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勤順
2017年01月04日14:0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文化猶如一個生命體,孕育著一個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的精神和血脈,是其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心。中華文明延續至今而富有生機,歸根結底就是傳承了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堅的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在闡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時,特別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習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文化自信的特殊重要性。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實踐中,要發揮好文化自信“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作用,讓中華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中華民族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必須深刻認識文化自信的特殊重要性。
一、堅持文化自信,根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增強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精神力量的先進文化,代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堅持文化自信,正是源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最深層的精神追求”、“獨特的精神標識”。一是源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澱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文化底蘊,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諸如“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舍生取義”的犧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創新思想、“扶危濟困”的公德意識、“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價值理念以及“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與人為善”的處世之道等等,這些傳統思想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奮發進取的精神動力、治國理政的思想淵源,“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二是源於對中國革命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孕育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豐富的革命文化,這些寶貴財富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吸納和繼承又是對時代特征的升華和發展,奠定了文化建設的堅實基礎。三是源於社會主義文化的科學和先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秉持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發展理念,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進行的文化創造,是一種體現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方向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明顯特征。一方面,具有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特征。物質決定精神,存在決定意識。恩格斯說:“不論在法國或是在德國,哲學和那個時代的文學的普遍繁榮一樣,都是經濟高漲的結果。經濟的發展對這些領域的最終支配作用,在我看來是無疑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具有適應和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特征的文化﹔是具有科學性和實踐性特征的文化,有著嚴格的科學精神、科學內涵、科學方法,能經得起歷史的沉澱和實踐的檢驗﹔是具有鮮明時代性和前瞻性特征的文化,是在社會主義發展中不斷修正、更新、完善而創造的集古今中外的、面向未來的現代文化,不是古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簡單重復﹔是與人民群眾利益緊密聯系的文化,反映了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創造者的主體特征﹔是具有容納性特征的文化。另一方面,代表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把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同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統一起來,貫徹了黨的文化發展方針,明確了文化建設的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文化繁榮發展的前進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科學指導,體現了指導思想的先進﹔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為根本任務,體現了文化內容的先進﹔以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根本方向,體現了文化性質的先進﹔以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發展原則,體現了文化方針的先進﹔以堅持“三貼近”和“三創新”為發展重點,體現了文化形式的先進。理論和實踐証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僅源於文化的創新與發展,而且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生機與實現中國夢的光明前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是堅持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二、堅持文化自信,決定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實踐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自信是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對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最豐富、更深厚的思想內涵引領和最實在、更廣泛的精神支撐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科學反映社會發展規律的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是向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思想保証、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對增強國家和民族競爭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我們要在更深層面完整地領會和把握“四個自信”戰略思想的科學體系及其辯証關系、重大作用,領會和把握“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
其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弘揚民族精神、形成民族凝聚力具有極大的激勵和促進作用。世界上每一個成熟的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特有的文化形態和文化個性,而這特有的文化就成為民族親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養和弘揚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歷史上對中華民族的穩定和統一、發展和進步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同樣離不開先進文化的凝聚和激勵作用。
其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供精神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偉大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一個布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五大支柱之一,具有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堅強思想保証、強大精神動力、有力輿論支持、良好文化條件的重大作用,能夠使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激勵人們團結一致、克服困難,爭取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取得更大勝利。
其三,運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統領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文化立世,文化興邦。文化是一種生產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一個國家如果硬實力不行,可能一打就敗,而如果軟實力不行,可能不打自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深層支撐,是中國共產黨夯實執政基礎、鞏固執政地位的核心內容。要發揮先進文化對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國夢的突出作用,最根本的就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科學指導,統領文化建設,堅定文化自信,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向前進,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靈魂所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了科學指導。要准確把握先進文化的發展規律,切實抓住文化軟實力與物質硬實力不夠相稱這一主要矛盾,踐行文化自信,提高發展先進文化的本領和能力,提高文化軟實力,把我們國家由文化大國發展為文化強國,滿足增強綜合國力對文化基礎的需求,滿足人民群眾對先進文化的需求。
三、堅持文化自信,取決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創新性
文化自信與文化創新是相輔相成的辯証統一,要在自信中創新、創新中發展。
首先,文化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的最新成果。堅持文化自信,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把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的最新成果,是“四個自信”科學體系的組成部分和核心思想,其提出、發展和形成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螺旋式上升中發展與創新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論述文化自信,從“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到“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到“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到“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論述,再到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做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的新思想,在繼續前進中使文化自信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個自信”,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科學體系,上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念和指導思想。
其次,文化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本質屬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這一重要論述,充分說明在“五大發展”理念這一我們黨和國家的新發展理念中,創新發展是“五大發展”之首,文化創新是創新發展之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本質屬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既不忘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推進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既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深化創新體現時代精神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既立足本國又大膽吸收世界一切優秀文化成果,是在發展中創新、創新中發展而形成的內涵更豐富的先進文化。
最后,遵循文化繁榮特點和創新發展規律積極推進文化創新。“欲人勿疑,必先自信”。隻有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會堅定地堅持、奮發地進取,煥發出勇於創新的無窮活力。堅持文化自信,推進文化創新,對呂梁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們呂梁具有豐富的文化元素、文化周期、文化底蘊、文化資源,不僅民俗民居文化、非物質遺產文化、脫貧攻堅文化獨具特色,而且革命老區文化、紅色旅游文化意義深遠,這些文化稟賦隻要插上創新的翅膀,就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為推進脫貧攻堅、生態建設、轉型發展,塑造呂梁美好形象、實現呂梁振興崛起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支撐力量。要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精神實質,深入領會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意義,牢牢掌握文化創新的思想武器和方向道路。要深入貫徹“五大發展”新發展理念,高舉文化創新發展大旗,突出文化創新對“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支撐引領作用,切實把文化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不斷提高文化創新的本領和能力,既要堅持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與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兩手抓、兩手硬,做好煤炭產業創新發展與非煤產業創新發展“兩篇大文章”,更要在非煤產業創新發展上提振信心、奮發有為,用文化建設帶動經濟建設、實現經濟的逆勢而上,形成以文化創新推動非煤產業發展的轉型升級的增長極。要在人民群眾生機勃勃的實踐中、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在實現精准脫貧的過程中推進具有呂梁特點的文化創新,這些優秀歷史文化隻要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成功嫁接,就必然根深本固、花紅果碩,實現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遵循創新的科學內涵、基本特征、實踐要求推進文化創新,創新與發展是文化建設兩點論和重點論的辯証統一,創新是著力點、文化是結合點、發展是落腳點,要通過優化創新環境、培育創新思維、培養創新人才、提升創新能力、完善創新機制等更加有效的舉措,把文化創新這個點燃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的點火系發動起來,創新革命老區文化、紅色旅游文化的豐富內涵和表現形式,創新脫貧攻堅、生態建設、轉型發展的豐富內涵和表現形式,創新知識呂梁、智慧呂梁的經濟模式和發展路徑,向國內外充分展示呂梁蓬勃生機的發展面、深度推薦呂梁鮮為人知的潛力面。
(作者系山西省呂梁市科技局副局長)
(山西《前進》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 |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