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4日11:05 來源:學習時報
新中國成立100年會是什麼樣子?
雖然預測未來是一件很冒險的事情,但中國領導人早已將戰略目標鎖定到了這一年。
習近平多次公開宣示: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是執政黨對全體中國人民做出的庄嚴承諾,也是不可更改的“軍令狀”。
這就意味著,中國要重返世界之巔,回到這個民族應該達到的高度。用毛澤東的話說,就是中國必須“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屆時的中國不僅要在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方面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政治、文化、國際影響力等軟實力方面也必須躋身世界一流。中國的崛起將不允許有明顯的短板,而是全方位的復興。
中國的復興,不是為了當一個自給自足的“超級富翁”,而是立足於中國人傳承已久的兼濟天下的使命與情懷。早在1956年,毛澤東就在為紀念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誕辰90周年撰寫的文章中說:1911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過45年,中國的面目完全變了。再過45年,就是2001年,也就是進到21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要大變。中國將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中國應當這樣。因為中國是一個擁有960萬平方公裡土地和6萬萬人口的國家,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而這種貢獻,在過去一個長時期內,則是太少了。這使我們感到慚愧。
“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這是毛澤東的復興夢,也是習近平的復興夢。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講到:毛澤東同志說過:“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實現我們確立的奮斗目標,我們既要有“亂雲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進取精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前進!
中國的復興路上關山萬重,不可能一帆風順,甚至可以說,中國的復興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難題。但中國復興最大的風險還是來自於中國人自身,特別是失去了夢想的能力。
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一個多世紀中,夢想對絕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幾乎是一個貶義詞,夢想家幾乎等同於空想家。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高級客座研究員馬丁·雅克,在其著作《大國雄心——一個永不褪色的大國夢》一書的序文中,高度評價習近平的一個重大歷史貢獻就是重新喚起了中國人民的夢想能力,讓整個民族都找到了未來感——“目前,已經有7億中國民眾擺脫了貧困,盡管其生活水平仍只是一般,但相比於以前已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過去的中國相對貧困,現在則日漸富強。此前的中國生活在歷史的陰影當中,現在的中國卻越發自信、樂觀。因此,中國能夠做得起夢。”“面向未來也成為習近平時代的特征之一。”“不止於此,中國還需要有夢想,因為其必須要設想並構建出一個全新的未來。”
馬丁·雅克等認為,習近平不但重新喚醒了中國人的夢想能力,而且讓中國人的未來形態也變得更加清晰了——“中國夢”鼓勵每一個民眾不僅要敢於構想國家的未來,同樣也可以構想自己的未來。實際上,中國的年輕人已經明顯展示出樂觀主義精神和對未來的憧憬,開始為自己的夢想奮斗。“在未來的幾十年裡,中國民眾將經歷一場全方位的巨大變革,將展現出與現在截然不同的特征:更加富有、健康,更為國際化、富有全球視野,更能體會他者的感受,更加自信,教育程度更高,思維更加開闊,更為重視環保。”
莎士比亞有句名言:凡是過去,皆為序曲。如果平心靜氣地從大歷史的角度看,中國在過去的20個世紀中,有接近17個世紀的時間位居世界最富足大國的位置。布熱津斯基說過,“中國在農業生產力、工業創新和生活水平方面領先於全世界”。換句話說,中國位居世界一號的主角地位,在歷史上更像是常態,而屈居配角更像是非常態。21世紀中國復興,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認為是讓中國恢復應有的常態。
當然,相比過去中國文明內部的自我盛衰循環,中國新一輪崛起將依托於全球化,也服務於全球化。
如果站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中看待中國的復興,將會發現未來中國的地緣政治經濟格局處於世界舞台中心位置。在過去的零和博弈時代,中國的地緣格局在世界大國中最為不利,不論陸地還是海洋都面臨著強敵環伺,全世界強大的對手國家似乎都被擺到了中國的周邊,“中央大國”更像是“四戰之地”。但如果世界進入全球化的多贏時代,中國所處的格局就截然不同了——中國與未來世界最有潛力的經濟體都具有區位合作優勢,通過“一帶一路”,中國在陸地上可以與印度、俄羅斯、韓國、土耳其、沙特、巴基斯坦、伊朗等國以及歐盟直接溝通,在海洋上與美國、日本、加拿大、印尼、澳大利亞等比鄰而居。同時擁有海陸兩棲優勢的中國,在G20中最適合擔當中央樞紐,全球的經濟地理中心非中國莫屬。
可以說,正是全球化賦予中國在全球范圍內崛起的機會。沒有全球范圍的托舉,中國無法成為世界級大國。同理,缺乏全球視野,中國人也無法對世界作出更大貢獻。所以,習近平鮮明指出“中國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正是著眼於中國復興的內在需要。
