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4日19:42 來源:新華社
2013年7月1日,解放軍總醫院金溝河干休所,一位99歲的老人坐在輪椅上,吃下一片安定,准備在生命的蒼蒼暮年裡迎接自己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心願——
老人用左手托起顫顫巍巍的右手,握拳,宣誓,聲音卻依然止不住顫抖: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
“盡管隻有3年黨齡,但我這一生都在按照共產黨員的標准做事。”如今,回憶起那個入黨儀式,老人眼含熱淚。
他就是共和國心臟外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蘇鴻熙。
艱辛報國路:輾轉6國、行程10萬裡、耗時52天
從美國芝加哥到中國北京,隻需12個小時的航程,便可跨越茫茫大洋。
但,對於留美的胸心外科專家蘇鴻熙和他的美國妻子蘇錦來說,60年前的這趟旅程,卻輾轉6個國家、行程10萬裡、耗時52天。
時間回到1949年12月初。
一艘來自香港的客輪抵達美國芝加哥碼頭,從船上走下一位30多歲的中國小伙子,躊躇滿志,眼神堅定。
他心中埋藏著一個心願:抓緊一切機會,汲取西方醫學前沿領域的知識和經驗,然后回國造福祖國人民。
自此,蘇鴻熙開始了7年的求學之旅。
期間,他的出類拔萃引起了美國有關方面的重視。1956年冬天,美國移民局官員找到他:“你是在美50名優秀中國科學家之一,我們不希望你回國。”兩個州相繼給他送來移民申請表,隻需簽上名字,蘇鴻熙就是美國公民了。
“我從沒想過留在美國。”蘇鴻熙毫不猶豫地拒絕。他告訴妻子:“我想盡快回歸祖國。”蘇鴻熙自己也沒料到,這位對古老的東方並不了解、土生土長的美國女性竟一口答應了。
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緊張的中美關系讓蘇鴻熙的回國之路異常艱難。
為了回國更好地開展科研工作,蘇鴻熙省吃儉用,花光全部積蓄購買了醫學書籍和兩台人工心肺機。
為躲避美國相關方面的監視,他偷偷把美國定義為“違禁品”的心肺機藏在了醫院的地下室。
為把機器帶回國,蘇鴻熙想盡各種辦法,均無果而終。但為了祖國的利益,他不得不冒險一搏,決定和妻子以“先分后合”的方式回國。
1957年1月3日,蘇錦先期取道加拿大,抵達倫敦﹔蘇鴻熙稍后乘船到倫敦﹔心肺機由貨運公司送上船,接收人是已經抵達倫敦的蘇錦。
此后,他們帶著心肺機輾轉法國、捷克斯洛伐克、蘇聯等國,於1957年2月23日回到北京。
當時的中國駐英使館工作人員回憶,征求他們夫婦倆回國后的要求時,這對夫婦沒提工作環境、沒提生活要求,只是誠心誠意地希望:他們回國的事不要在報紙上刊登。
原因很簡單:一個海外學子學成歸來,原本就是自己對國家的責任,也為了保護妻子在美國的家人。
回國后的“三把火”:體外循環技術水平僅比美國差5年
上世紀50年代,國際醫學界心血管外科在直視手術領域進入飛速發展階段。回國后,在第四軍醫大學,蘇鴻熙創建了心臟外科,成立了“體外循環研究小組”——這,是中國胸心外科事業的最初跋涉。
1957年5月,蘇鴻熙回國僅僅3個月,就在國內首次應用人工心肺機進行體外循環動物實驗。
蘇鴻熙的學生、后來成為解放軍總醫院心外科主任的朱朗標回憶說,蘇主任要求研究組對待每次動物實驗,要如同對待臨床手術。
一次,實驗犬在實驗過程中死亡,旋即給埋掉了。“這隻犬死於什麼原因,解剖結論是什麼?”蘇鴻熙非常嚴厲,趕快挖出來解剖!
