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高層動態

總書記和我們在一起——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唐山回訪

2016年08月01日08:05    來源:河北日報數字報

原標題:總書記和我們在一起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唐山回訪

201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40周年紀念日,全城肅穆,深切緬懷。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唐山市視察。

不封路、不戒嚴,輕車簡從。習近平總書記前往唐山地震遺址公園,在紀念牆前敬獻花籃﹔到唐山市截癱療養院,看望慰問截癱傷員﹔在唐山市規劃展覽館,參觀抗震40周年成就展﹔深入社區,了解民生民情民意和社區工作。唐山的經濟社會發展,唐山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注、挂念在心。

循著視察足跡,記者回訪了與習近平總書記面對面交流的部分干部群眾,大家激動地講述起那一幕幕溫暖的場景,興奮地回味著那一句句動情的話語,紛紛表示一定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繼續解放思想、奮發進取,抓住歷史性機遇,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來看一看這座英雄的城市,看一看這裡英雄的人民

唐山地震遺址公園。

7.28米高、493米長的紀念牆上,鐫刻著24萬罹難同胞的姓名,成為這座城市難以忘卻的傷痛。

一排排蒼鬆挺拔聳立,一束束菊花淡淡吐芳。伴著低回的《思念曲》,前來祭奠的人絡繹不絕。

這裡,是習近平總書記唐山視察的第一站。

上午9時40分,長長的紀念牆下,一排排鮮花已經擺滿。人群中,有拄著雙拐反復擦拭親人名字的老人,有凝望著紀念牆大放悲聲的婦女,有眼角含淚默默祈福的青年。這一天,來自全國各地近4萬人用不同方式訴說著對遇難同胞的哀悼。

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為唐山這座淚雨紛飛的城市撐起了一把無形而堅實的大傘。

“當我握住總書記的手那一刻,一種溫暖、一種力量就傳遞過來。”懷著難以平復的激動心情,唐山市地震局局長郭彥徽回憶著陪同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唐山地震遺址公園的過程,她深切感受到總書記對24萬大地震罹難同胞的深切哀悼,對唐山人民的親切關懷和對唐山這座城市的殷切期望。

“總書記下車時,腳步還沒落穩,第一句話就是‘2010年我來過這裡。’”郭彥徽說:“我沒有想到,日理萬機、走遍祖國河山的總書記始終記得這個6年前曾經到過的地方。”

在隨后陪同習近平總書記參觀視察中,郭彥徽如數家珍地向總書記匯報起地震遺址公園建設發展狀況。

在介紹的過程中,一個細節讓郭彥徽心頭暖流涌動。當她介紹說,紀念牆上鐫刻著大地震中罹難的24萬同胞的姓名時,習近平總書記關切地詢問:“24萬人的名字都刻上去了嗎?有沒有遺漏的?”

“我告訴總書記,罹難者的名字已經全部刻錄完畢,但也有一些遺漏,所以我們每年都進行勘誤、補刻。”郭彥徽說,聽到這裡習近平總書記欣慰地點了點頭,上車前還贊許地說:“你們的工作很有意義!”

“總書記在視察中強調,這次來唐山,主要是看一看這座英雄的城市,看一看這裡英雄的人民,並高度評價了唐山人民在同地震災害斗爭過程中鑄就的抗震精神。”郭彥徽表示,一定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繼續弘揚抗震精神,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斗。

“雖然距離不是很近,但我看得特別清楚。”7·28紀念活動現場志願者李崢告訴記者。

9時50分左右,不知誰喊了一聲“快看,總書記來啦!”李崢順著人群涌動的方向望去,不遠處,兩位武警戰士正邁著堅定有力的步伐,將花籃護送至地震紀念牆前。

“總書記穿著白色的襯衫、深色的西褲,場面看起來庄嚴而肅穆。”90后的小李說,“我看到總書記緩緩走上前去,彎下腰雙手仔細地整理花籃上的紅色緞帶。大約一分鐘后,全場肅立,大家和總書記一起,向唐山大地震罹難同胞和在抗震救災中捐軀的英雄三鞠躬。”

這一幕,雖然隻有短短幾分鐘,但卻讓許多在場的群眾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來唐山,向素不相識的地震罹難者敬獻花籃,充分體現出我們國家最高領導人對普通群眾的尊重,對生命價值的尊重,這也是對罹難者親屬和所有生者最大的慰藉。”大家激動不已,精神振奮。“總書記和我們在一起!我們相信,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唐山這座城市一定會越來越美好,唐山人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精彩。”

