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億萬中國人告別飢餓——訪率先摘下“公社”牌子的向陽鎮

2016年07月06日17:36    來源:新華社    手機看新聞

較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四川省廣漢市向陽鎮去年全鎮人口突破6萬,而工業總產值突破100億元,國地兩稅入庫稅收2.3億元,這個經濟較為發達、樓房林立、百姓生活小康的鄉鎮,還被評為“國家級生態鄉鎮和國家衛生鎮”。但在36年前,在這個當時以務農為主業的鄉鎮和全國農村一樣,許多百姓難得溫飽。

窮則思變。1980年,向陽鎮在全國第一個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揭開了包括當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農村改革的序幕。

如今,向陽鎮從昔日農村小集市發展成為成都市、德陽市邊界上的一顆明珠。一條條道路四通八達,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的向陽鎮,徹底告別了36年前揮之不去的飢餓和貧窮。

向陽鎮的變化堪稱36年來中國農村變化的一個縮影。1970年出生的鐘敏清楚地記得,那時她雖有個當干部的父親,可家裡仍揭不開鍋。自己童年最大的陰影就是飢餓,瘦得被叫做“干線兒”。直到1981年包產到戶,才吃上人生第一次油炸饃饃。

鐘敏等“70后”記得: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經營管理過於集中,分配上存在著嚴重的平均主義,不利於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致使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民生活的改善比較緩慢。1978年,我國有1億多農民沒有解決溫飽問題。以向陽鎮為例,1959年到1979年間,當地糧食生產年平均低於1958年,農民年分配現金僅18.85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成為當時黨面臨的重大課題。

當時,為了解決溫飽問題,一些地方的農民大膽改革:廣漢縣金魚鄉1978年秋實行包產到組。同年12月,安徽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18戶農民在大包干契約上摁下手印。四川、安徽的農村改革,很快得到雲南、廣東、貴州、河南、山東等省的響應。但有一道難關橫在面前:“人民公社”怎麼辦?

向陽公社先是把干部劃分為行政、農業、鄉鎮企業3個班子,實際上打破了“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體制。隨后在1980年4月,向陽正式取消“人民公社”牌子,恢復了“向陽鄉人民政府”建制。

1980年,中央明確提出在農業領域普遍建立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到1983年底,全國農村基本實行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1984年,中央提出土地承包期一般在15年以上。此后,多份中央文件確立了農戶為農業經營的主體,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和經營自主權,幾億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迅速調動起來,短短幾年農業生產就邁上一個大台階。

正是有了穩定的土地使用權和經營自主權,農民才得以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進城務工,促進了我國工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

隨著時代發展,向陽鎮絕大多數村民都已成為城裡人,分享著農村改革和城鎮化帶來的紅利。瓦店村80歲的村民宮斗蓮,如今住進農民新居,按月領取1300元社保款項,還用土地款給兒子買了一輛汽車跑運輸。

我國政府領導人2014年在聯合國糧農組織演講時感慨地說:“30多年前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就是從農村改革開始的。我們通過改革實現了農業大發展,糧食產量由3億多噸增加到6億多噸,成功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在此基礎上,幾億人擺脫了貧困,並提前達到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

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改革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為此后工業經濟領域的改革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國以7%的土地養活了約佔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創造了世界減貧史上的奇跡。(新華社成都7月6日電 記者謝佼)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精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