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先鋒

火箭軍某導彈旅旅長李正連:磨礪大國劍鋒,錘煉東風劍法

2016年09月28日14:3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火箭軍某導彈旅旅長李正連:磨礪大國劍鋒,錘煉東風劍法

火箭軍某導彈旅旅長李正連:磨礪大國劍鋒,錘煉東風劍法

李正連深入訓練現場檢查指導。 陳雙維 攝

關山重重,長劍引弓,發射“零秒”即將到來。天上,衛星過境偵察窺視﹔空中,電磁迷霧籠罩覆蓋﹔林間,“藍軍”分隊潛伏襲擾……

指揮所裡,火箭軍某新型導彈旅旅長李正連鷹隼般的目光,凝視著電子地圖上不斷變化的電磁頻譜曲線、氣象衛星雲圖、空情預警信息等,在多維立體的戰場空間裡尋找火力突擊的發射窗口,指揮一枚枚導彈直刺蒼穹,精確命中目標。

這位從軍30年,榮膺全軍優秀指揮軍官、火箭軍“十大礪劍尖兵”的導彈旅長走出指揮所,仰望導彈騰空劃出的軌跡,一幅新的“礪劍圖”已在他心裡勾劃開來。

李正連對執行實彈發射任務分隊官兵進行動員。 陳雙維 攝

他堅持用打仗標准抓備戰

記者夜探該旅,正趕上一場不打招呼的應急拉動。子夜時分,刺耳的“戰斗警報”劃破夜空,官兵迅如捷豹,駕馭著戰車長劍,轉瞬消失在茫茫夜幕之中……

“‘箭在弦上’已成常態,部隊聞令‘隨時能戰’!”李正連的大嗓門,源自一份滿滿的自信。然而2009年李正連剛當旅長之時,心中卻充滿憂思。

赴任之初,李正連組織戰備拉動,發現不少戰士連警報訊號都分不清楚。時隔不久,整旅千裡轉進執行演練任務,基層營連的戰備物資“鑼齊鼓不齊”。

“這種狀態能打仗嗎?”作為旅長,李正連清楚,部隊組建時間不長,要在戈壁灘上建起一座導彈營盤,實屬不易。但他更清醒,部隊組建一天,就得備戰一天!

李正連帶動全旅官兵樹起打仗標准,反復錘煉戰備“組合拳”。他打起背包住進發射一營搞試點,白天實地查短板,夜裡挑燈定措施。一種行動一種行動地研究、一個物件一個物件地規范,不僅對戰備所需的物資種類、數量、裝卸載順序等作出規范,還按照規格大小,體積重量、功能特點進行模塊化、標准化配套儲備,使整營應急出動時間縮減2/3以上。

那年盛夏,一位將軍到旅裡視察,突然問:“你們整旅輕裝緊急集合,需要多長時間?”李正連一愣:訓練大綱隻對整營整連緊急集合有規范,整旅沒作明確要求,部隊也從未搞過此類訓練。他憑著對部隊的掌握,稍稍定了定神說:“一小時左右!”

“給你們30分鐘!”將軍說。李正連沖向作戰值班室,警報驟然大作。

22分鐘,全旅集合完畢!將軍審視著這支虎氣生生的部隊,滿意地點了點頭。那一夜,李正連卻輾轉難眠:大綱沒要求,就代表打仗不會用得上嗎?

實戰需要,逼著思維升級。李正連組織訓練骨干,圍繞擔負的使命任務、部隊地域特點等,建立完善三級崗位執勤防衛力量、三級聯動應急處置力量,建立全天候預警監控值班機制,研究細化13種戰備方案和12個應急處置預案,採取“全年輪換值班、循環滾動訓練”的方式,常態化開展高戒備值班拉動、整旅全裝拉動、防暴處突等“七個拉動”,探索的常規導彈部隊“四級”值班待戰模式在火箭軍部隊全面推廣。

李正連與技術干部研究專業問題。 陳雙維 攝

他堅持從難從嚴摔打部隊

發射演練年年搞,但這種打法,很多官兵還是第一次經歷——

那年秋天,該旅千人百車挺進訓練場,剛剛抵達就接到戰斗命令,趁著夜幕完成火力突擊演練。照慣例,以往駐訓都分“三步走”:長途機動、安營扎寨、訓練發射。而這一次“未扎營帳,先打一仗”。

此役,“設計者”正是李正連。旅參謀長孔強說:“看似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旅長抓訓練,專盯‘七寸’打!”