全球化將托舉起中央大國的榮耀,但中國對全世界的回報也將是豐盛的。到2050年時,中國將成為世界經濟繁榮和科技創新的主發動機,中國也將成為世界和平秩序的最重要守護力量。而其中意義最重大的,莫過於中國將為全世界奉獻一條和諧共贏的中國道路。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在於:它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新探索,為世界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種可資借鑒的新模式,即像中國這樣積貧積弱的世界人口第一大國都有機會通過自我變革崛起,這充分証明不走掠奪與侵略的老路是完全可行的。天道酬勤,自助者天助之,和諧共生符合歷史的意志,發掘人性的善比放大人性的惡,更能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車輪。
曾經長期考察中國的英國哲學家羅素在其著作《中國問題》一書中坦言:將中國改造為現代國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外國人應該靜待中國人自行解決。隻有中國人才最了解中國,我們並不了解。如果任其自由發展,最終必然會有一種適合於他們性格的解決辦法,我們不應該越俎代庖。隻有他們自己慢慢摸索出的解決辦法才是長久之計,而外部勢力在時機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強加給他們的必然是不自然的,因而也不會是長久的。
已故的美國漢學家、政治學家白魯恂曾經指出“中國是裹著民族國家外衣的文明體”。鑒於中國文明的獨特性,白魯恂等堅定認為,未來中國即使強大起來,也會與西方諸大國的表現截然不同。
中國發展道路根植於中國的文明傳統,中國道路方法論的核心就是隻有堅持走自己的路,尋求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模式,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不顧文明基因的差異,一味地克隆或者復制他國模式,必然引發強烈的副作用。中國不向外輸出革命,不誘迫他國模仿中國經驗,更不會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這是中國發展道路的根本原則。
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在其《全球通史》一書中指出,科學技術的這種高速發展首次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作為一個物種的人類能否柔順到足以適應一種他們正在如此迅速地改變並在許多情況下予以污染的環境。人類能改變自己傳統的習慣和制度以妥善處理作為科學技術有害的副產品而源源不斷地產生的大量難以對付的問題嗎?
在急速發展的科技力量面前,人性的進化是如此的緩慢。如何處理科技以及現代化給人類帶來的巨大挑戰?中國作為古老文明大國,具有不可替代的豐富經驗。
哈佛大學燕京學社教授杜維明等指出,中國有責任在實現現代化的同時,還要“把人生的意義價值探討出來”。
在當下詳細描繪30多年后中國的文化樣貌形態,顯然非常困難。但從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中可以看出,近3000年來中國人的內心世界波動並不大,中國文化的內省能力和適用能力,可以讓中國在極為劇烈的社會變遷面前,也能保持巋然不動。
這裡不妨以《論語》中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為例。這篇文章通過記述公元前5世紀時孔子和四個弟子的一次談話,反映了幾種治國思想的差異。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治國思路雖側重點不同,但都符合先富后教、富國強兵的路子,孔子也都表示贊成。但曾晳卻提出了一個治國理政更高的境界,即通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帶來社會的康樂和諧、安定祥和,人人充滿活力又揖讓自律,讓個人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中找到生命的價值。所以,曾晳得到了孔子的最高贊許。
可以想見,未來的中國人仍然會堅守這樣的心靈自由境界。“仁者愛人”“功崇惟志,業廣惟勤”“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與天地精神獨往來”“在山水田園間詩意地棲居”,等等。即使再過幾個世紀,這些也將仍然是中國人的生命價值追求。
中國人的世界觀表現在生活方式上,是追求立德樹人,天人合一,在恬淡自然中求得安身立命之所﹔表現在處理對外關系上,是重視懷柔親誠,“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中國即使強大起來,也不會以大欺小、倚強凌弱,中國將更像是一位忠厚的長者,以信義著於四海,以大度包容的態度對待偏見和傲慢,竭誠聯合世界各國人民,共同減少全球的紛爭與困擾。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任時曾指出,“美國將成為人類最后唯一的帝國”。他的預言現在看來至少說對了一半——美國的確是人類社會最后能享受霸權的“帝國”,當今的世界也沒有合適的“帝國候選者”。因為中國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放棄了“霸權思維”,中國不願意甚至憎惡成為帝國權力的“競爭者”,人類社會也不會再出現一個大權獨攬的鐵腕國家擔任地球的守夜人。但美國不一定是人類最后一任最強盛國家,因為中國人早有古訓“故天命無常,惟有德者居之”。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間的大德容不下私利長久存在的空間。未來的人類必然會選擇最正直最無私的國家作為自己的表率,而對天道與人性都有著最真切體會的中國人,無疑是其中最有競爭力的。
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在參加新中國成立50周年大典時飽含深情地說:“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在復興路上,中國注定能夠沖破一切艱難與風險的最大資本,也正是來自於擁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強烈天下意志的中國人民。對此,習近平深有感慨地指出:站立在96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礡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
“勝利不會向我走來,我必須自己走向勝利。”這是美國當代女詩人瑪麗安娜·摩爾的詩作,也是習近平最喜歡引用的詩句之一。在引領中國走向偉大復興的征程上,習近平正在用一個接一個的勝利証明,夢想的實現正在離中國人民越來越近。中國復興的最終成功,將充分証明習近平復興戰略的偉大意義。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