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先鋒

時代先鋒:慈母情懷 惠澤四方

——記解放軍總醫院百歲軍醫、婦產科專家葉惠方

2016年12月17日08: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葉惠方教授(中)在查房。
  資料照片

  微信朋友圈熱轉一份我國著名婦產科專家林巧稚手寫的病歷:字跡端正整潔,一目了然,還附有工整的中英文對照,與時下部分醫生的“天書”病歷形成鮮明對比。

  今天的主人公就是林巧稚的學生和助手葉惠方:解放軍總醫院婦產科創始人,在國內開創了“無痛分娩法”,推行產房一切為了病人的“無聲運動”,並創下剖宮產率在當時北京所有醫院婦產科范圍內最低的紀錄。此外,葉惠方還在國內率先開展婦產科免疫學及遺傳學研究,在全軍最早開展內分泌測定和染色體測定。

  一名黨的忠誠女兒

  ■“我是很愛你們的,但我要留下來報效新中國”

  1934年,18歲的葉惠方考上燕京大學。大學四年級時,日本人強行接管學校。偽政府統治下的學校出了個“大東亞共榮圈”考題,她和一些同學憤而退出考場,堅決不做亡國奴。從那時起,葉惠方便堅定了“隻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信念。她積極為黨做地下工作,組織學生運動。新中國成立前夕,葉惠方的叔叔給她買好了去台灣的機票,葉惠方毅然做出選擇:“我是很愛你們的,但我要留下來報效新中國。”

  1954年,葉惠方來到剛組建不久的解放軍總醫院,這一干,就是一輩子。在事業如日中天之時,她更加注重科室青年人才建設。“葉老的理由很簡單,她說隻有把‘一把刀’變成‘多把刀’,我國婦產科的發展才有前途,我要為黨培養年輕隊伍。’”婦產科原主任醫師劉建立憶起當時情景,動情地說。

  葉惠方為年輕力量鋪路架橋的例子不勝枚舉。她發現醫生周美清和付才英很有發展潛力,便想方設法把她們分別送到山東醫科大學和天津醫學院免費學習﹔看到一些香港同行手術做得出色,她便用國外親戚送給她的外幣湊足2000美元,讓院裡以公費名義送醫生翁霞雲去深造……

  提起這些,今年100歲的葉惠方老人只是淡然一笑:“看著婦產科事業后繼有人,我就感到快樂、充實。”

  在那段停職“改造”的日子裡,葉惠方擔負起3個衛生員的日常工作,每天凌晨4點就起床上班,晚上8點以后才能下班。即便如此,科裡遇到孕婦難產而求教於葉惠方時,她總是二話不說,放下掃把立即洗手、換上手術服,投入搶救。婦產科實驗室退休干部張全曾問葉惠方當時為什麼能樂觀堅定地生活,葉惠方說:“我又沒做過一件對不起黨的事,怕什麼?少數造反派並不代表黨。我相信我們的黨,相信總有一天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在女兒王澤鳴的印象裡,自己小時候哭鬧時從來不會喊媽媽,“因為媽媽總是在醫院裡給病人看病,經常不在家。”1994年,葉惠方去美國參加學術會議,與在美國生活的王澤鳴相聚。“當時媽媽笑瞇瞇地問我們,‘猜猜媽媽給你們帶了什麼禮物?’”孩子們猜不到,葉惠方取出兩套嶄新的《鄧小平文選》:“你們在外多年,不了解國內的情況。這些年祖國發展很快,靠的就是鄧小平同志的理論。我這樣做,是讓你們永遠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也讓你們懂得,媽媽之所以不離開祖國,是因為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絕不做對不起黨的事。”孩子們聽了媽媽的話,潸然淚下……

  一位“萬能輸血者”

  ■“眼睜睜地看著生命在眼前消失而不試一試,那叫什麼醫生”

  從1948年起,葉惠方有幸在林巧稚手下做住院總醫師,之后又出任主治醫生。其后5年的耳提面命,影響了葉惠方的一生。林巧稚常對葉惠方說:“別看婦科受外人敬重,其實產科是最難的,因為這關系到母子兩條生命。”

  其話殷殷,其情切切,葉惠方牢記一生。

  婦產科主任醫師宋磊告訴記者,“O型血的葉老說自己是‘萬能輸血者’。”每當遇到急需輸送O型血的產婦和嬰兒時,葉惠方總是挽起袖子說:“趕快抽我的!”

