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1日10:42 來源:天津日報
這次全會的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認真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審議通過《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的實施意見》,動員全市上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和產業創新中心,努力開創天津發展的新局面。
5月30日,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與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同期召開,“三會合一”,4000名代表齊聚一堂,盛況空前,這是共和國歷史上又一次科技盛會,具有重要的裡程碑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李克強總理作了重要部署。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論述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意義,系統闡述了推進我國科技創新的戰略目標和任務,科學回答了為什麼要建設科技強國、怎樣建設科技強國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振奮人心,催人奮進,引起全體會議代表的強烈共鳴,會場掌聲熱烈,大家歡欣鼓舞,共同迎來科技創新的又一個春天。
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領會、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一是深刻認識我國科技發展取得的成就。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創造了聞名於世的科技成果,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整體能力持續提升,從總體上看,在主要科技領域和方向上實現了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佔有一席之地”的戰略目標,正處在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二是深刻認識創新驅動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總書記強調,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應對發展環境變化、把握發展自主權、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必然選擇,是更好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三是深刻認識我國科技事業未來發展的宏偉目標。總書記明確提出,到2020年時要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四是深刻認識科技創新“三個面向”的重要要求。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必須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五是深刻認識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必須落實的“五大任務”。總書記強調,建設科技強國,必須夯實科技基礎,在重要科技領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必須強化戰略導向,破解創新發展科技難題﹔必須加強科技供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必須深化改革創新,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必須弘揚創新精神,培育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人才隊伍,統籌謀劃,加強組織,不斷優化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總體布局。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內涵豐富,是指引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獻,必將引領我們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征程上不斷奪取新的勝利。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之前,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對加快推進創新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國家《綱要》的各項部署,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基礎上,組織制定了我市《實施意見》,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全市創新發展的目標任務。《實施意見》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目標是:第一步,到2020年成為全國領先的創新型城市,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第二步,到2030年躋身世界創新型城市行列,全面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第三步,到2050年全面建成全球一流創新型城市,成為世界重要的產業創新中心。確定這一目標,充分考慮了我市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現狀,與中央對天津的定位和國家戰略要求相銜接,與“十三五”發展規劃相銜接,明確了創新發展的努力方向。我們要注意把握建設創新型城市和產業創新中心的內涵要求,必須向科技創新聚焦,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帶動全面創新,率先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必須立足於發揮中心城市集聚輻射功能,帶動區域創新發展﹔必須著眼於全球影響力、競爭力,在參與全球經濟科技合作競爭中體現國家水平。應該說,我們的目標是宏偉的,但任務也是非常艱巨的,必須付出艱苦努力。多年來,我們高度重視創新驅動,堅持大項目承擔、小巨人應用、科技平台整合、要素分配激活、科技金融助推、擴大開放做強,科技創新具備了較好的基礎,全社會創新創業氛圍正在形成。隻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不懈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利用已有的條件和優勢,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把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堅定信心,奮力拼搏,鍥而不舍,持續用力,建設創新型城市和產業創新中心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我代表市委常委會,重點講五個問題。