燕山碭莽,渤海濤平,原豐土沃,河暢渠清……然天行有舛,丙辰之歲,降奇災於唐山……

站在紀念牆最東端,抬頭仰望牆上落墨刻石的《唐山大地震罹難者紀念牆記》,來自唐山市路北區河北裡小區的吳賀玲、劉偉母子覺得很遺憾。

“進了公園才知道總書記剛剛來過,早一點過來就好了。”吳賀玲向記者訴說。“每天看電視新聞就知道,總書記工作多忙啊,還能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來咱唐山,和咱一起祭奠地震中死難的親人,說明總書記心裡裝著咱唐山人吶!”

相比吳賀玲母子的滿懷遺憾,來自灤縣榛子鎮的李震雲姐妹則在心裡慶幸同習近平總書記的不期而遇。

“我兒子剛把一朵菊花插在紀念牆上他姥爺的名字旁邊,就看著人群往東邊涌,還有人喊‘習總書記好’。”李震雲說。

“我們姐妹四個都是國家養大的。”李震雲告訴記者,她父親生前是唐山鋼鐵公司的職工,地震那天在工廠罹難,留下她們孤兒寡母。“我大姐當年才12歲。我是老幺,地震時剛過滿月。”

由於姐妹四人年幼,不能到父親的企業“頂工”上班,姐妹四人一直享受著國家和企業發放的生活費和救濟金。“根據當時的政策,無論我們是讀完初中、高中還是大學,國家都供我們到畢業。”

“今天一大早我和大姐、二姐三家八口人從灤縣乘公交車來這裡祭奠父親,想告訴父親一聲,如今我們都生活得挺好,沒想到在這裡遇見了總書記。”李震雲說,雖然因為離得遠,連總書記的身影都看得模模糊糊,但黨和國家的恩情,在姐妹們心裡記得清清楚楚。

遺址公園裡,祭奠的群眾陸續前來。長發飄飄的少女趙奕璇,手捧一束白菊走過我們身邊,明朗的表情瞬間吸引了我們的目光。

“我是來給姥爺和大舅獻花的。”95后的趙奕璇,是天津科技大學動漫設計專業大三學生。對於40年前的那場災難,她全部的印象都來自於父輩的描述和一些影像文字資料。“我今天的生活很幸福,所以我覺得,珍惜當下、好好活著,就是對逝去親人最好的祭奠和告慰。”

“我知道上午總書記來過這裡。”趙奕璇告訴記者。

“我們不應該沉浸在災難帶來的悲傷中,而應該更多地思考,怎樣創造更美好的生活。”趙奕璇說,自己的理想是畢業后能當一名動漫設計師,將來用動漫的形式拍攝一部關於唐山的動畫片。“讓全中國、全世界都看到這座英雄的城市,經歷災難而愈加壯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

盛夏的唐山市截癱療養院,綠樹成蔭,蟬鳴陣陣。

10時左右,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看望在這裡休養的截癱傷員。

舉世罕見的大地震把唐山化為一片廢墟,也給震后的唐山留下3817名截癱傷員。1979年,唐山市委、市政府決定建立唐山市截癱療養院。1981年5月,開始收治第一批傷員。截至目前,仍有120名截癱傷員在這裡休養。

穿過潔淨清幽的走廊,習近平總書記首先來到康復室。

4名截癱傷員正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鍛煉。看到面帶微笑的總書記走進房間,大家十分激動。

習近平總書記和他們一一握手。

60歲的截癱傷員張大光在大地震中胸部以下癱瘓,還失去了父母,和弟弟妹妹成了孤兒。每逢7月28日,心裡都很難受。

握住習近平總書記的手,一股暖流融入心田。“他看起來那麼和藹可親,那麼平易近人,非常地親民。”張大光說。

“我今天太幸福了!”59歲的截癱傷員高清峰接受記者採訪時,激情洋溢。他笑著說,這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總書記關心地問我們每個人多大年紀,地震時在哪裡,傷到哪兒了,現在生活得怎麼樣,身體狀況怎麼樣。”高清峰老人說,和總書記交流,像和家人聊家常一樣。

