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6日09:42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00年,葉惠方查房時看望新生兒。資料圖片
過完人生第100個生日,婦產科專家葉惠方變得越來越安靜。曾經,她是一個閑不住的人,退休后在家裡免費教醫學博士、女電梯工和八九歲的孩子學英語,一直堅持了十幾年。
直到近兩年實在教不動了,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才閑下來,但仍堅持讀書看報,關心中國婦產事業的發展。葉惠方師從我國婦產學先驅林巧稚,創建解放軍總醫院婦產科,在國內開創“無痛分娩法”,推行產房一切為了病人的“無聲運動”,無數新生兒在她的呵護下平安來到世間。
她家裡的家具陳舊,包括被子、大衣在內的很多物品都被捐了出去。1995年丈夫去世時,她把單位發的7300元撫恤金加上自己的2700元積蓄一起捐給了希望工程。她立下遺囑,去世后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事業。
“她這代知識分子,隻要有機會作貢獻就感覺非常幸福。”葉惠方的女兒王澤鳴說,“她的一生都在饋贈。”
“什麼是特別,病情重就是特別”
葉惠方的求學之路走得忙碌而艱辛。1934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燕京大學醫預系,學制3年,之后參加考試,通過者進入協和醫學院再進行5年深造。“當時她幾乎沒日沒夜地學,差不多天天有考試,最后醫預系100名學生隻有30人堅持到了升入協和的考試。”兒子王澤養對母親講述的這段經歷印象深刻。
葉惠方的學業曾兩次被戰火打斷,在協和醫學院學習的第四年,日本人強行接管了學校,偽政府統治下的學校出了個“大東亞共榮圈”的考題,她和一些同學憤而退出考場,“堅決不做亡國奴”。后來幾經輾轉,葉惠方從未間斷過學習,直到1949年前后,她才獲得了協和醫學院的畢業証書,並在協和醫院跟隨林巧稚工作。
林巧稚是我國婦產科學事業的主要奠基人,葉惠方曾在其手下做住院總醫師、主治醫師,5年的耳提面命和教育熏陶影響了她的一生。
一次,有人請林巧稚為兩位患者特別安排一下,林大夫轉頭對葉惠方說:“什麼是特別,病情重就是特別。”這句話她記了一輩子。
那時,師徒二人全身心扑在病房救治婦產科急診的重病患者,經常忙到下午兩三點才能吃上午餐,晚飯則要等到晚上九十點鐘才能吃上。
1953年,解放軍總醫院組建,葉惠方作為第一批技術骨干被抽調組建婦產科。當時,總醫院的一切都剛剛起步,稍有成就的骨干都不樂意來,怕影響自己的學術研究,葉惠方卻服從安排,告別恩師,奔赴“最需要自己的地方”。
女兒王澤鳴回憶:“我小時候哭鬧起來從不喊媽媽,因為她從不在家。”后來她才知道,那時葉惠方從協和醫院借調到解放軍總醫院沒幾年,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創建、完善婦產科和收治病患上。
婦產科剛組建時一窮二白,硬件上,小到一雙拖鞋,大到精密儀器,葉惠方把家裡凡是用得上的物品都搬到了科裡。有些精密儀器家裡實在沒有,她就從生活費裡摳出錢來,托海外親友購買。在她的努力下,“無痛分娩法”“無聲運動”“產前門診分段預約制”等制度方法相繼建立,婦產科的醫、教、研逐步走向正規。
“如果科室長期隻有‘一把刀’,那就是一場災難”
現在,許多老專家都會用“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來形容創建解放軍總醫院婦產科的歲月。在那段艱難的日子裡,她們或多或少都從婦產科主任葉惠方身上,獲得了技術和精神上的饋贈。
婦產科老專家翁霞雲記得,為了提高醫術,葉惠方想送她去香港的醫院學習,但當時院裡沒有這項經費,葉惠方就自己湊出2000美元,供她在香港學習時使用。
擔心翁霞雲知道是她私人的錢后有心理負擔,葉惠方就把錢交到院機關,讓院裡以公費的名義交給這個年輕醫生。后來翁霞雲得知真相,“一下子呆住了”。從此,她學習上更加刻苦,生活上千方百計地節省,回來時整整瘦了16斤。
