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昌:“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

2016年07月01日19:13    來源:新華社    手機看新聞

6月22日,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前夕,“四有干部”的楷模、福建省東山縣原縣委書記谷文昌的雕塑在中央黨校落成揭幕。

當年,面對當地風沙肆虐,這位縣委書記立下錚錚誓言:“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

他帶領當地干部群眾,將不毛之地變成郁郁蔥蔥的生態旅游海島。

他“兩袖清風來去”,離世35年,其“清白持家、簡朴本分、為民奉獻”的家風至今仍為百姓津津樂道。

“不把人民拯救出苦海,共產黨來干什麼?”

盛夏的東山,綠樹成蔭,湛藍的天空下,點點帆船出沒碧波間,細白的海灘上,游客們愜意享受美景。

東山,國家生態縣,全國首批12個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之一,年接待游客超過500萬人次。

然而就在60多年前,這裡幾乎是一片不毛之地,風沙肆虐,民不聊生。時任東山縣白埕村林業隊長的林龍光老人說:“當時東山一年有150天以上刮6級以上大風,220平方公裡的海島,林木僅有147畝,30多公裡的海岸線寸草不生。”

1950年,作為南下干部,谷文昌從老家河南來到東山,目睹當地群眾艱苦的生活,他大聲疾呼:“不把人民拯救出苦海,共產黨來干什麼?”

上世紀50年代,谷文昌帶領東山干部群眾先后8次大規模植樹固沙、挑土壓沙、筑堤防沙,種下幾十萬株苗木,盡管取得一定成效,但過了一段時間,樹苗和泥土就被大風刮走,堤壩也被海潮沖垮。

面對困難,谷文昌立下誓言:“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

曾是谷文昌警衛員的潘進程告訴記者,為了摸清東山的地質、氣候特點,谷文昌踏遍全縣412個山頭,把一個個風口的風力、一座座沙丘的位置詳細記錄、繪圖﹔探訪每個村子,詳細了解地質特點、風沙出沒規律等信息。

1957年,廣東電白沿海種植木麻黃防風林帶成功﹔在東山西山岩林場,一位老農隨手種上的三顆木麻黃樹苗在風吹沙壓之下頑強成活﹔在白埕村飛沙灘,村民挖出了泥炭土,証明遠古時代東山曾經有大片森林存在,東山可以種樹!

谷文昌在白埕村安營扎寨,和林業隊員們一道,種下了20畝木麻黃試驗林。經過一段時間摸索,谷文昌總結出木麻黃種植的“六大技術要點”,並在全縣大規模推廣種植。截至1959年底,全縣共完成荒山造林4.3萬畝,流動沙丘種草5000畝,筑堤18條,種樹153萬棵,成活率90%以上,80%的飛沙被固定下來。

在谷文昌看來,樹和水是東山的命根子,是改變全島面貌的關鍵,防風抗沙取得成效后,他帶領東山人民挖塘鑿井,興建了22座水庫和705個大小水利工程,東山自此水美田豐,百姓不再受旱澇風沙之苦。

“兩袖清風來去”

“不帶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為人民”,谷文昌將這兩句話寫在了筆記本上,踐行了一輩子。

和群眾打成一片,不搞任何特殊,這是谷文昌身邊工作人員對他共同的評價。

谷文昌的通信員朱財茂、時任東山縣委辦干事的沈達成等人告訴記者:“谷書記經常騎著自行車下鄉,隨身帶著一把鋤頭、一個手電筒和水壺,白天和群眾一起勞動,晚上開座談會,吃的是厚葉菜和地瓜梗熬的粥,睡的是地鋪。”

時隔多年,谷文昌的小兒子、58歲的谷豫東對家裡的飯桌仍然印象深刻。那是東山縣政府宿舍院子裡的一張露天石桌,大多數時候,石桌上的菜是地瓜和腌制的咸菜,半個月才能吃上半斤肉,“遇到下雨家裡人隻能端著碗在屋檐下吃飯。”谷豫東說。

簡朴是子女們對家風的共同記憶。谷文昌大女兒谷哲慧說:“父母都是窮苦人家出身,不貪圖物質的享受,一輩子勤儉,家裡從沒置辦過什麼貴重的家具。”

朱財茂說:“谷書記公私分明,從沒有利用手中的權力為家人牟利,他的5個孩子都是自食其力,沒有沾到父親的光,在平凡的崗位上工作了一輩子。”

政聲人去后 豐碑在民心

近20年來,東山有了一個新的風俗:清明時節“先祭谷公、再拜祖宗”。

東山縣政協原主席、東山文化發展研究會會長高愛明告訴記者,東山人民對谷文昌有著深厚的感情,1981年谷文昌去世后,群眾自發紀念、緬懷谷文昌的活動始終不斷。1989年,谷文昌的骨灰葬在了當年風沙肆虐的東山縣山口村赤山農場,每年清明前后,都有大批群眾帶著花籃、香燭等物品,自發祭拜谷文昌。

“時間越久越懷念谷書記。”東山陳城鎮73歲老人陳志英告訴記者,得益於良好的生態環境,東山的旅游、海洋漁業越來越紅火,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

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何毅亭表示,谷文昌身上,有四方面精神特質彌足珍貴: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大公無私的革命家風。

在高愛明看來,谷文昌的人格力量在於他作為共產黨員堅定的理想信念、始終和人民群眾心連心,他心中的唯一准則就是人民的利益,一切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最終在人民心中筑起了不朽的豐碑。

接受記者採訪的當地多名干部群眾表示,谷文昌身上集中體現那一代共產黨員艱苦朴素、清白為官、為民奉獻的優良作風,這是我們黨永葆蓬勃生機的“傳家寶”。(新華社福州7月1日電 記者鄭良)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精華推薦