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菁 鄒維榮 宗兆盾
2016年07月25日10:19 來源:解放軍報
胸懷憂患,矢志強軍,陳德明的目光始終瞄准未來戰場。地圖,是他進行科研攻關不可或缺的“工具”。王泗江攝
大漠戈壁,暗夜無聲。突然,一枚“敵”導彈挾雷裹電,遠遠飛來……
“跟蹤目標!”西北某基地反導試驗指揮大廳響起急促的調度口令。指揮顯示平台上,數據、曲線頻閃,該部配置在大漠中的各類設備密切追蹤“敵彈”。
“發射!”一枚反導攔截導彈呼嘯升空,數分鐘后,顯示屏傳來“敵彈”被摧毀的清晰畫面,兩彈碰撞發出的光芒照亮茫茫夜空,我國又一次反導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歡呼,握手,擁抱……指揮大廳內,大家將贊許目光投向指揮席上的一個身影——反導試驗靶場系統副總設計師、西北某基地研究員陳德明。
這一刻,他熱淚盈眶。從白手創業托舉神劍騰飛,到奠基鑄盾助力神劍出鞘,幾十項國家和軍隊獎項、發明專利作証,陳德明和他的團隊矢志強軍、捍衛祖國天疆的創新腳步,一刻也未曾停歇。
和平是一種實力的較量,是頂尖技術的激烈對抗。他扛起如山使命——
敢為人先,反導試驗打出國威軍威
1991年1月18日,中東戰雲密布。
這是令陳德明難以忘懷的電視畫面:美軍愛國者導彈成功攔截並摧毀一枚伊拉克飛毛腿導彈。
雙彈碰撞燃起的耀眼火球,顯示了世界軍事技術競爭的一個新的戰略制高點——反導,也催生了維護國家安全的緊迫新課題。陳德明意識到,光有“長劍”還不夠,還必須有戰略防御的“堅盾”,“既要打得到敵人,也要防止被敵人打。”
不久,我國正式啟動反導技術驗証試驗項目,該基地歷史性地肩負起靶場試驗任務。陳德明受聘為專家組專家,牽頭攻關反導靶場試驗技術。
這一任命並非偶然。在此之前,陳德明便以超常的敏銳性和預見性,帶領課題組跟蹤國際最為先進的反導技術,大膽開展預研工作,比任務正式下達整整提前了兩年。
反導技術要求在極短時間內運用復雜的系統,識別、定軌、攔截神出鬼沒、高速運行、能量巨大的來襲導彈。這代表著導彈技術發展的巔峰,是大國戰略博弈的籌碼。
“和平是一種實力的較量,是頂尖技術的激烈對抗。隻有登上戰略的制高點,才能贏得國家安全的主動權。”陳德明和同事以強烈的使命擔當向這一高地發起沖鋒。
人們常說,彈道無痕。反導,首先要“看得見”:由於彈道導彈飛行速度快、目標信號少,反導系統發現距離短、反應時間少,准確的目標識別、高精度彈道預報是世界性難題。
為了讓無形的彈道“顯影”,陳德明向導彈精密定軌預報技術發起攻關。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他創造性構建起新的方法體系,為反導靶場試驗的進行奠定了堅實技術基礎。
在該基地,陳德明有個特殊的“鬧鐘”。由於經常廢寢忘食投入攻關,一干就是一整天,他不得不給自己設了個“下班鬧鐘”——23:30,提醒自己該下班回家了。
一天晚上,陳德明突然抱著一大捆數據資料在晚上10點前回到了家,妻子馬麗正疑惑地想要說什麼時,陳德明說:“我實在太累了,想痛痛快快先睡一覺。”
看著他疲憊的樣子,妻子心疼得說不出話來,倒了杯牛奶拿給他喝。一轉身,卻看到陳德明已經穿著鞋,和衣倒在床上睡著了。
凌晨3點,妻子一覺醒來,發現陳德明不見了。一束光從書房透出來,陳德明正在電腦桌前專心地進行建模計算,手邊放著半杯咖啡……
那段日子,陳德明完全進入了一種忘我境界。吃飯時想到關鍵技術,他扔下碗筷沖進書房﹔睡覺時有了新思路,他立刻翻身起床記在紙上……近千個日日夜夜,無數次不知疲倦地攻關,陳德明和他的團隊擬制了上百份試驗文書,一舉突破3項核心關鍵技術,闖出了一條中國反導靶場建設之路。
幾年沉寂,厚積薄發。他創造性研究提出基於獨立測元的自由融合技術,研究群目標定軌預報技術,破解了導彈多批次、群目標的精密定軌預報問題……他和團隊取得一系列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成果,解決了困擾我軍武器裝備試驗的重大問題。
幾年沉寂,一默如雷。大漠深處一聲巨響,一枚攔截彈猶如神劍出鞘,一擊命中高速飛行的靶彈。初戰告捷,反導試驗打出了國威、軍威!