一、堅定不移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縱觀世界歷史,大國興衰、世界經濟中心轉移、國際競爭格局調整,在很大程度上都與科技實力的轉換密切相關。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蓄勢待發,全球進入創新密集時代,競爭優勢越來越體現在創新能力上,科技、人才越來越成為競爭的決定性力量。隻有擁抱變革,擁抱創新,才能贏得發展。可以說,先進科技和尖端人才流向哪裡,競爭力就轉向哪裡,誰在創新上領先,誰就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特征日益明顯,依靠資源、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支撐經濟增長的方式難以為繼,迫切需要在內生動力和活力上有一個根本性的轉變。我市作為老工業城市,資源、市場兩頭在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型升級的任務十分繁重。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裡?舊的動能不給力,新的動能在哪裡?隻有一個答案,就是依靠創新驅動。我們要搶抓戰略機遇,向創新要動力、要潛力、要效益。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近年來,我們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達到3%,綜合科技進步水平位居全國第三,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這幾年,我們及時調整思路,依靠創新求突破求發展,大力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政策聚焦、工作聚力,努力使科技企業“鋪天蓋地”,讓科技小巨人“頂天立地”。目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已經發展到8萬多家,小巨人企業將近4000家,總產值在工業中的比重達到50.5%,佔據“半壁江山”。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石油化工鋼鐵建材等傳統產業低迷的情況下,我市GDP“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12.4%、2015年保持9%以上的增速,靠的就是科技創新、結構調整,創新發展的增量彌補了傳統產業的減量。實踐証明,我們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的思路是正確的,完全符合中央的要求,完全符合天津的實際,這條路子走對了,今后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同時也必須看到,我市在創新觀念、創新能力、創新體制、創新氛圍等方面還存在不小差距。天津發展已經到了不依靠改革創新就無法實現突破的時候,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長遠所需、當務之急,是我們在新的起點上向更高水平邁進的重大戰略和必然選擇。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切實增強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和產業創新中心,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天津貢獻。
二、科技創新要服務發展主戰場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城市和產業創新中心,關鍵是解決好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融合問題,防止科技創新與產業活動“兩張皮”。當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亟需加強科技導向,加大科技供給。要以市場為引領,強化科技創新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圍繞產業鏈打造創新鏈,著力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推動產業和產品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走出一條科技強、人才強到產業強、實力強的新路子。
要把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擺在重要位置。當前,振興經濟和產業,已經不可能再單純依靠跟隨、模仿的方式,必須緊緊依靠自主創新,掌握一批國內領先、國際領跑的前沿和關鍵技術。要結合我市產業發展方向,立足於打造十大先進制造產業集群,圍繞高端裝備、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組織實施一批國家和市級重大專項,開發一批“殺手锏”產品,以技術的群體性突破帶動新興產業集群崛起。要面向節能環保、生態建設、食品安全與健康、智慧城市等民生領域,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工程,使創新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群眾。要提升源頭供給能力,在數學、化學、光學、醫學等方面開展一批重大基礎性研究攻關,為產業技術升級提供原創支持。
要加快推進科技成果工程化、產業化。我市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很多成果停留在論文、研究報告、實驗室裡,“養在深閨人未識”。要加快重點產業核心技術轉化應用,建立專業化的孵化機構,完善服務體系,推動科技成果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到推廣應用的“三級跳”。要加強與北京等地的戰略合作,積極承接技術轉移,使更多科技成果在我市實現產業化。
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必須從供給側發力,運用新技術加快提升改造傳統產業,不僅要“騰籠換鳥”,還要“鳳凰涅槃”、“浴火重生”。老企業不是包袱,是資源,也是財富,必須讓它動起來、活起來。要研究制定新一輪企業轉型行動方案,通過產品技術更新換代,為傳統產業注入新的創新元素、科技含量和文化因素,提升產品附加值,讓“老樹發新枝”,成為“參天大樹”。智能制造是實現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要緊密對接《中國制造2025》,以智能制造、機器替代、自動控制為重點,加快推進制造過程智能化,推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在制造領域的應用,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服務的智能化水平。要積極發展研發設計、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科技咨詢等科技服務業,提升其他生產性服務業的技術應用水平,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產業鏈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要重視農業科技工作,大力發展生態綠色高效安全的現代農業技術。要繼續把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戰略舉措,全力打造小巨人升級版,小升高、小壯大、小做強,做好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讓小巨人盡快長成大巨人、鋼鐵巨人,帶動全市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三、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