“以作戰的方式訓練、以訓練的方式作戰”,是實戰化訓練的最高法則。李正連告誡官兵說:“對軍人而言,能打仗是基本要求,能打勝仗才是終極目標。打勝仗缺什麼,平時不用實戰化補回來,戰時就會用鮮血來彌補。”

2013年,部隊首次奔赴高原執行實彈發射任務。李正連自抬門檻:不外請專家,獨立組織實彈發射﹔按照作戰需要,全流程發射演練﹔全員備戰,隨機抽點發射單元。

“從難從嚴固然重要,步子是不是邁得太大了?”有人好意提醒。李正連態度堅決:“這一步,不邁不行,邁慢了也不行!”

作出這個決定,李正連心中是有底的。為了錘煉部隊獨立發射能力,他帶著部隊做了大量“功課”,“甩拐”行動初見成效,今天必須拉到演兵場上“溜溜”。

鏖戰一個多月,李正連鉚在陣地三十多天。這一仗,不僅實現“四個首次”,還刷新該型導彈新模式發射最佳精度。

如今,3年過去,“四個首次”又衍生出多項“軍規”——連續部署轉換、連續火力突擊、變換發射陣地、變換打擊目標、變換通信手段……新的“戰場法則”,讓這個導彈旅戰斗力突飛猛進。

他堅持瞄准戰場創新戰法

李正連喜研兵法,略諳棋道。曾有棋師面授機宜:“常人走一步看一步,高手走一步看三步,甚至五步十步!”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李正連說:“棋道如此,兵道亦然。”

李正連認為,“作為導彈部隊,在復雜電磁環境下、特殊地理環境和極端天候條件下、現代戰爭夜戰夜訓的‘四難’條件下‘隨時能戰、准時發射、有效毀傷’,就是實戰!”

這是他多年練兵打仗的心得。2011年,戰略導彈部隊首次組織旅旅對抗演練,李正連披甲出征。鏖戰月余,斗智斗勇,李正連帶著官兵研戰法、破襲擾,一路鏖戰,險勝而歸。

這次凱旋,助推該旅跨入軍事訓練一級旅行列。李正連卻無喜悅之色,他一一復盤重新審視戰局:克敵制勝,不僅要劍刃鋒利,更要劍法過人。

正在李正連勾畫“對抗藍圖”之時,一紙命令將他調到火箭軍機關,專司研究作戰訓練問題。一年半時間,他參與籌劃組建了戰略導彈部隊“信息化藍軍”,組織了首次紅藍對抗演練,探索總結出“三步四法”對抗訓練模式,一種全新訓法載入史冊。

2013年6月,李正連離開京城,再次回到這個塞外勁旅,帶回的一份份“新劍譜”,為部隊插上騰飛之翅。

磨礪劍鋒,離不開“磨刀石”。可“信息化藍軍”遠在千裡之外,怎麼辦?李正連提出:依托教導隊組建藍軍分隊,添置無人機、干擾器、特種作戰等設備,讓演兵場上多幾匹“狼”,常態化開展對抗訓練。

起初,官兵以為藍軍分隊不過為了“裝裝樣子”,幾個回合下來才發現“狼性十足”:部隊安營扎寨,無人機模擬“衛星臨空”拍攝的圖片上,十幾處暴露點分毫畢現﹔待機地域,黑黢黢的樹林裡突然躥出藍軍分隊,一路襲擾破壞﹔發射前夕,通信遭到干擾,指令無法下達。

演兵場上,部隊被藍軍分隊折騰得叫苦連天,李正連卻躲在指揮所裡興奮不已,主動給藍軍分隊當起“參謀”,出主意、教狠招。

2014年夏,李正連帶領部隊再次揮師沙場,挺進火箭軍紅藍對抗演兵場,與信息化藍軍交手。演練72天,5次部署轉換、78次特情處置、29次發射演練,李正連帶領官兵屢屢奏響凱歌。

班師回營,李正連卻組織官兵進行檢討式總結,梳理出100多個薄弱環節,成為創新訓法戰法的風向標。

2016年初,李正連被評為火箭軍“十大礪劍尖兵”。他感慨地說,從軍30年,獲過無數獎,但我最喜歡這個榮譽:“礪劍尖兵”。(作者 陶社蘭 蔡瑞金 李永飛 楊永剛)

(責編:程宏毅、楊麗娜)
相關專題
· 人物事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