名人才下基層”服務小分隊,定點、定人、定責、定計劃,與“百名干部”一起深入基層,充分發揮各自所在行業的資源優勢。

2016年夏天,雙發鄉雙發村村民張福貴家的棚室黃瓜秧突然打蔫兒。正當他愁得直打轉兒時,縣農技站的幾名農業專業技術人員送“醫”上門。張福貴按照技術員鄭姍姍支的招兒操作后,沒幾天黃瓜秧便“痊愈”了。鄭姍姍是“百名人才下基層”活動中的一員,她的主要任務是深入鄉村進行技術培訓、示范引導、田間指導等服務工作,促進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同時,肇州縣委為鄭姍姍這樣的農業專業人才提供了5棟棚室,用來試種新品種、推廣新技術,以便對農民發揮引領作用。如今,隻要有種植方面的問題,農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鄭姍姍”們。

為加大服務力度,肇州縣還建立了縣委常委和黨員副縣長聯系點制度:每周至少深入基層一次,每月至少到信訪局接訪一天﹔每名常委上午辦公、下午走訪,帶著問題深入聯系點開展調研﹔每人每年至少走訪100戶居民、農戶和企業,做到真開門、開大門、聽真言。隨著這項制度的建立,肇州縣形成了“縣處級領導+百名干部+百名人才”的立體架構幫扶模式。

因地制宜,實現幫扶差異化

入村干部怎麼選?如何讓干部掌握的政策資源、項目建設資源與所在村 “無縫對接”?在“雙百雙聯五服務”工作中,肇州縣委依據全縣農村發展狀況,有針對性地向農村基層黨組織選派干部。

“這是大壯路”“這是大壯廣場”,豐產村一位村民笑著為記者介紹他們自己“命名”的道路和廣場。“大壯”,指的是哈爾濱煙葉公司肇州縣分公司經理李大壯。自肇州縣“雙百雙聯五服務”工作啟動后,他就被派到豐產村任第一書記。這次派駐凸顯了肇州縣“因地制宜”的派駐方式——豐產村是大慶市頗有名氣的烤煙種植村,但多年來受制於分散經營、現代化程度低,經濟效益很不理想。李大壯駐村后,為豐產村協調近35萬元資金,成立了烤煙種植專業合作社﹔縣烤煙烘烤園區也在這裡落戶,使煙葉烘烤從土樓走進了智能化車間﹔一批現代化農機具駛進了田間地頭。在李大壯的帶領下,以烤煙種植為特色的“一村一品”雛形初現。

模范村是永勝鄉的優質生源地,每年村內都有多名學生考入省級示范高中——肇州縣第二中學。然而,家庭貧困讓許多學生的求學道路變得坎坷。立足村情,肇州縣委選派縣第二中學校長王樹文到模范村對接。幾年裡,從免除模范村貧困學生的學雜費,到獲得相應獎學金的“特殊待遇”,越來越多的“模范”學生走進了這所重點高中。在模范村村民的眼中,王樹文不僅是校長,還是“萬能工”——協調17萬元資金修路,改造辦公場所,帶領肇州二中各教師黨小組與村內30個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助力精准扶貧……

為了讓駐村干部盡快發揮作用,肇州縣委實行“1+X”工作模式,將駐村干部個人、部門實際與駐村工作緊密結合,因人而異、因事而議、因村而異:縣扶貧辦主任李友福為雙發鄉雙躍村提出“穩糧擴菜、擴大土地規模經營、發展沿路棚室經濟”的發展思路﹔縣紀委第一監察室主任於洪濤為豐樂鎮生活村安裝了視頻監控系統﹔新福鄉德明村第一書記張立超為該村爭取到2500畝膜下滴灌、5處大型噴灌項目……

幾年來,“百名干部”為75個村完善了發展思路,為90個村制定了三年發展規劃,解決各類資金5000多萬元。2016年,在“雙百雙聯五服務”轉向精准扶貧的過程中,又有15名第一書記加入了幫扶隊伍。

雙向循環,立足幫扶多元化

黨員干部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而努力,企業則對農村進行反哺,這樣的良性“循環模式”是肇州縣“雙百雙聯五服務”工作開辟出的一條新路徑。

2015年6月,肇州縣內15家企業開始與農戶對接,為他們串起“致富線”,幫助他們夯實脫貧的產業基礎。

黑龍江中升牧業集團將旗下5個項目與農戶對接:苜蓿種植項目計劃建設14個養殖小區和種植區,吸收肇州農民以承包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為股東或成員﹔牧業項目帶動3000多戶農民養羊70萬隻,年獲利1億元。“這些項目每年可利用玉米、大豆4億斤,能把玉米秸稈、花生秧子等農家‘廢品’變為鈔票。”中升集團執行董事劉方告訴記者。

“大企業訂單收購、供應防疫藥品和肥料,種地肯定多賺錢。”肇州縣農民劉海忠嘗到了與企業“合作”種地的甜頭。

劉海忠說的“大企業”是百森集團。如果按每天百萬罐的產能計算,這個公司一年可轉化雜糧近1.5萬噸。在肇州縣,像劉海忠這樣把雜糧賣給百森食品公司的農民有千余戶。

“其實得到‘甜頭’的是我們企業。”百森集團董事長劉景龍說。

投資10億元的百森食品工業園項目,從開工到建成僅用7個月時間,創造了令人稱贊的“肇州速度”。百森食品產業園項目只是肇州縣通過“雙百雙聯五服務”優化發展環境的一個縮影。肇州近年來共引進60多個項目。談及發展環境,縣委組織部副部長趙術軍說起一件往事——當初百森集團前來投資建廠時,對肇州的發展環境不太托底。縣領導當場保証:“你們丟一米電纜,政府給你們買一米﹔政府工作人員不作為,縣委‘一管到底’。”

“政府誠實守信、一諾千金,企業才能安心發展。”劉景龍說。

“雙百雙聯五服務”工作開展以來,為全縣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項目開工前,實行縣處級領導包保項目機制,建立“一站式”行政服務中心,一名處級領導負責一個項目,從項目選址、前期手續到開工建設、投產運營,提供全程服務﹔項目投產后,相關部門組織企業參加中俄博覽會、上海有機食品博覽會等推介活動,開通網絡銷售平台,設立肇州本地產品專賣店,打開產品銷路。

正是因為嘗到了良好發展環境帶來的甜頭,這些企業才樂於助力肇州縣的脫貧攻堅戰。目前肇州縣的龍頭企業已經與120家合作社、1.7萬農戶建立了合作關系,農民年獲益超2億元。如今,這些企業也越來越多地關注農村公益事業。

干部謀劃發展思路,專業人才解決實際問題,企業助力農戶脫貧,這是四年來“雙百雙聯五服務”探索出的多路徑幫扶,而腳下的路還在延伸。

(黑龍江《黨的生活》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