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1日10:08 來源:法制日報
圖為陳清洲在灌口鎮李林小學給小學生上交通指揮課(2011年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張國俊 攝
在廈門,有這麼一位普通民警,他的事跡感動了這座美麗的城市,他患病的消息牽動了千千萬萬人的心。
他的名字叫陳清洲。
今年7月份的一天,陳清洲作了一次常規體檢,檢驗報告單顯示甲胎蛋白偏高。醫生囑咐他一定要趕緊復查。G20杭州峰會安保、廈門“9·8”投資貿易洽談會安保和抗擊14號超強台風“莫蘭蒂”等戰役接踵而至,陳清洲的復查一拖再拖。9月15日,“莫蘭蒂”超強台風正面襲擊廈門,陳清洲忍著腹部的隱隱作痛,主動要求在集美分局指揮情報中心帶班。在通訊網絡中斷、窗戶玻璃破裂、風雨不斷灌進指揮大廳的情況下,他帶領全體民警調用應急手機,戴著安全頭盔,手握充電寶,連續接聽撥打了100多個報警電話,一次又一次打通生命救援的通道。到第二天晚7點,陳清洲已不眠不休36小時。
直到9月23日,在單位領導強制命令下,陳清洲才到醫院做了核磁共振。
9月26日,在陳清洲被確診為肝癌的當天,一條“擴散,那個愛幫人的廈門交警陳清洲被查出肝癌,誰能救救他?”的微博在朋友圈快速傳播,網絡媒體紛紛轉載,短短幾天就被評論轉發400余萬條(次)、閱讀量過億。9月28日晚,央視12套全國公安民警三微大賽頒獎晚會上播出了陳清洲患病的消息,成千上萬的網友紛紛表示關切,“清洲加油”“清洲挺住”響徹虛擬世界。
陳清洲,1970年12月出生,2000年12月入黨,1995年3月參加公安工作,從警20多年來,陳清洲始終忠誠於黨、忠於人民,把公安工作當作畢生的事業,在平凡的崗位上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和人民警察的錚錚誓言。由於工作成績突出,多次受到組織表彰獎勵,先后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獲得福建省、廈門市“五一勞動獎章”﹔被中央政法委授予“全國政法系統優秀黨員干警”稱號﹔獲全國第四屆“我最喜愛的人民警察”提名獎,被公安部授予“全國特級優秀人民警察”稱號﹔被省公安廳授予“福建省公安機關愛民實踐模范個人”﹔被廈門市委授予“廈門市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紅色印記的傳承
陳清洲的奶奶洪綠葉是老革命,翔安馬巷鎮人。少年時代,洪綠葉在家鄉參加地下革命活動,任過窗東革命老區婦女解放協會委員、主席。抗日戰爭時期,洪綠葉參加了抗戰后援會,利用自己經營販賣舊衣裳之便,經常到安海、石獅、永寧、金井等地,宣傳組織抗日救國活動。馬巷解放前夕,洪綠葉根據自己多年來行走閩南販賣舊衣裳、瓷器中掌握的地形,帶領中國人民解放軍繞行香山腳下,從國民黨守軍空虛處進入馬巷,如同天降,將駐守馬巷的國民黨部隊打得四散而逃,解放軍順利解放了馬巷。解放后,洪綠葉作為地下革命工作者,按照政策可以分配工作,洪綠葉沒給政府添麻煩,家裡總共有五個孩子,洪綠葉的丈夫因患病英年早逝,家庭的重擔全壓到洪綠葉的肩頭。替人縫補衣服、撿豬糞、拾柴禾,洪綠葉靠自己的雙手和堅韌不拔的意志支撐著這個家,無論生活、教育還是子女就業,洪綠葉從未向黨叫過苦、向政府伸過手要補助。
洪綠葉對革命作出了突出貢獻,被評為老蘇區干部“五老”人員,2005年,洪綠葉獲得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頒發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金質獎章”。
洪綠葉把自己的經歷寫成回憶錄,鄭重地交給長孫陳清洲保管。這份珍貴的回憶錄給陳清洲留下不可磨滅的紅色印記。
“做人一定要有理想、有追求,要對社會有貢獻”,這條傳承幾代人的家訓,猶如一盞明燈照耀著他一步步前行的人生路。
14歲時,陳清洲初中畢業,因當年當地高中沒有招生,大學夢想雖然破滅,理想卻未喪失。沒有高中課本,他就把初中課本拿出來反復看。1986年,陳清洲參加招工考試,進入同安一家漂染廠工作,成為當時同安第一批合同工,成為一名中外合資企業炙手可熱的員工。可豐富的物質生活不是他的理想和追求。
那年秋天一件慘痛的事件,更加堅定了他的想法。一個星期六下午,一位同事因急著趕路回家,騎車帶小孩橫穿馬路,突然被一輛超速行駛的大卡車撞倒在地,兩條活生生的生命瞬間就沒了。眼睜睜看著朝夕相處的同事從此陰陽兩隔,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與沉思當中。沒過多久,他做了一個當時令很多人想不通的決定,放棄待遇非常豐厚的工作,當一名人民警察。