建設創新型城市和產業創新中心,必須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協同發揮作用,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破除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
要改進科研經費管理制度,建立一套符合客觀規律的管理機制,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而不是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經費服務。要探索“互聯網+服務”模式,讓信息“多跑路”,科研人員“少跑腿”。要賦予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更大的自主權,推進高校、科研院所去行政化改革,讓領銜科技專家擁有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經費支配權和資源調動權。要建立科學的分類評價體系,以實際能力為衡量標准,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論文,讓科技人員安心專心創新。既注重事業激勵,也重視必要的物質激勵,“面子”“裡子”都要,讓科技人員名利雙收。要加快完善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制度,探索實行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措施,提高科技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讓他們放開手腳搞科研,鉚足干勁搞創新。
企業對市場變化最敏感,對技術進步最迫切,對科技成果轉化最積極,應該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從我市看,有些企業主體作用發揮得還很不夠,跟不上形勢發展要求,缺乏創新的意願和動力。現在已經是網絡時代,“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廣泛應用,萬企相聯、萬機相聯、千萬人相聯,許許多多企業正在呈現“裂變式”發展。如果我們的企業把自己封閉起來搞發展,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不能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就會在激烈競爭中敗下陣來,就會被市場經濟的大潮淘汰。唯有改革,唯有創新,才有出路。要增強創新意識,改革內部機制,加快科技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市場創新、管理創新,由“要我創新”向“我要創新”轉變。要加大企業研發投入,建立研發機構,構建技術支撐體系。要與高校、科研院所組建產學研聯合體,支持科技人員參與企業創新活動,建立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分擔的合作機制,推動技術、人才要素向企業集聚。要用好創新創業這塊“沖浪板”,借鑒先進經驗,建立能夠激發“雙創”潛力的機制,讓科技人員持大股,鼓勵企業職工帶技術、成果、創意,領辦創辦科技企業和小創公司。
要適應當前創新要素跨國流動、創新資源全球配置、創新活動日趨活躍的形勢,抓住用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自貿試驗區建設等戰略機遇,加快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體系,積極參與國際重大科技合作,面向全球組織創新資源。要推進自創區“一區二十一園”建設,引進一批高水平科研機構、研發中心和科技企業,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揮對全市創新的示范引領作用。要以建設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為契機,著力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在重點領域共建技術交易市場、科技孵化器,推動科研設備、信息資源共享共用,加快科技園建設,承接更多的先進技術、創新要素、高端產業。要繼續深化部市、院市、市企合作,爭取更多的國家重大平台、創新基礎設施、重大科技項目落戶天津。要支持企業到發達國家並購研發中心,大力吸引海內外高水平實驗室、研究所、高校、跨國公司來津設立科研機構,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支撐。
四、培育高素質創新人才隊伍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建設一流的創新型城市,必須有一流的人才,有一流的科技人員和企業家隊伍。要堅持人才優先戰略,擁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觀念和胸懷,以政策吸引人,以事業留住人,以機制激勵人,使我市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人才高地。
重點抓好“三支隊伍”建設。一是領軍拔尖人才。要深入實施“千人計劃”、“千企萬人”計劃、海外引才計劃、“萬僑創新”計劃等,重點引進從事國際前沿科學技術研究、能夠帶動新興學科發展的杰出科學家、研究團隊和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優先引進與我市重點產業發展相關的各類領軍人才。要抓緊制定“杰出人才培養計劃”,加大院士后備隊伍培育力度。二是青年科技人才。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設立天津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做好青年人才培養引進工作。三是高技能人才。要充分發揮我市職業教育方面優勢,深入實施“百萬技能人才培訓福利計劃”,創新“互聯網+職業培訓包”模式,依托海河教育園區和各高職院校,促進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和專業“五業”聯動,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要大力培養企業家精神。企業家是創新的組織者、推動者,優秀的企業家可以讓瀕危企業起死回生、發展壯大,使創新產業無中生有、頂天立地。關於企業家精神的內涵,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這麼三條:一是具有寬闊的視野和長遠的眼光。能夠站在產業發展的技術前沿、市場前沿,洞察發展環境的變化,把握各種發展機遇,科學規劃未來,使企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二是具有創新精神和敢作敢為的魄力。永不滿足現狀,保持創新的激情,勝不驕、敗不餒,百折不撓,永不言棄,敢冒風險,勇立潮頭,堅定不移帶領企業走創新發展的道路。三是具有善於組織、精於管理的本領。能夠把各種資源要素合理組織起來,把職工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健全制度規范,注重質量管理,打造企業品牌,培育企業文化,不斷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軟實力。我們一定要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為企業家成長創造良好條件,著力造就一支具有強烈創新意識和拼搏進取精神的企業家隊伍。