  在葉惠方眼裡,為了治病救人,榮譽和地位皆可舍棄。上世紀60年代,國內婦產醫學界認為,患有心臟病的人禁忌剖宮產,否則患者會死在手術台上。1964年,葉惠方打破了這一禁忌。劉建立回憶說,當時內分泌科收治了一名患有嚴重心臟病的產婦,危在旦夕。為了挽救孕婦和胎兒的生命,葉惠方決定實施剖宮產。有人勸她不要拿名聲和地位開玩笑,她說,“兩條生命啊,眼睜睜地看著生命在眼前消失而不試一試,那叫什麼醫生!”膽大心細的她最終帶著患者成功闖過“鬼門關”。

  1992年,我國開始實行專家門診制度。作為全國知名專家,葉惠方堅持看普通門診。“了解的人都知道,她是想為老百姓省點錢。”葉惠方的學生、超聲診斷科教授汪龍霞說。

  一年春天,葉惠方接診了一名患有先天性肛門閉鎖的小患者。患者家貧無錢治療,葉惠方毫不猶豫地把患者和家人接到自己家裡。張全回憶道:“孩子做完第一期手術后,由於是假肛,常常大便失禁,整個房子氣味難聞,令人無法呼吸。可葉惠方始終毫無怨言,讓孩子在她家一住就是兩個多月。”一年后,孩子做第二期手術,全家三口再次住進葉惠方家,直到完全康復。患者一家人感激地跪下來,葉惠方趕緊扶起他們:“你們有困難,我當然應該幫助你們。孩子的病治好了,這比什麼都好,還談什麼報答?”

  “在無數產婦和家人心中,葉老師是母子平安的守護神。”婦產科主治醫師葉明俠說。患者孫宏懷孕4個月時,因食欲差、腹脹就醫檢查,結果發現轉氨酶很高。“多數醫生建議我中止妊娠,否則將嚴重危害大人的肝臟﹔如果繼續妊娠,需服保肝藥,孩子又會受影響。當時真的很絕望……”葉惠方對所有檢查結果仔細分析后,認為孫宏的轉氨酶高不是肝炎造成的,建議她保住孩子,並定時隨診。在葉惠方的精心治療下,孫宏的轉氨酶一直停留在穩定的基數上﹔幾個月后,生下了一個胖兒子。

  一份特殊的遺囑

  ■“假若我的遺體還可以用作研究,捐給解放軍總醫院用作教學”

  無論對誰,隻要有困難,葉惠方總會伸出援助之手。她曾說:“人來到世上一次不容易,要多做一些好事、善事。有時別人需要的只是那麼一點點,我們能幫到的,一定要努力去幫。”

  1987年9月的一天,已退休的葉惠方向院黨委遞交了一封信,在信中除了提出將她積累的上萬冊書籍、資料、15000元存款捐贈給她曾工作過的婦產科,還提出一項特殊請求:“當我病危時,不要進行無謂的搶救,浪費人力物力……假若我的遺體還可以用作研究,捐給解放軍總醫院用作教學﹔總醫院如果不需要的話,看北京其他醫學院是否需要……”這份沉甸甸的遺囑讓大家感動不已。

  提起葉惠方的奉獻,照顧過葉老晚年生活的許運想有說不完的話:“無論是長江之南,還是黃河以北,無論哪裡發生嚴重災害,葉老看到消息就會憂心忡忡,總想為他們做點什麼。”每年捐出2萬、6萬、8萬元,最多的一年葉惠方捐了10萬多元。“錢捐完了,她就翻箱倒櫃,有什麼就捐什麼。實在找不到適合捐贈的東西 ,她就捐自己的被子、大衣……”怕家人不理解,葉老把捐款的收據單都扔了。當記者問起這些年幫過多少人,葉惠方搖著頭說:“不記得了,也沒必要記。我做這些不圖什麼,隻想讓人們在接受一名老共產黨員的愛心時,發自肺腑地喊一聲‘共產黨好’!”

  葉惠方的老伴1995年去世,她將組織上發的7300元撫恤金,加上平時積蓄的2700元,湊足1萬元捐給了希望工程。王澤鳴告訴記者,希望工程多次要給她的母親發獎牌,葉惠方卻固執地說:“如果你們給我獎牌,我以后就不捐了。”葉惠方的鄰居沈文梅老人對葉老獻身公益卻從不張揚印象深刻。2000年,84歲高齡的葉惠方乘坐30多個小時的火車硬座到廣州,將價值數百萬元的祖宅捐給了家鄉的培正中學。金溝河干休所所長崔京濱介紹說,家鄉人民想宣傳報道葉惠方的慷慨善舉,她隻說了一句“這事不值得宣傳”,便連夜趕回北京,因為第二天還有她的專科門診。

  總醫院干休所裡葉惠方家中,沒有一件稱得上時尚的家具:客廳裡一張老式桌子和兩把椅子,椅座的木板塌陷了,葉惠方墊上了一塊小布墊。兩個黑色的木箱,是葉惠方的爺爺當年漂洋過海到美國修鐵路時用過的。一個白色的瓷壺是上世紀60年代的,睡的床還是新中國成立前的。近20年,葉惠方沒給自己買過一件新衣服,身上穿的大都是親人們“淘汰”下來的,“這件衣服原本是破的,媽媽就自己繡上一朵花蓋上,還挺漂亮的。”王澤鳴指著一件衣服說。

  輕輕撫摸,素淨的小花仿佛能吐露出沁人芬芳。環顧四下,整個屋子裡唯一不老的,便是葉惠方那顆永遠牽挂天下的慈母心。(記者 盧曉琳)

  (郭晶、羅國金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17日 06 版)

(責編:黃瑾、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