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平 韓旭
2017年01月04日10:4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6年國務院決定新設立的七個自貿試驗區中,四川內陸自貿試驗區不負眾望得以設立,最為亮眼。作為西部開放高地、交通樞紐和國際輻射中心的成都則當仁不讓地成為四川自貿區建設的核心。成都在四川內陸自貿區中應如何憑借自身優勢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成都如何加快簡政放權和商事制度改革,如何加速推進國內外高附加值的服務業和高新產業集聚,如何推進金融和海關監管制度創新,成都如何為四川自貿區的未來發展探索出適合道路?所有這些問題都有待於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
一、四川自貿試驗區的現有定位與“成都角色”
要了解成都能扮演的角色與地位,首先需清晰了解四川自貿試驗區的現有定位。從公布的自貿區建設總體方案來看,四川自貿試驗區的功能定位與滬粵津閩四個自貿試驗區相似但有區別,而在戰略定位上則完全不同。
在功能定位上,四川自貿區與前兩批自貿區都是以通過制度改革創新來促進多邊貿易投資為目標,即自貿試驗區是改革高地而非政策窪地,通過負面清單和准入前國民待遇等一系列的制度改革試點來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改善營商環境,銜接國際貿易投資規則,貿易便利化,以及金融、服務業領域逐漸開放。四川自貿試驗區正在致力於向這個發展方向轉型,提出要建設貿易發展轉型示范區和國際化營商環境生態區等定位。但在具體發展目標上略有區別,四川結合自身優勢,強調要優先發展高端投資貿易服務業和新興先導型服務業 。
戰略定位上,四川作為中西部省份中與國際接軌的最前沿區域,自貿試驗區建設需要成都這樣的中心城市進一步發揮西部門戶城市的輻射作用和帶動作用,利用成都的區位優勢和陸空交通樞紐中心的優勢,建設內陸改革開發與開放的合作先行區,實現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發展,尤其是在開放方向上要重點面向南部與西部地區,在輻射東南亞和南亞方向上發揮重要而關鍵的作用。
成都作為全國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優先超前發展、服務品質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西部中心大城市,尤其是天府新區成都片區,將在自貿試驗區建設中扮演著核心、排頭兵和先鋒隊的作用,既要以“成都優勢”來加快建設四川自貿試驗區,也要通過成都將自貿區的經驗和好的思路、好的做法能夠盡快向中心部地區復制推廣,將發展的能量輻射到周邊省份乃至周邊國家,帶領一批中西部城市加快引進來、本土化和走出去步伐、加速國際化、與國際接軌,推動整個西部地區改革開放和轉型升級,在“一帶一路”建設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二、 建設四川自貿區中的“成都優勢”
根據國家與四川省政府對四川自貿試驗區的定位與期望,成都在自貿區建設方面的優勢可以概括為“兩個亮點,四大優勢,一個准備”,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定位是相互匹配的。
“兩個亮點”,一是結構有亮點,即經濟基本面優勢與區位優勢。
經濟基本面優勢方面,成都市不論在經濟總量、市場規模、基礎互通設施、營商環境、人口聚集紅利等現存基本面上,還是消費市場潛力、產業未來驅動力等潛在基本面上,都為自貿試驗區的建立與發展作出極好的背書。尤其值得強調的是成都市優勢出眾的基礎互通設施,近年來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為更好地進行國際經濟合作奠定了扎實的設施基礎。譬如成都市在陸路交通上是中國八大鐵路樞紐之一,在航空交通上國際(地區)航線超過90條,並正在建設第二座國際機場,加速推動國際物流通道的建設。
區位優勢方面,對成都的戰略定位為“西部門戶城市與開放高地”,這使得成都有意願也有能力成為四川省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排頭兵。具體地,作為西部地區的國際門戶與綜合交通樞紐,成都市不僅是四川省的成都,還是中西部城市國際化的模范,成都有著全國第三多的總領事館,作為中國城市國際化的典型,在國際有效交流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由於陸空交通設施的便利,成都市積極加入全球重要城市網絡與參與全球供應鏈,譬如成都綜保區在2016年上半年的進出口業務同比增長11.1%,總量上也穩居全國綜保區第三,相當程度上為自貿試驗區建設積累了經驗與優勢。
二是技術要素有亮點,即創新優勢與產業優勢。
創新優勢方面,不僅體現在良好的教育資源與人才技術儲備上,同時表現於蓬勃發展的創業浪潮上,從“成都制造”到“成都創造”的轉型使自貿試驗區的創新性得到充分保障。一方面,以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為首的科研成果突出的高等學府為“創新成都”提供極為寶貴的人才技術儲備,並憑借上述優勢,通過配套的創業鼓勵政策,將高質量的人才、技術資源轉化為產業轉型、創新的源動力。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全國綜合排名第三。同時,成都市在去年被《財富》雜志譽為“中國十大創業城市”之一,成都市的創新引擎不僅僅依靠國內人才與技術,還通過多個國際園區、政策與區位優勢將國際創新能力納入,吸引了相當多的港澳台和國際企業與創業者,尤其是中韓創新創業園區的建立,吸引了大批韓國企業家的投資。
