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3日12:36 來源:人民網-中國婦聯新聞
張金龍家庭,上海市嘉定區徐行鎮錢橋村,家庭成員10人。
這是一戶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作為一名老黨員、老干部,張金龍退休后熱心參與社會活動。在家人支持下,他把自家的客堂間騰出來,取名“客堂匯”,專門用來開展黨史展覽、村民議事、家風傳承等宣教活動。說起老張一家人,村裡人無不翹起大拇指連聲稱贊。
張金龍是當地的名人,熟悉的人都會尊稱他一聲“鄉賢”。張金龍家每年都會舉辦各種文藝活動:中秋節請來演員為村民們搭台唱戲﹔元宵節扎起彩燈百盞辦燈會,引來數千村民圍觀﹔重陽節舉辦菊花展,領著愛好庭院綠化的村民到各地收集花種。
張金龍全家還自掏腰包組織村民看世博、為當地修筑水泥路和健身廣場。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讓張金龍家儼然成了村裡的“文體中心”,一樁樁為民辦的實事,更讓張金龍“鄉賢”美名廣為傳揚。在張金龍言傳身教下,家人也紛紛加入為民服務的行列,兩個兒子吃苦耐勞,把企業創辦得紅紅火火。
想起當初,張金龍說要辦客堂匯,兄弟倆二話沒說,把客堂間和大院子騰了個空。每逢家裡舉辦活動,兄弟倆必定停下廠裡生意,拉著工人幫忙搭戲台。
老伴張秀娟,更是50多年風雨陪伴,在背后默默支持丈夫。前年,滬上老娘舅柏萬青及其團隊來張家做客,婆媳三人在廚房間忙了一整天,巧心慧思,特地做了農村小吃湯團和草頭塌餅招待。
張家四代同堂,十口人,和如今很多家庭聚少離多的情況不同,他們每個月都要舉行一次家庭聚會,雷打不動。張家還有條家訓叫“家有一老、如是一寶”,原來,老張年少時出門讀書,父母多病,家裡全靠年長他10歲的哥嫂支撐。哥哥患病過早離世后,老張視嫂子如母親,好生贍養。尊老敬老、知恩圖報的好家風在張家可謂代代相傳。老張帶頭創辦客堂匯,做有利於社會和諧的好事,自然會得到全家支持。
小孫子張曉冬耳濡目染了爺爺的無私奉獻,大學畢業毅然回歸農村,成了村裡的志願者。他接力爺爺,注冊了微信公眾號,給自家的客堂匯插上網絡的翅膀,進入更多人的視野。網友們調侃道“老張帶小張,快樂爺孫倆”。
相關專題 |
· 創建文明家庭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