回望海灣戰爭反導的火光,陳德明頗為自豪:兩次反導,最大的不同在於,這次在祖國大漠上空上演的“劍起彈落”精彩一幕,完成的是技術更復雜、國防意義更大的中段反導試驗,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反導攔截技術的國家。
中央軍委給陳德明記了一等功。面對褒獎,他絲毫沒有懈怠,轉身投入到下一個攻關課題中。
神奇的導彈“精算師”,解決問題的“萬能手”。他帶領團隊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攻堅克難,書寫一個又一個科研傳奇
說起陳德明,大家除了工作上稱呼他“陳總”外,還不約而同提到他的兩個“雅號”:導彈“精算師”,解決問題的“萬能手”。
一年仲夏,某型戰略導彈飛行試驗失利,彈頭解體,遠遠飛離預定目標區。這是該型導彈列裝前的一次關鍵試驗,對裝備部隊起著決定性作用。倘若找不到彈頭,就無法分析故障原因,拿不到寶貴的試驗數據。
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找到彈頭。根據給出的幾十個殘骸落點坐標,基地每天組織部隊在上萬平方公裡范圍內進行空中和陸地拉網式搜索。
七八月的戈壁灘,最高地表溫度達60多攝氏度。一天搜索下來,戰士們嘴上、腳上都起了泡。兩個多月過去,毫無收獲,搜索陷入了僵局。
此時陳德明臨危受命,他承諾一周給出結果。陳德明帶領團隊經過7天7夜反復建模計算,最終把落點定位在東西5公裡、南北3公裡的范圍內,這一落點區域將搜索范圍縮小到了百分之一。
“太神了!”大漠“尋針”,試驗人員按照陳德明標定的區域搜索,很快就找到了彈頭殘骸:距離他劃定的中心點東西偏差僅1300米、南北偏差僅100米,這相當於目標搜尋定位的十環!
“有難題找陳德明”“叫陳德明來”,在靶場試驗遇到難題時,這成了大家的“口頭禪”。在領導和同事眼裡,陳德明總是能創造傳奇——
2年破解前沿領域“老大難”。動態目標下的測量數據自由融合,是測控領域一直無法破解的難題。陳德明持續研究某濾波基本定律並大膽猜想反復証明,一舉破解困擾動態測控的三大難題。
20天啃下重大試驗“硬骨頭”。那一年,基地組織某新型導彈飛行試驗,上級機關要求3個月內解決高速目標評估難題。陳德明帶著大家對靶場數十次任務數據進行分析驗証,最終不僅20天完成任務,而且實現精度高於靶場設備測量1個量級。
1小時降服重大試驗“攔路虎”。一次,我國某重大專項任務第一次飛行試驗在即,突遇“攔路虎”——在建立准實時脫靶量計算模型時遭遇困難。陳德明帶領人員1個小時編成計算模型,使問題迎刃而解。
有時試驗出現故障陳德明不在現場,隻要一個電話說明現象,他就能判斷出故障原因﹔有些分析計算結果給他一看,他指出是計算軟件錯了,一查,果然是。這些看似神奇的能力背后,源於他平時的苦心積澱,凝結著他的心血和汗水。
某型導彈進入定型試驗階段。按照慣例,這通常需要進行9次試驗,但當時,上級隻提供了4枚試驗彈。而且,基地靶場無法滿足導彈的最大射程。
陳德明不信邪。他利用所學知識,不斷改進創新試驗方法,帶領團隊實現重大技術突破,完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保証了該型導彈第一時間裝備部隊。
此后,基地新建了滿足導彈射程要求的效應靶場。該型導彈又先后進行了數十次試驗、訓練和演習飛行。統計結果表明:當初的導彈估算結果與實射數據高度吻合。一位老專家不禁贊嘆:“你們真了不起,創造了導彈武器試驗鑒定的奇跡!”