產業優勢方面則是“單一產業與產業鏈相輔相成,優勢產業創新轉型,新興產業加速推進”。可以看到,成都作為國際化大都市,落戶的世界500強已達一半以上,內部優勢產業,譬如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裝備、信息安全等產業,在政策鼓勵下不斷優化,加強創新能力,推動綠色生產﹔新興行業也在政策與人才雙重支持下不斷加速推進,尤其是蓉歐為主,蓉美、蓉亞為輔建立的客運物流產業。同時,成都不斷優化整體產業鏈,招商引資不以企業規模為唯一標准,更重視產業合作的可能性與上下游的相關性,形成規模效應,從而更適合企業發展。
“一個准備”則是充分的政策與制度准備。基於長期豐富的國際交流經驗與政策實踐,成都為在制度與政策上更好地建設自貿區提供過渡空間。制度准備方面,成都市政府率先做到簡政放權,是全國保留行政審批數量最少的城市之一。具體政策准備方面,成都綜保區如今已成功率先復制上海自貿區海關監管制度和審批改革,避免審批時滯,優化備案程序,強化海關功能,完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極大地提高國際物流效率,降低出入關與運輸成本。同時在現有園區劃分上,成都的規劃政策相當成熟,尤其是國家級新區天府新區不論在經濟和交通區位還是在教育資源上優勢都相當明顯。 這份充分的准備不僅契合國務院提出的“緊扣制度創新為核心”的理念,也促使成都推動四川自貿區成為全國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創新“排頭兵”。
三、政策建議與推進方向
“成都優勢”與四川自貿區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匹配的,但仍有缺漏需要補足。為更好地在成都建設四川省內陸自貿試驗區,提出以下三方面政策建議:
其一,立足現有優勢,發揮輻射效應。
如前所述,成都市政府應該充分發展成都現有四點優勢建設自貿試驗區。一是保持基本面優勢,為自貿試驗區招商引資與內部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二是利用現有區位優勢,一方面,結合“一帶一路”戰略,推動開放型經濟平台建設,加速發展中德、中韓、中法、新川等國際合作園區,深度參與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促使成都經濟與全球貿易投資網絡更加對接,力爭成為面向歐洲、南亞、東南亞、中亞及中東的國際交流門戶和開放前沿,另一方面,加快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能合作,尤其是新能源方面,利用物流優勢加速成為中西部與國際動能產能中轉樞紐。三是強化創新優勢,繼續鼓勵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支持優質人才儲備計劃,以優質政策和基礎設施吸引並促進更多的高技術型國際創業,將“成都創造”與國際創新前沿接軌。四是發展產業優勢,優化潛力產業,尤其是中高端服務業,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將相關產業納入全球供應鏈,完善產業鏈和相關配套設施,推動多個經濟區協同發展,取優補闕。成都不僅要立足自身優勢,還需充分發揮輻射效應。將可復制的優質經驗輻射推廣到周邊城市,即綿陽、瀘州、內江、自貢等,同時,需以點帶面,通過四川自貿區高頻的國際互動來帶動中西部地區一系列優勢產業參與“一帶一路”戰略,譬如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領先行業。
其二,選址因業制宜,推進多方合作 。
壓力測試是自貿試驗區的重要功能,但容易出現選址失誤等問題。一方面,產業的規模不同,需要的面積也相異,四川省在2014年提交的方案文件中提及試點區域為8.77平方公裡,而上海自貿區為28.78平方公裡,這對於中高端制造業來說,面積太小,即使測試也無法測出風險。另一方面,產業需要的地理區位也相異,尤其是部分金融業和服務業,若不設立在市中心測試則很難有實際效果。因此,需要謹慎對待之前四個自貿試驗區常用的片區概念,以相關產業的特色來決定其選址區位與面積大小,釋放壓力測試和改革高地的應有效果。合作上,一方面雖然首片自貿試驗區地址定為天府新區,但仍然需要在與其他經濟或技術特區譬如成都高新區、成都科技城的互動中發展,推動省內均衡發展﹔另一方面,四川自貿試驗區與其他自貿試驗區可互聯互通,尤其是重慶自貿試驗區,把握自我特色與發展重點,應錯位發展而非簡單模仿與雷同。
其三,補足交通闕漏,完善相關制度。
雖成都交通設施相當發達,但仍然在陸運的直達度與河運的便捷度上不足,譬如成都出發的的蓉歐快鐵需要在阿拉山口重新編組。因此,成都在推進四川自貿區發展與建設的過程中,重點要推動鐵路與船運貿易便利化,增加更多一類口岸。制度和政策方面也遠非完美,需要成都市政府做好制度創新、政策優化的工作,尤其是綠色“一帶一路”與環保自貿區的規定制定、有關知識產權保護和企業融資的法規規范化、與新興經濟體之間貿易便利化的政策優化方面,避免出現自貿區政策制定成為“新瓶裝舊酒”的問題 ,同時結合自身實際,繼續推動通關一體化、金融與服務業進一步開放。
(張建平,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韓旭,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學生)
(成都《先鋒》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 |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