他堅持了3年時間,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讀完了高中課程,拿到畢業証書。經過兩次成人高考,考上福建廣播電視大學,拿到了大專文憑。經過5年的潛心努力,如願以償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警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剛入警時,整天站崗執勤、指揮疏導,工作枯燥單調,一些親戚朋友也時常勸他不要當“馬路吸塵器”,漂染廠的經理甚至許諾隻要他回公司工作待遇任他提,這些都沒有動搖過他,在他的心裡,當一名人民警察,守護一方平安的理想信念,從他踏入警營成為人民警察的那一天起就已經根深蒂固、矢志不渝了,他時刻牢記人民公安為人民的錚錚誓言。
一次在執勤時,一名中年婦女帶著一個小孩焦急地找到他。原來那個小孩發高燒,沒有公交車又攔不到的士,沒辦法去醫院,急得不知道怎麼辦才好。看到已經燒得昏昏沉沉的孩子,陳清洲連忙帶她抱著小孩坐上摩托車,火速趕到醫院,幫忙挂號、檢查、治療。因為搶救得及時,孩子終於脫險了,孩子的母親感動得熱淚盈眶。陳清洲在派出所擔任教導員時,對巡邏人員撿到交來派出所的一頭耕牛不放心,半夜已經睡下的他又下了床,到食堂盛了一盆水,還特意抓了把鹽兌成鹽水給牛喝。他說,天氣炎熱,牛需要喝水,喝了鹽水,牛才不容易生病。看到這一幕的民警感動地說:“陳教導員對老百姓家的一頭耕牛真是用心。”
這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小事,陳清洲一做就是二十幾年。在他看來,事雖小卻都連著老百姓的心,作為一名人民警察,就得從基層為民服務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這樣才能對得起“人民警察”這個沉甸甸的稱謂。
點亮心燈的人民警察
2006年2月,陳清洲來到僅有5名交警的灌口中隊擔任指導員。第三天晚上,他帶著妻子和女兒經過灌口。
“爸爸在這裡上班。”路上,陳清洲跟女兒介紹自己的新崗位,女兒卻滿臉疑惑:“爸爸是不是不乖,怎麼被‘趕’到這個黑乎乎的地方來?”當時女兒才4歲,孩子無心的一句話,讓陳清洲留意到,灌口不少主干道連一盞路燈都沒有。
由於經濟發展和歷史原因,2007年前的灌口沒有紅綠燈、人行天橋,甚至連一米的隔離護欄也沒有,轄區國道一到晚上就黑漆漆,交通秩序亂象多,重大交通事故時常發生。數據顯示,灌口轄區交通事故80%發生在夜間,亮燈成了破解交通難題的當務之急。
陳清洲帶著一本本子就出發了,很快,他的本子就被各種線條、標志物填滿:這裡有學校,缺少斑馬線﹔這裡岔口多,需要一座紅綠燈﹔這段國道和村道的交叉路口,夜間極易發生交通事故……陳清洲一點一點地為整個灌口設計出了一幅完整的交通設施規劃圖。
從灌口往漳州山重有一條復雜的山路,彎道多、陡坡多,為了勘察路況,他幾乎都是徒步上山。
從2006年到2009年,為了推進“亮燈工程”,陳清洲走田間、爬山路,還曾兩次因肝病住院,但指標一降下來,惦記著工作的他就跑出醫院,醫生攔都攔不住。
陳清洲總是隨身攜帶一份關於轄區交通情況的報告和他繪制的交通設施規劃圖。各種交流會、座談會,隻要抓住機會,他就不厭其煩地向各級領導匯報。說的多了,陳清洲報告都不用帶,張口就是一串數字。
3年多來回奔波,3年多的辛勞有了煥然一新的變化。18條斑馬線、86面交通標志、128米減速帶、172個臨時停車位先后建成,轄區內所有中小學校交通安全設施得到完善,國道324線轄區15公裡路段全線亮起了路燈,15座紅綠燈、6座高位照明燈、24盞太陽能警示爆閃燈也亮了起來,還有3座人行天橋、萬米隔離護欄、18個交通廣角鏡矗立在灌口轄區的各條交通要道上。不僅如此,轄區所有鄉村水泥道路、山地旅游專線路全部增設了交通標志、交通標線等,路燈還建到了雙嶺、東輝、田頭等所有偏遠山村,百姓家門口也亮起了路燈。與長泰縣交界的十裡藍山山重路段因山路崎嶇、夜間沒有路燈經常發生交通事故,舊貌換新顏,全部建成了水泥路,路燈也亮了起來,再也未發生重大交通事故,十裡藍山也成為全省第一條有交通標志的村道。據統計,在陳清洲的奔走下,那些年市區鎮投入灌口交通安全設施建設經費達六千多萬元。
在灌口,老百姓送給了陳清洲“亮燈警察”的稱號。(記者 趙文明)
相關專題 |
· 人物事跡 · 陳清洲:一個人“照亮”一座城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