今日的試驗靶場,就是明天的戰場。他以強烈的憂患意識隻爭朝夕——
制勝未來,讓新導彈早日昂首列陣
“作為軍人,我們的使命就是在戰爭爆發前,為國家鑄造好克敵制勝的利劍。”雖然身在大漠靶場,他的目光始終瞄准著未來戰場。
陳德明長期從事導彈武器試驗鑒定工作,導彈武器在裝備部隊后,能否快速形成戰斗力、制勝未來戰場,靶場試驗鑒定至關重要。
一次,陳德明對某型導彈戰斗射表進行評估。戰斗射表是導彈的核心軟件,十分復雜。陳德明在做仿真驗証時,發現該導彈射表在某型特定條件下誤差達到了允許范圍的上限。如果簡單給出“不滿足指標要求”的結論“一票否決”,就意味著研制方要重新設計並再走一次流程,這將直接影響該型導彈裝備部隊的進程。
“今日的靶場,就是明日的戰場。鑒定不是簡單的驗証,還要發現並解決導彈技術問題,這是靶場軍人義不容辭的責任。”陳德明主動提出,對導彈射表的數百萬個計算結果進行系統驗証分析。
這類驗証專業復雜,需要嚴密的邏輯推理、科學論証和數據驗証。陳德明搭建起仿真驗証平台,抽調了2人組建攻堅團隊,反復進行推演驗証和仿真計算。
這一算就是兩年!經過數以千萬次的模擬仿真計算,他們最終發現了新型導彈存在的技術缺陷並找到了解決方法,加速了新裝備列裝部隊的進程。
人在靶場,心想戰場。陳德明發現,按傳統導彈武器試驗方法,1次試驗隻能驗証1個目標,且1個導彈型號需要進行多次試驗,鑒定周期長、投入經費多。經過縝密分析研究,他大膽建議在1次試驗中同時驗証多個目標:變“一箭單雕”為“一箭多雕”。
這是風險極大的嘗試。方案討論會上,有基地領導和專家反對:導彈武器試驗是國家級大工程,這種技術驗証在國內尚無先例,萬一失敗,責任重大。
面對質疑,陳德明從原理、方法、風險等方面詳細闡述、反復証明。最終,這種追求最大效果的方案被採納並一直被沿用至今,不僅為國家節約了大量試驗經費,也極大加快了導彈武器研制生產和裝備部隊的進程。
數載鑄劍大漠,一心報國圖強。
2015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一個個導彈方隊浩浩蕩蕩駛過天安門廣場,一枚枚“中國造導彈”威武列陣。當陳德明從電視上看到自己參與試驗定型的導彈武器接受祖國和人民檢閱的畫面時,不禁流下了激動和幸福的淚水……
矢志強軍的科研先鋒
■本報評論員
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能有多大成就。這是習主席對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殷切囑托,也是陳德明的人生信條,更是鞭策他踐行強軍目標、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源泉。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入伍26年來,陳德明執行過數百發導彈武器飛行試驗任務,牽頭攻克10余項核心技術難題,獲得10余次國家和軍隊獎勵……他在導彈武器研究領域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勇攀科技高峰的生動實踐﹔每一項成果,都為了鑄就大國空防利器﹔每一次攻堅克難,都為了提升我軍新質作戰能力。他的軍事科技攻關經歷表明,隻有矢志強軍、具備敢於超越的勇氣,才能蹚出新路,創造屬於世界領先水平的科技成果。
軍人當為強軍計。陳德明是科技戰士、是科技尖兵,但他深知自己首先是一名軍人。在他的人生字典裡,“姓軍為戰”永遠鐫刻在第一頁。正是憑著一種強烈的責任擔當,他不趨名、不逐利,創新面前不浮躁、不急躁、不煩躁,將攻關目標精准對接戰斗力需求。他的目光始終瞄准明天的戰爭,瞄准導彈武器裝備發展的前沿課題。見之於未萌、識之於未發,一旦選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便快馬加鞭攻關,一路闖關奪隘,搶佔一個又一個導彈試驗科技高峰。
當前,我軍正處在強軍興軍的加速推進期、深化改革的攻堅克難期,迫切需要一大批像陳德明這樣把踐行強軍目標、勇攀科技高峰作為崇高追求,踏實苦干、勇挑重擔、敢於創新的優秀人才。陳德明以實際行動為我們豎起了一面鏡子,立起了一個標杆。我們堅信,隻要廣大官兵牢記強軍目標、立起強軍志向、砥礪強軍作風,為了戰斗力一往無前、為了打贏一無所惜,強軍興軍的目標就一定能加快實現。
相關專題 |
· 人物事跡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