療養院的醫護人員鄭祖瑩,向記者講述了她看到的一幕:因為傷員們都坐著輪椅,習近平總書記和他們噓寒問暖時,一直彎著腰、俯下身子,仔細詢問,用心聆聽。

“一個國家領導人,這樣平易近人,讓我內心特別敬重。”鄭祖瑩說,今后,她一定在崗位上盡職盡責,照顧好截癱傷員,讓他們在這個大家庭中生活得更幸福更快樂。

楊玉芳、高志宏夫婦所住的三區第一療養室內,開著空調,涼爽舒適。窗台上擺放著六盆綠蘿和海棠,葉綠花綻,生機盎然。

震后在療養院相識相戀,楊玉芳和高志宏於1984年喜結連理。房間的牆上,挂著他們幾年前補拍的大幅婚紗照。

習近平總書記來看望時,高志宏告訴總書記,她退休前先后在截癱療養院的幼兒園、食堂工作,盡己所能多作貢獻,總書記聽后十分欣慰。

楊玉芳對習近平總書記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沒有黨和政府,我們根本活不到今天。我相信我們的生命奇跡是黨和國家創造的。”

他告訴記者,今天最高興的是把自己最近出版的兩本書送給了總書記。一本是長篇小說《鳳凰吟》,一本是詩集《心地放歌》,都是為紀念唐山抗震40周年創作的。

夫婦二人還向習近平總書記深情朗誦了一首原創詩歌《見了你們格外親》,歌頌在唐山大地震中英勇救災的解放軍。

“從你們夫妻的精神風貌上,我們看到了生命的頑強、生命的魅力。肢體健全的人可以活出精彩人生,肢體殘疾同樣可以活出精彩人生。希望你們不斷用實際行動迸發生命光彩,去詮釋、書寫無悔人生。”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久久回響在兩人心頭。

楊玉芳迫不及待地打開手機,把這個好消息分享給親朋好友們。

隨后,習近平總書記又來到了活動室。

洒滿陽光的房間裡,10多名截癱傷員圍攏在一起唱歌娛樂。見到習近平總書記到來,大家情緒高漲。截癱傷員姚翠芹在二胡伴奏下,高歌一曲《唱支山歌給黨聽》,歌聲嘹亮,婉轉悠揚。

習近平帶頭鼓掌。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我們要把中國共產黨的事業通過歷史的接力不斷走下去,為中國人民的幸福追求而努力。中國現在有幾千萬殘疾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深深打動了在場所有人。

離開唐山市截癱療養院時,習近平對圍攏過來的醫護工作者說,大愛無疆,醫者仁心,人道主義精神在你們這裡得到充分體現。生命是最值得珍惜的,唐山大地震是毀滅生命的災難,但是我們這裡看到了浴火重生:有傷殘者自身的奮斗毅力,有民族精神作為底蘊,也有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還有廣大醫護人員充滿大愛的無私奉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事業、醫療衛生健康工作都是重要組成部分。你們的事業是最高尚、最神聖的,你們的貢獻至關重要。希望你們不忘初心、繼續努力。

“我們一定牢記總書記囑托,讓這些截癱傷員老有所醫、老有所養,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我們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院長楊震生堅毅地說道。

把唐山發展得更好,建設得更美

七月的世園會園區內,花香陣陣,風光旖旎。作為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唐山市規劃展覽館“點綴”在美麗的世園會園區北側。

10時50分左右,習近平總書記一行來到唐山市規劃展覽館,從南門拾級而上。

“當聽說我們為避免重復建設,把規劃展覽館與世園會主題展館共用之后,總書記微笑著點頭贊許,親切的笑容讓緊張的我頓時放鬆了下來。”回憶當時的情景,負責參觀引領的唐山市規劃局局長高懷軍對記者說道。

唐山抗震40周年成就展展區位於規劃展覽館二樓,習近平總書記最先來到這裡。循著歷史的年輪,展廳通道兩側牆壁上從震前的火車站原貌圖,到繁華街區“小山”的晨曦動態圖,默默訴說著北方重鎮唐山曾經的輝煌。

1976年7月28日,成為唐山之殤,也成為鳳凰之城涅槃的起點。

展區內一幅黑白照片對應著一幅彩色照片,照片都是在同一個角度拍攝而成,隻不過,一幅是40年前的震后廢墟,一幅是40年后的唐山英姿。黑白與彩色的強烈對比,折射出新唐山40年的砥礪前行。形象的圖標和詳實的數據,成為新唐山40年來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有力注解。

