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中俄人民深化友誼的新橋梁

駐俄羅斯記者  曲  頌

2016年07月05日07:5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常設展覽館外景。
  記者 曲 頌攝

7月4日,中共六大會址常設展覽館建成儀式在莫斯科舉行。今年是《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15周年,也是中俄兩國建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20周年。中共六大會址常設展覽館的建成和開放,是中俄友好合作深化的又一個象征,為中俄兩國人民架起了一座增進理解、深化友誼的新橋梁。 “一列火車開到莫斯科,窗子都被窗帘遮著。一些同樣拉著窗帘的大客車和小汽車直接開到了月台,把乘客接到郊外。這是一項特別行動……”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烏索夫這樣描述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時的情景。

不可磨滅的歷史

中共六大會址常設展覽館位於莫斯科西南郊的五一村。這裡曾經是一座貴族庄園的主樓,因為牆壁潔白,在陽光下尤其耀眼,當年有“銀色別墅”之稱。4日,修繕一新的展覽館在綠樹掩映下靜靜等待著參觀者。

一樓展覽內容分為“中共六大召開前的形勢”“中共六大的籌備與召開”“中共六大之后革命運動的發展”三部分,可以看到中國共產黨黨史介紹、中共六大修改的黨章等重要文件和相關歷史照片。二樓是會議大廳和代表居住房間的場景還原,還保留了一段原址牆沒有修復,供人們感受歷史滄桑。沿木質樓梯登上最高的穹頂,可以俯瞰寧靜的五一村。

88年前,在莫斯科如詩如畫的夏日裡,來自中國各地的140多名中共代表,冒著重重危險聚集在這座僻靜的郊外庄園,探索中國革命的前路。俄羅斯中共黨史專家卡爾圖諾娃說:“中共六大是在中國革命處於最艱難的時刻召開的——國民黨反革命政變讓中國革命活動陷入前所未有的低潮,中國共產黨需要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明確未來革命的路線和方針。”

當時中國國內正處於白色恐怖籠罩下,參會代表冒著途中被國民黨抓捕的危險,分批從大連、哈爾濱等地奔赴俄羅斯遠東,再乘火車抵達莫斯科。為保証參會代表安全,中共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用號碼代替代表真實姓名等。共產國際代表布哈林為會議召開進行了大量准備工作,不但派車將中共代表直接送往會場,還在會場周邊安排了大量安保力量。在中共六大召開前,斯大林接見了瞿秋白、周恩來等中共代表。

歷盡艱辛的重生

中共六大是中共歷史上唯一一次在國外召開的全國代表大會,但長期以來沒有設立正式的紀念館,隻在會議代表們出國的中轉站黑龍江省綏芬河有一座博物館。

在莫斯科,舉行會議的這座小樓二戰后變成了集體住宅,又經歷了兩次火災,最后化作一片殘垣斷壁。雖然會址在1961年就被列為聯邦級歷史文化遺產,但建筑的實際情況非常糟糕。會址常設展覽館館長、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張中華告訴本報記者,會址修復工程剛開始時,清除出去的垃圾多達千噸。

2010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問俄羅斯,向時任俄羅斯總理普京提出在中共六大會址設立紀念館,這一提議得到了普京的熱情支持。2013年3月22日,中俄兩國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互設文化中心的協定》的補充議定書,確立了中共六大會址的法律地位。次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斯科出席展覽館建館啟動儀式。同年9月5日,在二十國集團峰會期間,兩國簽署中共六大會址租賃合同。2015年9月,經過一系列前期准備工作,中方終於拿到了開工令。

親自參與展覽館整個重生歷程的張中華頗有感慨地對本報記者說,沒有兩國領導人的大力支持,要在建黨95周年之際完成會址修復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由於樓體隻剩牆壁,水、電、暖等一系列管線鋪設工作都要從零開始。除了設計施工,修復工作牽涉到國有資產局、能源局、地籍局、文物局等諸多單位。俄羅斯副總理戈洛杰茨和莫斯科市負責建設的副市長胡斯努林親自對中共六大會址修復項目負責,叮囑對會址修復特事特辦,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和中國文化中心最終與俄方各級單位建立了有效的協調機制,最終把不可能的任務變成了可能。

對於列入保護范圍內的建筑,俄羅斯法律要求“修舊如舊”,各方面要求非常嚴格。今年3月,本報記者前往還隻有裸露的磚牆和機器轟鳴的會址修復工地,目睹了莫斯科市文物局局長堅持走遍每一個房間、提出諸多犀利問題的過程,連室內裝飾的瓷磚是按照原樣使用法國進口白雲石還是本地瓷磚都要問個究竟。中方積極配合,主動詢問門口銅牌有無統一標准等細節。在無數個日夜的努力下,這座歷經風雨的小樓終於恢復了往日的光彩。

中俄友誼的地標

中共六大會址常設展覽館作為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分部,早在開門之前就把優秀中國文化資源帶給了當地民眾。去年11月,江西雜技團在五一村文化宮表演,今年“歡樂春節”期間,河南省歌舞團到五一村演出。隨著展覽館的正式運營,更多中俄交流活動將在此舉行。

4日一早,記者就到達中共六大會址,等待著展覽館的開放。從旁邊經過的五一村居民瑪利亞告訴記者,自己每天上下班都會看見工程的進展,從一地瓦礫到一座優雅美麗的展覽館,簡直是一個奇跡。展覽館周邊的道路和其他建筑也得到了修繕,自己的生活環境一下變得美好了許多。旁邊小飯店的老板也早已配備了帶圖片的菜單,准備迎接中國游客。

亞洲工業企業家聯盟副主席劉麗達對本報記者表示,她不敢相信這座展覽館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對外開放,這裡展現了俄中兩國命運與共的一段歷史,相信在這裡參觀會給少年兒童和游客帶來非常有益的體驗。

展覽館開放當天,來自中國的近百名游客已經來到這裡先睹為快。張中華表示,中共六大會址應該成為中俄兩國人民友誼的展示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旅游基地和中國文化推廣基地。

(人民網莫斯科7月4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6年07月05日 03 版)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精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