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0日08:48 來源:光明日報
姜仕坤(左)到大田鄉走訪貧困農民。資料照片
春天是馬鞭草的花期,每年5月開始,紫色的小碎花都會一叢叢開遍“晴隆二十四道拐”蜿蜒的山路兩旁。慕名而來的游客,並不知道那年你籌劃二十四道拐遺址公園旅游發展,特意細心安排各類繁花移植於此。
祖祖輩輩過了多少年,晴隆人早被這窮山溝裡的苦日子磨灰了心:怪這山上頑石猙獰,辛苦播種下去,收幾根瘦弱的苞谷,冬天裡牲口都要餓死。缺水,少電,路難走,喀斯特地貌難產庄稼。
你到晴隆上任的第一站調研,就單獨去看自來水廠。晴隆的水多金貴啊,古夜郎國的母親河、遙遠的北盤江奔走到這個少數民族聚居區,慷慨地分給老百姓一條西泌河,西泌河爬不上海拔高了它七八百米的縣城,長近8公裡的水管五級加壓提升800米,晴隆的老百姓才有了生活用水。這樣的一噸水,成本要7塊多,誰舍得用?
你在抽水的泵房旁徘徊,問著運行成本和經營管理,默然記在本子上。
你一進縣委大院,“火”就燃了起來:“老百姓用水問題要盡快解決,不能再等了!”專門會議后有了結果:壓縮其他開支、由縣財政每年補貼500萬元,將居民用水價降到每噸3.8元﹔推動西泌河水庫水電建設,用發電收入補貼城市用水,自來水終於供應正常。民間順口溜裡“好個晴隆縣,白天停水、晚上停電”的狀況終得改善。
你這火,從燃著開始,就再沒熄滅過。
“就見這人徑直跨到羊圈裡摸羊,又問我:‘咋不給羊驅虫咧?’我奇怪,嘴上說‘又不是人,驅什麼虫’。眼瞧著他穿得簡陋也不怕臟,心裡又琢磨,這次這個獸醫該是技藝高超……”共產黨員李安珍是晴隆縣大田鄉董箐村種草養羊的帶頭人,彼時,她正被養羊折騰得灰心喪氣,既盼望著有人來指導幫助,又怕厚望之后的再度失望。
那時的李安珍不會想到,眼前這個人,就是晴隆縣縣委書記姜仕坤。她更不知道,在未來的日子裡,這個“羊書記”成了她的良師益友。
“有個問題我沒想明白,睡不著,你再幫我核算一下,一隻綿羊和一隻山羊一天各需要吃多少草料。”姜仕坤的半夜來電,張大權並不是第一次接到,“對羊產業的研究,姜書記達到了痴迷的程度。從他到晴隆報到的那天起,不會超過5天就跟我有一次電話交流,不會超過10天就有一次關於草地畜牧業的交談和討論。”
晴隆因地制宜種草養羊,實現經濟、生態、扶貧“三效”同步,成為農業產業和扶貧開發的亮點,被稱為“晴隆模式”。作為“晴隆模式”的發起者,晴隆縣政協副主席、縣草地畜牧中心主任張大權,自然是鑽研養羊的姜仕坤經常拜訪的對象。
在同張大權商議,得到認可后,姜仕坤把由草地中心與農戶的“產權共享,利潤分成”,改革為由政府幫助農戶貸款購羊、資助建羊圈和種草,實現農民擁有全部產權,讓養羊戶從原來的為草地中心養羊轉變為自己養羊,一舉解決了群眾種草養羊動力不足之困。
姜仕坤又提出:“我們要建一個真正屬於農民的現代畜牧業園區。”2014年2月,晴隆開始了現代草地生態畜牧業三合園區的建設。從園區的規劃、選址到園區的建設方案,姜仕坤親力親為,致力於把園區建成高端、高效、可持續發展、能夠給農戶帶來長期收入的園區。
一天,姜仕坤又到園區視察建設情況,看見一位正在種草的農民,挖的草窩歪歪扭扭。姜仕坤對農民說:“種草一定要標准化,要橫豎成行,橫豎距離都要以60厘米為標准。”
那位農民斜著眼說:“你來試一試。”
姜仕坤走到地裡,二話沒有說,接過農民兄弟的鋤頭,開始挖草窩,一會兒工夫,一片橫成排豎成行的標准草窩就呈現在大家面前。農民兄弟臉紅了:“沒想到你也會做農活啊!”
姜仕坤說:“建設標准化園區,要從基礎做起,挖草窩就是基礎。”在園區建設中,姜仕坤18次到園區指導,9次主持召開專題研究常委會,常常和園區農戶交談至深夜,詢問農戶養羊種草的期望。久而久之,老百姓都叫姜仕坤“羊書記”。
憑著這樣的精神,“羊書記”改機制、建草場,又根據市場需求通過對外合作培養出抗病性極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晴隆羊”,過去10年一直以黑山羊養殖為主的晴隆縣,把更受北方市場歡迎的綿羊養殖比例提升到50%。“晴隆模式”得以升級。
作為貴州石漠化程度最重、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縣之一,到2015年年末,晴隆全縣7萬多戶人家,有1.68萬戶養羊,養羊53萬隻,種草48萬畝。2012年年初至2015年年底,貧困人口從16.19萬人減少到7.91萬人,貧困發生率從52.2%降至25.1%。
晴隆迎來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春天,你卻遽然離去。
2016年4月12日,姜仕坤在廣州出差期間突發心臟病去世,年僅46歲。
從2010年任晴隆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2014年9月起任晴隆縣委書記,履職六年,你夙夜匪懈,種草養羊升級“晴隆模式”,修路動遷擴容城鎮,策劃打造抗戰“活化石”二十四道拐旅游區,全面提升了晴隆人民擺脫貧困的造血功能。(記者 李晉榮 呂慎)
相關專題 |
· 人物事跡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