“看著一組組對比鮮明的圖片,總書記不時駐足,稱贊唐山震后40年取得的偉大成就。”唐山市委副書記、市長丁繡峰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掩不住內心的激動。“新唐山40年的輝煌成就,是‘中國力量’的充分體現,也充分証明了中國共產黨的英明偉大,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上到展館三樓,背景音樂變得昂揚起來。一幅幅極具現代氣息的圖片扑面而來:繁忙的港口裝卸機、疾馳的高速動車組、成排的機器人……

2010年,習近平到唐山視察工作時,對唐山提出了“三個努力建成”目標,即努力建成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窗口城市、環渤海地區新型工業化基地、首都經濟圈重要支點。

“三樓展區的內容,就是我們這6年來交出的答卷。”丁繡峰告訴記者,近年來,780萬唐山兒女牢記“三個努力建成”的殷切期望,充分發揮唐山沿海優勢、毗鄰京津優勢和工業基礎雄厚優勢,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大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向著“三個努力建成”目標扎實邁進。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首鋼曹妃甸廠區全景圖前,指著圖片說:“6年前,我去過那裡。”

“聽到總書記提到首鋼曹妃甸廠區,我說道,您不僅去過那裡,還在部署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時提到過這個企業,說首鋼搬到曹妃甸就是協同發展的具體行動。”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丁繡峰說,習近平總書記問了很多關於港口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企業合作的具體問題,當聽說唐山港和天津港合作建設集裝箱碼頭時,總書記點頭稱許。“總書記說,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的實施,唐山實現城市定位目標的外部環境和條件更好了,他勉勵我們要抓住歷史性機遇,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努力把唐山發展得更好,建設得更美。”

習近平6年前為唐山繪制的宏偉藍圖已經展開——唐山將進一步提升完善港口功能,構筑“東出西聯”大通道,讓唐山港成為東北亞通往歐亞大陸橋的重要樞紐,讓唐山成為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以及日韓經貿合作的重要平台﹔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機遇,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高新技術為支撐,以循環經濟為重點,淘汰落后不手軟、創新驅動不動搖、綠色發展爭先進,努力走出一條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主動融入京津、對接京津、服務京津,統籌推進城市建設、城市經濟、城市管理,不斷提高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和城市競爭力,加快建設京津冀區域性中心城市,努力成為首都經濟圈的重要支點。

之后,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三樓的投影幕布前,觀看了唐山市城市規劃短片《新唐山·新家園·新夢想》。丁繡峰說,唐山目前正在進行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接下來,我們將把總書記的期許一步步變成現實,按照京津冀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打造雙核、一軸、多組團的城市空間布局,在市中心區和曹妃甸之間形成聯動共興的帶狀發展軸,打造功能互補、協調發展的城市組團,最終建成靚麗、繁華、宜居、和諧的現代化沿海強市。”

布展面積隻有9000平方米的唐山市規劃展覽館,將一座城市的苦難歷史、發展成就和未來願景一一展示。

“有了黨中央和總書記的關懷,浴火重生的鳳凰城,還將繼續鏗鏘前行。”丁繡峰說,興於洋務運動的唐山,重振於改革開放時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唐山必將會繼續發揮引領作用。

暢通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

習近平總書記對社區管理工作和社區群眾生活十分關心。臨近中午時,總書記視察了唐山市路北區祥富裡社區。

綠樹環抱,黃瓦紅牆,社區服務中心坐落在社區中央一座四合院內。

服務中心開設的圖書室書香齋裡,81歲的田靜老人和80歲的孫燕姝老人正翻看圖書,習近平總書記走了進來。

“總書記一來,就主動伸出手向我們打招呼。問我在哪裡工作,是否已經退休,還特意問我現在住得怎麼樣。”田靜老人大聲向總書記回答:“住得挺好,挺寬敞!”

田靜老兩口的房子就在這個花園式社區中,70多平方米,兩室一廳。“真沒想到總書記心思這麼細致,問得這麼具體。”老人說。

離開書香齋,習近平總書記沿著環廊來到為民閣。這裡是社區便民服務大廳,黨建政務、社會事務、計劃生育、勞動保障、綜合治理五個便民服務窗口一字排開,向社區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牆上一行紅色大字十分醒目: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65歲的社區居民朱秀琴是老黨員,正在這裡交黨費。“總書記注意到我拿了30元錢,仔細詢問我一個月黨費交多少,我回答每個月10元錢,這30元是一個季度的黨費。”讓朱秀琴念念不忘的是,“總書記一進屋裡,就主動探身跟辦事櫃台后的工作人員逐一握手,回想那個場景,心裡溫暖極了。”