當她把剩余的1000多美元還給葉惠方時,這位和藹的老主任生氣又心疼地握著她的手說:“你怎麼這麼不懂事?錢花了可以再賺,身體損壞了,你學成了又有什麼用?”若干年后,已是滿頭白發的翁霞雲回憶起這一幕,淚水一串串打濕了衣襟。
到解放軍總醫院僅三四年,當時41歲的葉惠方已是婦產科領域公認的“一把刀”。這時,她卻出人意料地把更多機會讓給了剛剛嶄露頭角的年輕人。“始終保持‘一把刀’的稱號,對個人來說是好事。”她說,“但如果科室長期隻有‘一把刀’,那就是一場災難。”
“文革”時期,因為親屬大都在國外,葉惠方受到沖擊。樓道的雜物間成了她的辦公室,凌晨4點鐘上班,晚上8點下班,刷廁所、沖便盆、外送消毒器械,50歲的葉惠方一個人干3個衛生員的工作,端起的便盆常常從膝蓋頂到下巴。
很多人看在眼裡,害怕這個堅強的老太太受不住打擊自殺,但他們聽到的是葉惠方的歌聲。遇到孕婦難產,科裡向她求教,她把手套一脫,二話不說沖向手術台。
兒子王澤養回憶,“文革”期間,母親一直很樂觀,自己和妹妹幾乎沒有從她身上受到負面影響。“雖然受了很多委屈,但她很豁達過,最后一笑泯恩仇。”王澤養感慨地說。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
提起葉惠方,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她的大愛。“病人沒錢買藥了她就拿出自己的錢。”葉惠方的學生、84歲的婦產科原主任醫師劉建立說,“她不是一個有錢人,但總會千方百計地幫助別人。”
1999年春天,一名患有先天性肛門閉鎖的孩子來解放軍總醫院進行手術治療,因為生活困難,孩子一家連招待所也住不起。葉惠方得知后,把他們一家三口接到了自己家裡。
孩子手術后裝了假肛,大便不受控制,整個房子的味道讓人難以忍受,可她毫無怨言,把他們留在家裡住了3個月。一年之后,孩子要做第二期手術,一家三口再次住進了葉惠方家,一住又是一個多月,直到孩子的病完全治好。
葉惠方平時喜歡關注時事新聞,隻要得知哪裡發生了災難,老太太就捐錢給災區。“每年都捐,聽老阿姨說最多一次捐了10多萬元。”曾因生活困難住在葉老家的清潔員許運想,不止一次聽保姆說起這些故事,“后來她怕老阿姨知道,把捐款的單子都扔了。”
盡管對別人十分慷慨,但葉惠方自己的生活非常簡朴:出門坐公交車,近20年沒給自己買過一件新衣服,許多家具都是幾十年前的嫁妝,椅子上的木板塌陷了,拿一塊小布墊墊上。
葉惠方的老家在廣州,祖上留下了一處房產。上世紀90年代,她就決定將這筆“祖產”捐贈給廣州的一所中學,為此先后7次自費去廣州商談捐贈事宜。
2000年,84歲高齡的葉惠方坐了30多個小時的火車硬座趕到廣州,將時值數百萬元的祖宅捐給了家鄉中學。簽字那天,許多人想一睹這位老人的風採,可葉惠方簽完字就走了,連簡短的交接儀式都沒參加。
退休后,葉惠方開始免費教英語,她的學生包括總醫院的專家教授、年輕醫師,渴求知識的打工者和剛剛上學不久的孩子,有的家庭父母和孩子兩代人都是她的學生。
90歲時,她在家裡摔了一跤,隻歇一個多小時就從床上爬起來繼續教英語。在這所踐行有教無類思想的“家庭學校”裡,走出了能夠熟練撰寫英語論文、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醫生,也走出了考入著名醫學院的貧寒學子。
兒子和女兒曾勸她出國養老,她卻說:“在這裡我還有用,還能為國家服務。出去了,我就是個無用的老人。”1949年,基於同樣的理由,年輕的葉惠方拒絕了叔叔為她買好的去台灣的機票,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她熱愛的土地。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很多認識葉惠方的人都用這句話來評價這位百歲名醫無私的一生。(王達 通訊員 郭晶 羅國金 張奎 黃琪淵)
相關專題 |
· 人物事跡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