要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說到底就是認真二字的體現,就是認真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使每一個產品都是高品質的,每件事都追求完美和精致。有人把工匠精神總結為24個字,“從容獨立、踏實務實﹔摒棄浮躁、寧靜致遠﹔精致精細、執著專一”。最近出版的一本叫《工匠精神:開啟中國精造時代》的新書講到,“中國制造”的出路隻有一條,就是“精造、精造、再精造”,隻有“中國精造”才能振興中國經濟,要培養幾千萬一流工匠,讓工匠精神成為中國根深蒂固的文化。現在我們有些企業過於浮躁,粗放發展,追求速度不講質量。工匠精神不單代表一種新的生產理念,它也是中國制造的轉型方向。我們提出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產業創新中心,就必須在培育工匠精神上下功夫,在精益求精上下功夫,牢固樹立質量就是生命的理念,完善崇尚實業、崇尚工匠精神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隻有這樣,我們的企業才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立於不敗之地。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引才聚才,要有好的政策環境。要繼續深化“一張綠卡管引才”改革舉措,進一步減少環節、簡化程序,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我們不僅要把人才引進來,還要留得住、用得好,要加強人文關懷,增強歸屬感,讓他們全身心投入事業。要繼續探索更加開放的引才政策,“深水養大魚”,讓人才近悅遠來。
五、努力營造創新創業良好環境
創新型城市一定是具有很高的創新濃度、創業熱度的城市。建設創新型城市,要不斷優化創新環境,匯聚百萬計的創新主體,全社會形成創新發展的生動局面。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是引導創新要素流動的關鍵力量,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我們要持續優化制度環境,進一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給企業鬆綁助力,把市場活力激發出來,通過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創新創造的“乘法”。要深化“十個一”改革,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推廣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降低創新創業門檻,為創新創業提供最大便利。要積極發展社會化中介服務,培育一批科技服務機構和骨干企業,引進一批國際知名的中介機構,提高為企業服務的市場化程度,將“企業動嘴、政府跑腿”逐步轉變為“企業動嘴、企業跑腿”。要完善投融資支持政策,落實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杆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科技金融產品和信貸服務,推動科技企業挂牌上市。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應用,這是創新型城市軟實力的體現。要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行為,使天津成為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最好的城市之一。
去年初,我們制定十條政策措施,建設“雙創特區”,支持眾創空間發展,鼓勵大學生、科技人員創新創業。要下功夫提高眾創空間的質量,大力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完善服務功能,提升國際化、專業化水平,打造更多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平台。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支持科技人員兼職創業、保留待遇離崗創業。大學生是一個具有蓬勃創新活力的群體,要加強高校創新實踐基地和孵化基地建設,對自主創業大學生實行持續幫扶、全程指導、“一站式”服務,引導他們把奇思妙想、創新創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創業活動。
創新發展是全民的事業,必須注重培育創新文化,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環境。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做好科學普及工作,推進科普進學校、進工廠、進機關、進社區、進農村,全面提升市民科學素養。要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加強科研誠信、科研道德、科研倫理建設,建立試錯容錯機制,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各級科協組織要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各位院士和科技工作者要勇擔重任,勇於探索,勇攀高峰,在建設創新型城市、產業創新中心的進程中當好排頭兵。
要加強黨對創新工作的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精心組織,統籌謀劃,壓實責任,形成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強大合力。各區縣、各部門、各單位要根據《實施意見》,結合各自實際,制定行動方案和配套政策,拿出釘釘子的精神抓推進、抓落實。濱海新區是全市創新發展的前沿陣地,很多創新資源、大項目集中在新區,要發揮好引領支撐作用。宣傳部門要加強輿論引導,及時報道創新發展的新進展、新成效,深入宣傳先進典型,使創新創造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廣泛共識和自覺行動。要加強督促檢查,跟蹤工作進度,完善評價機制和考核辦法,把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納入地區、部門和領導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同志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已經吹響,科技創新的春天已經到來。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和產業創新中心,為建設美麗天津、實現中央對天津定位、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相關專題 |
· 中共天津市委代理書記黃興國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