大廳中擺放的厚厚一冊社區黨總支樓棟黨支部承諾書,引起習近平總書記的注意,他饒有興趣地翻看。這本承諾書中,26個樓棟黨支部對黨員的現狀、個性都有具體分析,並以此為據做出個性化工作承諾。

“你們每一個樓棟支部的分析都不一樣啊?”習近平總書記問。

“對,都不一樣。比如這個支部,老年人比較多,我們就有針對性地對老年人進行服務,開展‘多幫一’活動。”社區黨總支書記陳林靜回答。

“我們對黨員進行星級管理,每周、每月、每季評選周星、月星、季星,年底召開全體黨員大會評選出我們社區最具影響的年度明星,為了更好服務居民,我們設立了黨員先鋒崗,黨員亮明身份、亮明職責,更好地為居民服務。去年一年我們為居民辦理事項26000余件。”

聽了陳林靜介紹的社區黨員長效管理機制,習近平總書記連聲說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裡”,要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整合各種資源,增強社區公共服務能力。社區工作要時時處處貫徹黨的宗旨,讓黨的旗幟在社區群眾心目中高高飄揚,讓社區廣大黨員在服務群眾中充分發揮作用、展示良好形象。

寥寥數筆,一隻墨蝦在紙端活靈活現。與為民閣相鄰的和諧園裡,82歲的黃潤豐老人正在畫國畫。周圍幾位老人揮毫行筆,練習書法。

這間名為和諧園的豁亮房間,是社區居民的議事中心,平日裡兼作文體活動室,書畫愛好者常在此聚。

得知這裡周一安排樂器、周二評劇、周三京劇、周四書法、周五國畫,習近平總書記贊賞地說:“大家的興趣很廣泛啊,這對身體有好處,有益身心。”

社區中像書法隊這種社團已經有22個,社區文體協會讓越來越多的居民走出家門,實現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保障了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聽到介紹,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高興。

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獎狀獎牌挂滿一面牆壁,得知眾多榮譽都由這個社區獲得,習近平總書記表示肯定。

“祝你們天天開心,身體健康!”臨走時,習近平總書記對大家說。

“時光如水已蒼顏,曾向黨旗舉右拳。瀝血青春熬日夜,嘔心筆墨作桑蠶。銀絲垂落雄心在,桃李盛開春意燃。待到百年赤旗舞,兒孫伴我站排前。”

從和諧園步入文明堂,黑板上一首題為《重溫入黨誓詞》的詩映入眼帘。

文明堂內一排排課桌前,就座的都是滿頭華發的“學生”。看到習近平總書記進來,全體“師生”熱情鼓掌。習近平和大家一一親切握手后,駐足在第一排課桌旁,認真端詳黑板上的詩句。

“這是我們拾秋詩社一位詩人的作品,我們正在進行點評。”正在授課的老師王躍東說。

“能不能請你講一講這首詩?”習近平總書記說。

“這是社區一位老黨員寫的詩,詩句讀來振奮有力、豪情滿懷。”王躍東當著總書記的面,大聲朗讀了這首詩。

“老驥伏櫪,壯心不已啊!這是一個老黨員表明自己心志的一首詩。”總書記一邊說一邊點頭稱贊。

離開四合院,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一旁佔地5畝的社區公園。

公園中,雪鬆如蓋,木槿盛放,滿園蔭涼。下棋的、踢毽子的、打乒乓球的……眾多居民在這個公園中休憩鍛煉。

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點燃了公園內群眾的熱情,大家圍攏過來。“總書記好!”“總書記辛苦了!”許多群眾大聲高喊,人群裡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習近平總書記放慢腳步,微笑著握住伸到他面前的一雙雙手,看到一個被媽媽抱在懷裡的孩子,他和藹地伸手撫摸孩子的肩膀。

小路總共100多米,習近平總書記卻走了很長時間。

“大家幸福不幸福?”習近平大聲問居民們。

“很幸福!”“總書記放心!”居民們高聲回答。

離開祥富裡社區時,習近平總書記打開車窗,探出頭來,向路邊群眾揮手道別。

幸福的掌聲,熱烈回蕩,經久不息。

(撰稿/記者霍曉麗、薛惠娟、湯潤清、高原雪、李斌、郭偉、王成果)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