從此,大家徹底明白,蘇鴻熙制定的規章制度全是剛性的,絲毫不能走樣。僅半年多時間,研究組就使實驗動物的長期存活率達到75%以上,為體外循環手術安全過渡到臨床奠定了基礎。
1958年6月26日,是蘇洪熙百年人生中的一個重要日子。
那一天,他開展了一項手術——體外循環手術。在當時的中國,這是首例。
手術難度大,耗費時間長,手術的過程更是險象環生、驚心動魄——
做心臟直視手術,需要讓心臟停止跳動,否則手術無法進行。而心臟停跳,血液就不能周身循環,患者就會死亡。人工心肺機能使心臟停跳而仍能保持生命存活。
手術中,心臟室間缺損的6歲患兒全麻開胸后,進行體外循環插管時突然發生全身抽搐。這是在實驗時從未遇到的情況。蘇鴻熙臨危不亂,經過緊急排查,確定手術繼續。人工心肺機一開動,預充冷血進入體內后,患兒抽搐立即停止,手術順利完成。
這名6歲的患兒,如今已年過花甲,身體健康,家庭美滿。
蘇鴻熙這次開創性的手術寫入了中國歷史,使心外科成為新中國最早進入世界醫學先進水平的領域。
當時中國的西醫總體水平落后,但體外循環技術僅僅比美國落后5年,甚至超過當時的蘇聯和日本等國家。
1963年,蘇鴻熙又在國內首次成功應用人造血管進行主動脈-頸動脈搭橋術,這項新技術再次震動中國醫學界,給萬千患者帶來了福音。
體外循環手術——從動物實驗到心內直視手術修補間室隔缺損、再到動脈搭橋術,蘇鴻熙回國后的這“三把火”,實現了新中國外科手術革命性飛躍,為我國心臟外科的發展掀開了新的一頁。
如今,全國已有600多家醫院可以開展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年手術量達數萬例。手術的應用范圍不再局限於心外科,已延伸到神經外科、氣管手術、臟器移植、急診搶救等,每年救治患者數十萬人。
病人永遠是第一位的
1972年,蘇鴻熙調入解放軍總醫院。
在蘇鴻熙眼裡,病人永遠是第一位的。他總是反復對醫護人員強調:你們在工作上有問題,可以隨時叫我。錯叫一次我死不了,可不及時叫我就有可能給病人帶來生命危險。
除了科學研究外,蘇鴻熙把畢生心血傾注於臨床醫學。幾十年來,他以精湛的醫術和強烈的事業心,為無數病人解除了“心”痛。
蘇鴻熙的學生、解放軍總醫院心外科原主任醫師余翼飛回憶,那個年代,條件艱苦、設備簡陋,蘇鴻熙常常和醫護人員在監護室守護著危重病人,一連幾天寸步不離。
一次,一位剛剛闖過手術關的患者,尚未脫離危險。蘇鴻熙對他格外關注,隨時觀察順著管道置於床下的接尿瓶,根據尿量的多少判斷體內循環等功能是否趨向好轉。
為准確了解瓶中的尿量,這位身高1.8米的老人毫不猶豫地趴在地上,讓目光平視液面的凹線,仔細數著瓶子上的刻度,並對大家說:“這樣計量液體才是最准確的。”
凡半夜來了病人,蘇鴻熙都是跑步從家裡趕到現場,有時連襪子都來不及穿。他很同情病人,經常帶頭為來自農村的困難病人捐款捐物。“他的這種作風,影響了我們整整一代人。”余翼飛說。
“人生的意義在於好好工作,幫助別人。”蘇鴻熙說,“在美國的第二年,他們就要留下我,待遇是年薪6000美金,這在當時是個不小的數目啊!但在我看來,這些都比不上回國奉獻自己所學來得有意義。”
如今,蘇鴻熙和妻子靜享天倫之樂。跨越了一個世紀的他,或許腦海中還會浮現出曾經那個意氣風發的青年,在開往芝加哥的輪船上,寫下的一首游子盼歸詩:
青年衣翩翩,舉首望飛雁。大洋終有際,何日方得還?(新華社北京12月14電 陳曦、郭晶、羅國金)
相關專題 |
· 人物事跡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